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

  1. 研究生培养

苏联建国不久就开始着手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如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在其前身 1923 年的化学科中就开设了研究生班。从 1932 年起,苏联逐步实行学位制,1937 年 3 月,苏联人民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实行学位和学衔制的决议。1938 年苏联已有 228 所高校和 267 个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班,当时

在高校研究生班学习的研究生有 1.3 万人。

卫国战争结束后,在恢复国家经济中,苏联也强调研究生的培养。如苏共第 19 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51—1955 年) 研究生毕业的高级科研人员增加一倍。1964 年全苏共培养了 710 名化学副博士,新增化学博士 29 名,这使得化学副博士和博士人数分别增长了 6.7%和2.8%①。到 1965 年,全苏共有 7632 名化学副博士和 843 名化学博士,占当年所有领域副博士人数和博士人数的比例均为 5.7%②。

为了改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 1974 年决定, 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改组为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它由来自全国最著名和最杰出的学者专家人员组成。副博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实际上最后是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来授予的。它选择并授权那些符合标准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生培养并接受学位论文答辩。

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要对所有副博士的推荐加以审查,并直接决定博士学位获得者。

在 70 年代末,苏联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其中,包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加强了综合大学的工作,培养重点转向之一就是向副博士和博士倾斜。1975 年,苏联在读研究生为 95675 人,比1965 年增了 5381 人,而到 1980 年,已有 600 多所高校和 1300 多个科研机

构招收在读研究生 96000 多人,其中 57500 人在高校研究生班学习。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80 年代每年培养出 100 多位化学副博士和博士。

大学生申请加入研究生学习计划是有条件限制的。通常在高校的第四年中期,学生就要进一步划分专业。这个时期相当于美国高校的理学学士到理学硕士的过渡期。学生们被分别分到系里的各个实验室中,跟随导师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而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则完全用于论文工作。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一个特别任命的国家考试委员会③组织的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得毕业文凭。从 1974—1975 学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还需通过“科学共产主义课程”的国家统一考试方可毕业。获得大学或学院毕业文凭者,就有资格申请研究生学习,而申请者通常还需有他过去的老师的良好推荐。在苏联一些时期和某些专业,则要求申请者有两年以上的教学或生产经历。

参加研究生学习计划的申请者,还必须通过 3 门课程的入学考试,对化

① Zaleski et al.,Science Policy in the USS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p- eration and Development,Paris, 1969,151.

② Zaleski et al., Science Policy in the USS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p- 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1969,149.

③ 60 年代末根据苏联高教部规定,为实行严格的学生考试和考查制度,在所有高校设立了专职考核的“国家考试委员会”。

学专业研究生,它们分别是化学专业、外语和苏共党史,考试方式大多为口试。考试通过者,便可开始攻读副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实际上,苏联大学化学毕业文凭获得者得到的训练相当于美国大学的理学硕士学位。苏联副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计划一般规定 3 年时间,但实际上常延续到 4—5 年, 按期获得学位的只占 40%。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会得到比大学生更高的津贴。

苏联研究生面临的课程并不重,因为不存在统一的正式课程要求。在前2 年,研究生就在自己的专业(如有机化学)内完成一些阅读,并参加一次

考试。另外,研究生还必须在前 2 年学习并通过第二外语的考试,同时,再次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考试。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完成研究生学习计划后,学生就需提交一篇基于他们创造性研究的论文,并公开答辩。正如前述,苏联的科学学位并不是由大学授予,而是基于“科学委员会”的推荐,由政府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来授予。科学委员会是一个通常由 15—40 位各方面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专家组成的常设机构,不仅在高校里设有科学委员会,而且在科研机构中也设有。研究生论文的答辩一般由科学委员会的 20 名资深成员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答辩完毕后,进行不公开投票,根据投票结果,答辩委员会最终决定是否建议授予研究生副博士学位。另外,在一种很少见的情况下,科学委员会可能推荐论文水平极为突出的研究生直接授予博士学位。苏联这种授予科学学位的体制使得在高校之外也可能获得高级学位。

最高学位——科学博士是授予那些具有科学副博士学位或教授头衔的人,而且他们必须提交一篇已公开发表且有重大价值的论文,经答辩后由科学委员会推荐授予。但某项发明的提出者或教科书的作者,也可被推荐授予博士学位,甚至这种学位也可能是荣誉性的,并未经过答辩就授予那些因杰出科学工作而出名的人。所以,许多苏联博士并没有副博士学位。例如,在1938—1946 年,仅有 14%的新博士有副博士学位,而在 1934—1936 年,所授予博士的 81.5%没有经过论文答辩。尽管 60 年代以来,经论文答辩授予博士学位者愈来愈多,但未经答辩获学位者依然存在。

获得博士学位者,意味着他对科学和实际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应当产生深远的影响。博士论文通常是针对一个论题,用系统的方式对以前发表的论文(40—50 篇)作出总结,但不是对许多论题作出混合的论述。由于这么多论文的发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因此新增博士常常是年纪较大的人。据统计,在 1944—1955 年,所有新增博士中的 14.8%是在 39 岁以下,48.2

%是在 40—49 岁,还有 29.2%是在 50 多岁,7.8%超过了 60 岁①。对于实

验化学家,为了积累这方面的成果,至少需 5—8 年的工作才会获得博士学位。因此,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实验化学家常发表未完成的研究资料,从而形成许多的“小”论文,那么,除了主要贡献外,把这些小论文结合起来似乎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结果,“发表,否则枯萎”的哲学在苏联曾十分盛行。苏联有人认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关键问题也许不是研究工作本身,而是要找到一位著名科学家作为研究工作的顾问,并设法使科学委员会能够接受

① Zaleski et al., Science Policy in the USS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p- 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1969,338.

