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鹰(1902—1979)

中国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字肖鸿,祖籍福建闽侯县,1902 年 1 月19 日生于北京。1919 年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22 年赴美留学,1928 年在美国密执根(Michigan)大学研究院获科学博士学位。1929 年回国,曾在北京协合医学院、东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1945 年再度赴美,从事研究工作。1950 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任教。1954 年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创建胶体化学教研室,任主任。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 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 年 9

月 7 日在北京病逝。他长期从事教学和教育领导工作,曾编写过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多种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深受读者喜爱。正式出版的有《化学热力学导论》(1963 年)和《大学普通化学》(1980 年)。他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傅鹰教授在学术上造诣很深,他在胶体和表面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已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他早期的研究工作是与美国密执根大学研究院的巴特尔

(Bartell)教授合作进行的。在表面化学特别是吸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发现同系物的吸附规律,有时呈现出与著名的屈劳倍

(Trailbe)规则完全相反的现象。他对影响溶液吸附的各种因素的精辟分析,已成为吸附理论的组成部分。1930 年他们发表了《活性炭和硅胶的比表面》一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这在

当时也是一项开创性成果。与著名的 B.E.T.气体吸附法相比,此法不必假设吸附分子的面积,而且提出的时间要早 8 年。

傅鹰先后在 7 所大学任教,遍布祖国的东南西北;执教 50 年,为国家培养了几代人才。他在教育方面的特色和贡献主要是:

  1. 编著教材,精益求精。他编著过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统计力学、无机化学和胶体科学等教材。对每种教材,总是认真编写, 不断修改,做到精益求精,他编写的《大学普通化学》1987 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2. 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傅鹰在讲课时注意追踪科学的发展,常以新颖的科学事例和理论充实教学内容。他善于从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概念、讲授科学知识。他常说:“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

  3. 重视实验,促进教学。傅鹰很强调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材中和课堂上,经常用翔实的实验数据来论证理论产生的实验基础和精确程度,并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严格要求学生上好实验课。他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4. 讲求实效,注重启发。傅鹰既为大学一年级新生讲大课,也为高年级学生讲小课。无论什么课程,他都认真备课,实行启发式教学,讲基础大课,注意抓重点,讲难点;上高年级专门化课程,采取师生讨论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傅鹰教授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