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琎(1888—1966)
中国分析化学家、教育家。字季梁,祖籍浙江黄岩,1888 年 1 月 7 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1909 年被北京清华学堂录取为第一批庚款留学生赴美留学。先在宾夕法尼亚州科学学院学习中学课程,1911 年转入里海大学学习, 1915 年毕业,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当年回国。先在湖南长沙高等工业学校任教,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理学院及化学系,并在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为在大学开设理化课程、培养自己的理工科大学生,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
1928—1934 年,应蔡元培邀聘,为中央研究院创建化学研究所,并任首届所长,组建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涂料、纤维素和陶瓷玻璃管研究小组,对沪宁一带的化学工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934—1936 年,王琎应邀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访问研究员,同时攻读硕士学位,1936 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同年应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之聘,任该校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次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转至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和代理校长,同时创建浙江师范学院并任院长。1958 年浙江师范学院改为杭州大学,他一直任该校化学系教授,直至 1966 年 12 月 28 日不幸被贪财暴徒殴击致死。
王琎专长分析化学和化学史研究。1923 年发表的“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镴考”论文,首次对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通过对不同朝代钱币的分析、化验,得出了判断五铢钱年代的科学依据。1927 年关于“南京之饮水问题”的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水质分析的研究报告,对以后长江水质变化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参比资料。此外,他还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中国古代陶瓷器制造、中国古代酒精发醇以及中国古代的化学成就等,作过广泛研究,并引起中外科学史家的关注。
王琎在 50 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不仅是近代分析化学和化学史的开创者, 而且是一位出名的化学教育家。他讲授过高等分析、微量分析、近代分析化学选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和矿物学等多门课程。每讲一门课, 都亲自编写教材。教材中不仅有新材料、新观点,而且有自己的评论和见解。
王琎在教学工作中有三个特点:一是极为认真负责,在讲授物理化学期间,亲自运算每一道习题,一贯对基础理论和实验课并重,对实验要求严格; 二是不断更新知识和设备,坚持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三是注重教书育人, 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介绍科学家事迹和品德的文章,以此为榜样来启发、教育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自勉并教导学生:“生也有涯,知也
无涯,要努力学习,加强研究,尽力为新中国多做工作。”
他的专著有《中国古代金属化学及金丹术》(1951 年),译著有《定量分析》(上册,1953 年),并主编了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分析化学》(上、下册,195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