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化学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外夷列强挟其炮舰协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形势岌岌,不可终日。朝廷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 要抵抗外来侵略,非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坚船利炮不可,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许多封疆大臣也以为欲御侮必须图强,欲图强必须兴军备与讲求国防制造。于是,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恭亲王奕诉和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下,倡导并主持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内容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到 90 年代中期为止,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编练新式海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等。这一时期的洋务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西文”与“西艺”。所谓“西文”, 就是学习外国语文,培养外语人才。为此设立了一部分中国近代最早由国家办理的新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2 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年)、广州同文馆(1864 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 年)等。所谓“西艺”,则是学习西方近代初步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练洋操,使用和修理洋枪洋炮洋机器等。为此也开设了一些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如:上海江南制造局(1865 年)及其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建马尾船政局(1866 年) 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1880 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 年)、天津武备学堂(1886 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 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 年),等等。然而,这些学堂既没有统一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仍以《四书》、《五经》等“旧学”为基础,在此根底之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与艺能,其中即包括有化学学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