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1-5 专门化课程表①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1949—1981 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88 页。

课 程

按学期分配

时 数

其 中

学年论

课堂练

学年论

无机化学

7,7

7

288

100

188

(1)无机化学选读

(2)无机化合物研究法

(3)无机化学专门化课程与实验(选修)

i 物理化学分析

ii 稀有元素

iii 络合物化学

iv 同位素化学

分析化学

7,7

7

288

100

188

(1)物理化学分析法

(2)化学分析法

(3)分析化学专门化课程和实验(选修)

i 金属分析

ii 矿物原料分析

iii 微量分析

iv 自动与快速分析

有机化学

7,7

7

288

100

188

(1)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

(2)有机分析

(3)有机化学专门化课程和实验(选修)

i 有机合成

ii 石油与天然气化学

iii 高分子化合物化学

iv 植物原料化学

v 煤的化学

vi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与测定

vii 人造液体与气体燃料化学

物理化学

7,7

7

288

100

188

(1)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选读

(2)热力学

(3)物理化学专门化课程和实验(选修)

i 电化学

ii 溶液理论

iii 化学热力学与多相平衡

iv 化学动力学和无机催化

v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

vi 高分子化合物物理化学

vii 胶体和吸附作用

这时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由教育部统一制订,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部颁计划。

在教材方面,1956 年 1 月,高教部发出《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暂行办法》, 要求结合国情,编写切合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的教材。各级领导提倡并支持学有专长的教授、学者著书立说。同时颁发了化学专业各基础课教学大纲, 此后化学系基础课教材陆续出版(至 1959 年)。其中有戴安邦、张青莲、严

志弦和尹敬执合编的《无机化学教程》、邢其毅编的(有机化学》、汪葆■ 等编的《分析化学》、黄子卿编的《物理化学》、唐有祺编的《结晶化学》和徐光宪编的《物质结构》等。这是建国以后出版的第一批自编化学系教材。

1955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自然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共 190 名(1955

年聘任 172 名,1957 年增补 18 名),其中高等学校教授 61 名,化学方面有纪育沣、庄长恭、袁翰青、梁树权、张青莲、杨石先、唐敖庆、黄子卿、傅鹰、李方训、蔡镏生和曾昭抡。

在高等师范教育方面,1953 年 9 月召开了建国后第一次高等师范教育会议。确定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讨论高等师范学校设置和发展的五年计划;明确高等师范院校的领导关系和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分工原则以及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改革的方针和步骤;讨论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师资培训和编译教材等问题。同年 12 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指出:发展和提高高等师范教育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是当前教育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到 1953 年,全国共有高等师范学校

33 所,各校均设立化学系。1953—1955 年,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 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并结合中学的实际,高教部制订了高等师范学校包括化学在内的 10 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至此,高等师范化学教育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培养了大批中学化学教师,为提高全国基础化学教育水平做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高等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校际交流频繁,并加强了教师继续进修。许多学校选派教授、副教授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大学生也勤奋学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正如在二届政协第三次会议(1957 年3 月)上高教部副部长曾昭抡所说: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然而其中的不足则是学习方法过分强调统一,限制过死,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学得不够踏实, 毕业生质量不齐。

  1. 中等化学教育

建国初期,学校一般沿用旧的中学化学教材和教学方法。按照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加强教科书编审工作的管理,为了改革旧教材,教育部先后于 1949 年 11 月和 1950 年 2 月召开两次座谈会,讨论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的精简问题,并制订了教材精简原则。其中化学教材的精简原则是:(1) 自然科学各科彼此间应明确分工,删除重叠或陈腐部分;(2)初高中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亦应酌减,充实科技新成就。1950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了《化学精简纲要(草案)》,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使用。其主要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