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前期化学教育
由于基督教把古希腊文化当作异教的东西加以排斥,对科学文化教育实行独断专行、严加摧残的政策,使得化学在 5—11 世纪的西欧几乎绝迹,化学教育更无从谈起。只是在东部的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希腊文化,不过它的全部努力几乎仅限于保存原有的知识,极少或甚至没有增添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当穆斯林炼金术士卓有成效地发展和推进炼金术时,拜占庭炼金术士只不过在转抄或注释早期的炼金术手稿,那么炼金术式的化学教育也就更流于形式了。但是,这个时期的化学工艺独立于包括炼金术在内的化学理论而取得了进步。拜占庭人正是通过掌握了一种燃烧剂——通称希腊火才阻挡住了阿拉伯人 7—8 世纪对君士坦丁堡的多次进犯。这是一种可以用名叫“虹吸管”的管子喷射到敌舰上的燃烧液,它点燃的火用水无法扑灭。但希腊火的配方被严加保密,当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以致目前仍无法确定它的主要成分。君士坦丁堡的工匠们还偶尔编纂过一些载有各种配方的汇编,其中有一些后来传到了西方。如“矾”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约公元 600 年编写的《染色
制方汇编》一书中,最早谈到用油料着色的工艺写于公元 1000 年左右的《工艺一览》一书中。这些著作没有任何理论阐述,没有一本带有炼金术的色彩。这种化学工艺的发展情形与古代实用化学的发展颇为相似,其化学教育的特点也可想而知了,它似乎又回到了实用化学教育与理论化学教育相分离的时期,这不能不说是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倒退。然而,历史的车轮毕竟向前推进了,也赋予这个时期实用化学教育一些新的特色。例如,这个时期的工匠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书本文字来传授实用化学知识,其化学教育内容也比古代实用化学教育内容更丰富、系统和深入。
包括陶瓷、玻璃、染色、首饰等化学工艺在内的高水平发展的生产、文化以及政治状况,决定了拜占庭的普通学校教育也高于同时期的西欧,它的教育仍承袭了古希腊的传统。当高等教育在西欧完全绝迹的时候,在拜占庭却继续存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君士坦丁堡大学,它有 30 位教授分别主持
希腊文、拉丁文、法学、哲学等 31 个讲座,修学年限为 5 年,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课。七艺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包括柏拉图提倡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及智者们的教学科目:文法、修辞和辩论术。不同时期不同的学校所教授的科目有多有少,有的侧重人文知识,有的侧重自然科学知识,但七艺被认为包括了学问的最基本的东西,并得到人们普遍承认, 具有权威性。在中世纪,七艺被一般教徒视作与教义相一致的世俗学科,作为进一步研究神学的预备学科。10 世纪前,七艺中的各种知识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但缺乏深度。11—12 世纪阿拉伯文化输入西欧后,各科内容才逐步得到充实,如几何学包括了欧氏几何,天文学包括了托勒密的地心学说。然而,七艺未能包容化学知识,化学教育再次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传统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化学本身发展缓慢、不系统、理论性差等因素有关。
拜占庭的专科学校也较发达,著名的有贝鲁特和君士坦丁堡的法律学校,雅典的哲学学校,亚历山大里亚的医学校和哲学校等。在拜占庭教育体系中,还有私人讲学、教会教育等形式,后者主要是僧院学校和主教学校, 后来逐渐传入西欧各地。
拜占庭的科学文化教育对东欧的一些国家,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俄
罗斯等有较大的影响,对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土耳其人在 1453 年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后,拜占庭的学术便大量地传入欧洲,从而对西欧的科学文化教育发生了重大影响。
从公元 11 世纪开始,一大批西方学者发现,阿拉伯文的著作中蕴藏有不
少有价值的科学财富,到 12 世纪,这种认识就更加明确。特别是在西班牙, 大家很快发现哲学、科学、医学各个领域极为丰富的资料宝藏原来唾手可得。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人们也有同感。结果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兴起了一些译学馆。正如过去的叙利亚翻译机构曾把一些希腊文手稿翻译过来供阿拉伯人使用一样,这时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学者陆续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阿尔- 拉兹、伊本·西那等人的阿拉伯文的著作译成拉丁文本,但有些直接由希腊文译出。因此,在 12—13 世纪的整个欧洲出现了一大批拉丁文的炼金术手