博士学位申请者所做的工作②。

由上述可知,如果说,苏联的科学副博士水平似乎比美国哲学博士要低些的话,那么,苏联的科学博士水平比美国的哲学博士要高,至少不低于美国的博士后的工作水平。实际上,苏联的科学博士往往是对成就承认的一种标记,而不是欧美人所理解的一种学位。

苏联人通常相信,他们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美国的哲学博士学位,但苏联副博士学位确实缺乏必要的高水平课程的正式学习与训练。并且,苏联研究生总是留在一个地方,在同一个人指导下,在一个领域里学习和工作,这就导致了近亲繁殖和单一教育体系,结果,使其创造力大为减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 科学研究

苏联的化学教育目标决定了高校化学教育始终与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从苏联建国一开始,高校化学教育就参与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这不仅在于直接培养了大批社会所需的化学人才,而且通过直接承接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贡献。如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加强石油化学与催化的研究,为苏联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0 年代以来,苏联政府不断强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发布了一系列的决

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 1978 年 4 月的《关于提高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效率》的决议,要求在高校成立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领导的科研部;在大城市成立跨高校的科研服务中心;在高教部成立科研工作总局等。到 70 年代后

期,全国约有 135 万科学工作者,其中在高校的工作者约 44 万人;高校中约

有博士 1.7 万多名,副博士 16.2 万名,占全国有学位学衔科学工作者的二分之一。

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自建国以来一直要求把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除了上述的研究生教育特别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外,在其他几个方面也十分强调科研的作用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 很多院校把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列入了教学计划,这在前面已几次谈到。它既包括课内的“科学原理”课,包含科研成分的实验课、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也包括课外的各种科研活动,如参加大学生科研小组、大学生科研学会、大学生设计局等组织的活动。为协调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还成立了全苏大学生科研工作委员会,它在高教部的领导下,与苏联团中央共同组织每年一次的全苏大学生科学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会、每年一次的全苏大学生优秀作品竞赛会等。

  2. 《苏联高等学校条例》规定,参加科研和提高科研水平是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之一。在 1978 年,全国有 65%的高校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除规定教师参加日常兼职的科研工作外,还实行定期专门从事科研的制度。例如,暂时调离在教学岗位上有副博士学位的教师,从事两年以内的研究工作,以便准备博士论文。在 70 年代前期,苏联高校专事研究工作的教师已达

6000 多人。

  1. 高校教研室既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又是科研的基础组织。像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的各个教研室,既组织授课又领导科研活动,教研室主任都是由

② Siobodkinetal.,AnInsideView of SovietChemical Education,J.Chem.Edu.,1988,65.

最有威望的著名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或教授担任,他们大都在苏联科学院有重要兼职。苏联高校更具研究性质的机构是科学研究所、专业实验室、专题研究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室。莫斯科大学就设有一个独立的化学研究所,而化学系中分属各教研室的 60 个实验室,绝大多数是专业实验

室,其中有两个是专题研究实验室,另外,化学系还单设了 3 个专题研究实验室,而在普通化学教研室还附设一个化学教学法科学原理研究室。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成为高校化学系发展的重要项目和优劣评价的重要标志,几乎每所著名大学的化学系,都设有国家水平的实验室。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各个实验室都是在科研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每个实验室代表一个科研方向, 实验室主任一般是由在这一科研方向上造诣较深的教授担任。在很多高校的研究机构中配备有相当数量的专职科研人员。1975 年全国高校列入国家在编专职科研人员达 5.2 万人,莫斯科大学化学系 80 年代中期配备有 120 多位高级研究员。

(4)50 年代初,苏联高校科研由中央统一计划和提供活动经费,60 年代以来,经费则来自三个方面:国家预算拨款、有关部(主管部门)的专项拨款和签订科研合同项目的单位(企业或部门)。1976 年,全苏科研费用为177 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 4%,而国家预算拨款给高校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费用的 9%。

  1. 苏联高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着重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发挥高校专业广泛和为数众多的教研室、实验室与教师的优势,致力于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同时,高校大力开展应用发展研究,特别是合同研究项目日益显著增加。因为有利可图,许多院校都竞相与工矿企业挂钩,进行应用发展研究。由于这种情况及其他许多原因,导致了削弱基础研究的倾向。如 1976 年,

苏联高校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 1.465 亿卢布,而用于应用发展研究的经费高达 8.29 亿卢布,占全部科研经费的 84%。显然这种倾向已背离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方针,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 苏联高校与科学院有密切的联系。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与苏联科学院各化学研究所(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等研究所)之间,在科学研究甚至教学方面历来是密切配合的。例如,1937 年化学系重建无机化学教研室时,就从苏联科学院调来了著名化学家库尔纳柯夫担任教研室主任。化学系的不少教授则是苏联科学院的院士、通讯院士。苏联高校与科学院联系的方式很多,包括共同研究和协调科研计划、共同研究科研项目、共同使用科研基地、共同举行科学讨论会、互相参与对方的工作和计划等。如新西伯利亚大学化学系直接参与了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专业研究工作,甚至有些教师成为科学院研究所的全日制雇员。苏联科学教育界人士认为,高校科研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和科学院科研机构的联系。总之,苏联高校的科学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等

化学教育来说,科学研究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断充实专业课程的内容,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出来新的专业课程,不断提高化学教育质量。80 年代,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校外加强与科研机关、生产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校内加强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结合,使高校中出现了“教学工作科研化”和“科研工作教学化”的大趋势。然而,苏联高校的科研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研究的关系处理失当,选题狭小,重复分散,全国科研缺乏协调等,特别是科研体制和

组织管理不完善,致使科研效率不高。尽管高校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科学工作者,二分之一的具有学位学衔的人,但是做出的科研贡献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