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8-2 教育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率变化

比 年 代

率(%)

国家

1975

1977

1979

1985

英 国

6.3

5.6

5.5

5.3a

法 国

3.1

3.5

3.7

5.1a

联邦德国

5.1

4.7

4.6

4.18

意 大 利

4.5

4.6b

5.1

5.6

荷 兰

8.2

8.0

8.1

6.39

瑞 典

7.1

8.3

9.0

7.54

  1. 1983 年数据。

  2. 1978 年数据。

欧洲国家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的教育支出情况。70 年代后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教育经费削减,教师收入下降,教育质量不高,学龄人口大幅度波动等,使教育又跌到了危机的边缘。70 年代以来的高失业率向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究竟应当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英国、联邦德国、荷兰和北欧国家都先后提出,学校教育要“回到基础”,开设统一的核心课程, 防止过早、过窄的专业化教育,通才教育思想又占了上风。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几乎无多大争议地被各国所接受,成为不少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1989 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再次肯定了这一思想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无疑, 这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具有指导作用。

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西方国家 60 年代以来喊得最响的口号,几乎被解释成是一切教育政策的出发点。然而,30 多年的教育实践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升入大学的比例同这一阶层人口相比仍然是很低的。

二战之后,“非集中化”管理是西欧各国教育流行的一个口号,实际上是管理权限下放。然而,在重点实行放权的同时,又采取新的形式加强中央协调、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拨款手段,来达到协调教育总体规划、发展速度和合理布局的目的,以确定战略重点。这在中央集权的政府管得多一些,手段也多一些,甚至包括少量行政措施,其中最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西欧国家教育运行机制中,长期有社会参与的传统,如教育外部人士通

过参与大学董事会控制大学的重大决策。工商界人士、工会和行会、家长、学生等都可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甚至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教学、课程设置、质量评估等微观管理。60 年代以来,西欧国家社会参与从范围、人数、深度、影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并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市场对西欧国家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制约功能,对学校的规模、教学的内容、专业的设置、招生的人数等发生影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有两重性,如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办教育所产生的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在西方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20 世纪以来,国家对教育干预增强,特别是当教育市场出现弊端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再加上社会参与浪潮的冲击与牵制,学校就处于多面夹击、多方制约之中,“学校自治”已失去它的许多传统含义,“象牙塔”式的大学在当今已难以为继,大学自治已退守到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最后阵地,大学里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师的权利的信条已受到挑战。20 世纪以来的欧洲教育与19 世纪的教育模式相去甚远。

当今世界经济和市场发展呈现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化趋势,欧洲国家为其利益也加强了教育一体化发展,如欧洲共同体从 1987 年开始实行《欧洲

共同体促进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为此拨款逐年增加,从 1987 年的 1200

万欧洲货币单位,增加到 1989 年的 4500 万欧洲货币单位,以此帮助大学生、大学教师和大学行政人员在会员国之间流动。并且,西欧各国将朝着相互承认学历、文凭、学位的方向发展,尝试筹建欧洲大学、欧洲科学院等一体化机构,努力使欧洲向教育一体化迈进。

进入 90 年代,欧洲政局发生巨大改变,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各国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东德、西德又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则分化为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独立,南斯拉夫则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欧洲呈现出既走向一统又存在分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切对欧洲化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