稿。到 13 世纪初,西方学者了解和采用阿拉伯炼金术的各种理论、分类法和制作方法已经相当容易了。此后,炼金术手稿数量大增,表明这门学问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炼金术译著一出现,就引起一些经院学者的注意,他们开始逐渐对炼金术发生兴趣。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的罗吉尔·培根(R.Bacan,1214— 1292),他属天主教会圣方济教团成员,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后来他几度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尽管他受过经院哲学的全面教育,但后来对实验科学深感兴趣。他相信炼金术,做了许多化学实验并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他把炼金术分为思辨的和操作的两部分。他强调医学应使用化学提供的药物,并且他了解化学是在物理学(亚里士多德意义下)和生物学中间的科学。他写有炼金术的著作。与罗吉尔·培根相反,德国的经院哲学家、天主教会多米尼克教团成员阿尔伯特·马格努斯
(A.Magnus,1193—1280)虽也研究炼金术,但他认为炼金术的金属嬗变是不可能的。他曾在科隆和巴黎大学任教。他的最有名的多米尼克教团的弟子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1225—1274), 他是经院哲学体系的完成者,他把本质上与教义相对立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利用起来,把它改造成为符合于教义的学说,为此深得教皇的信任,31 岁时被教皇提升为巴黎大学神学教授。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讨论过炼金术。总之这些博学之士是一批头脑聪敏、目光锐利的人。他们搜集和整理了关于世界本质、物质性能的五花八门的事实和理论。这些学者还有冯森特(Vincent,1190
—1264)、卢尔(R.Lull,1235—1315)和阿那德(Arnald,1240—1311) 等。然而,阿尔伯特对炼金术的批判,使一些经院学者对此失去兴趣,于是后来炼金术主要靠那些浪迹欧洲,寻找富有的“术士”或“炼金家”去培植和发展。这个时期正值西欧商品经济发展之时,实物地租已普遍向货币地租转化发展,统治阶级发财聚富追求金钱的欲望更为炽热,故封建统治者和富豪就招养了一批炼金术士,希望为他们炼制出最高贵的象征——黄金。这样炼金术又堂而皇之地走进上层社会。当时英王亨利六世豢养的炼金术士多达3000 余人。
这个时期从事炼金术及化学学术研究的人员主要限于教士阶层,与之相应的化学教育也就停留在上层社会,但已深入到宫庭大院,直接体现出它的功利性质,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不过它的总体水平并未超出阿拉伯的化学教育,因为欧洲炼金术并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欧洲统治阶级也不比阿拉伯统治阶级更开明。如果说有胜过阿拉伯化学教育之处,则可能是在这
个时期西欧的实用化学教育方面,这与拜占庭的情形如出一辙。
这个时期西欧实用化学取得长足进步,如大大改进了蒸馏技术,特别是改进了玻璃器皿,终于制得酒精和无机酸,促使早期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中国黑火药技术 13 世纪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科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2 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它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实用化学教育也从中受益。然而所有这些实用化学的进步似乎很少与化学理论活动有什么联系,前者主要是由工匠阶层完成的,学者们很少去翻阅实用化学家的制方汇编,对当时的新发现也不甚了解。因此这个时期实用化学教育是独立于理论化学教育而发展的,并且实用化学教育总体水平高于同期的理论化学教育。
影响中世纪西欧实用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各种行会组织及行会学校的产生。包括陶瓷、玻璃、冶金、染色和酿造等实用化学行业在内的手工业者,为了有效地反对当时掠夺成性的贵族,为了保护本行业的利益而结成自卫性质的行会。行会最早出现在 10 世纪的意大利,以后又相继出现在法国、英国和德国。行会在它存在的前期,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保护过稚弱的化学手工艺,保存并发展了化学手工业技术,通过师徒传授技术而使技艺得以世代相传。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壮大,行会的势力也相应地逐日增大, 往往成为一个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力量,同时也是化学工艺教育的组织者,进而表现为一个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艺徒制度成为维持和发展化学手工业生产和传授技艺的制度。这是实用化学行业长期发展并适应时代要求的产物。它是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所进行的一种教育。相比古代实用化学教育,这种艺徒制度具有正规化、组织化、系统化、行业化甚至政治化等特点。这种艺徒教育是由师徒之间的契约来约束的。契约规定,学徒必须做好师傅所派定的工作, 在学徒期内(一般是 7 年)学徒不得泄露师傅要保守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学徒要绝对服从师傅的命令,不得擅离职守,如有违背,则要给师傅以赔偿。师傅则应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法,没有保留地将其技艺传授给徒弟。契约规定学徒期间,学徒的食宿、衣着等均由师傅供给。学徒期满, 符合出师条件者便可出师,成为帮工。帮工是师傅的帮手,从师傅那里取得工钱,自己不得开业,但可旅游到各地,为不同的师傅工作,增长阅历和技艺。帮工的技艺达到专精的地步,提交本行业的一件“精心杰作”,如一件陶瓷制品等,经过师傅及行会的鉴定通过,便可得到师傅的称号,这时他就可以独立开业了。
