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 世纪化学教育家

哈伯(FritzHaber,1868—1934)

德国化学家兼化学教育家哈伯,1868 年 12 月 8 日生于波兰布雷斯劳。早年他未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出色人物。曾在柏林大学霍夫曼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9 岁时撰写了一篇有机化学方面的论文, 由于他的独到见解,1891 年柏林皇家工业科学院经过认真研究后,授予他博士学位。1906 年应聘到卡尔斯鲁厄大学任教授。1911 年后又任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时年 43 岁。

哈伯以研究合成氨闻名于世。为此他冒着工作中的危险,经多次失败后, 于 1909 年用锇作催化剂,得到浓度为 6 的氨产率。又采取原料循环使用的设想提高了转化率。后经波施发展为工业化生产方法,称“哈伯-波施法”。为此哈伯获得 1918 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研究过火焰中的化学平衡问题;硝基苯的电解还原,并指出电极的重要性;设计玻璃电极以测定溶解中的氢离子浓度;还对燃料电池、盐类电解、海水的化学分析等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

《工业气体反应热力学》。

哈伯曾参加过一次环球讲学,到过上海。他认为中国文化悠久,中国人的素质优秀,由于科学不发达,显得物质文明落后,但不是本质上的不足。他还在日本停留过两个月。他认为东西方之间了解不够,回国后创办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协会,在中国设有分会。

哈伯对德国纳粹政策不满,1933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讲学,1934 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