化学行会的艺徒教育实际上开创了化学教育史上化学职业教育的先河。这种教育不仅传授技艺,同时又着重道德培养,它构成化学教育史上实用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行会的艺徒制教育先天地有其片面狭隘性, 如传统上把保守技术秘密当作不可动摇的信条来遵守,给化学技艺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这种教育把师傅的权威绝对化,压抑了学徒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缺点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闭塞、凝固及森严的等级性。14 世纪以后,行会制度已失去其进步意义,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保守制度。它不仅限制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且压制徒弟、帮工甚至师傅。况且,能为师傅者非亲即故,一般学徒、帮工可望而不可及。为此,艺徒制也大大削弱了其职业教育的功效。
中世纪的化学手工业行会在办学事业上也起过积极作用。行会为了本行
会子弟能受到必要的文化教育,对于创办学校颇为热心。如英国包括化学手工业行会在内的 33 种行会中,有 28 种行会设立了学校。行会学校是对艺徒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它使得新一代学徒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基础,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特别是化学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如到 1478 年时,英格兰的金匠行会规定,不会阅读和书写的人不应当做艺徒。行会学校为实用化学教育步入学校之门营造了重要的氛围。它的出现也是对当时教会垄断学校的一种冲击。
这个时期西欧的初、中等教育几乎完全掌握在教会手中。以培养僧侣为目的的修道院学校主要课程是神学,世俗课程则限于七艺。由于书籍奇缺, 教学方法多采取口授方式,教师念书中的文字,同时讲其大意,学生逐句逐段记录,然后读笔记,并牢记之。教师也常采取问答法。许多修道院学校是由经院学者来主持的,其中圣方济教团和多米克尼教团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教团创建于 13 世纪初,以镇压迫害异端有功而倍受教皇青睐。从地域上看,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和英格兰在发展普通教育方面要比欧洲大陆国家做得好,主要是不排斥异教,僧侣们也热衷于研究古典著作,不仅办教会学校,而且也有世俗学校。后来流行于西欧的大教堂学校则首创于英格兰。12—13 世纪德国、英格兰等地出现的城市学校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但这个时期的各种初、中等学校还未出现化学教育。
就学校教育来说,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中世纪新崛起的大学,它们是近代大学发展的基础,对近代高等化学教育形成更是有深远的影响。第一所大学是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附近的萨勒诺的一所医学学校基础上建立的, 德国皇帝巴巴罗撒 1131 年发布敕令,承认它是一所专门从事医学教学和研究的大学。波伦那大学是由意大利全国各地来波伦那这个北方城市学习法律的学生自行组织起来的。他们自聘教师,自出办学经费,于 1158 年获得皇帝巴巴罗撒所下手谕的承认。它在全盛时期有学生六七千人之多。而最著名的是巴黎大学,这所中世纪的国际大学是在巴黎圣母院的附属神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160 年获得法国国王路易七世(Louis Ⅶ,1120—1180)的承认。它的全盛期学生达万人以上。上述三所大学正是中世纪大学产生的三种模式,或是在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行组织起来, 或是在修道院或大教堂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中世纪大学分为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 4 个学院,但开办之初往往是些单科性大学,其中文学院具有预科的性质,为其他学院输送学生。英国牛津大学实际是巴黎大学的分校,1168 年独立出来。剑桥大学 1209 年从牛津大学分出,遂成为独立的大学。13 世纪后,各国学者和僧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如帕多瓦大学(1222 年)、那不勒斯大学(1224 年)、萨拉曼加大学(1227 年)、布拉格大学(1347 年)、克拉科大学(1364 年)、维也纳大学(1367 年)、海德堡大学(1386 年) 和圣安德鲁大学(1410 年)等,它们大都延续到今天。在 13—14 世纪,意大利有大学 18 所,法国 16 所,西班牙和葡萄牙共 15 所。
中世纪大学的行政领导制度有两种:一种以波伦那大学为代表,学生掌管学校行政,学生充任校长,南方诸国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就是如此; 另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学校行政由教师掌握,校长由教师担任,北方诸国如法国、英国、德国、丹麦、瑞典等就是如此。校长由选举产生。
大学学生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学生是贵族出身或富商子弟。少数出身贫穷的子弟可得到大学的补助,供给其膳宿等,这是受到阿拉伯的
赫克迈大学做法的影响。学生入学年龄不限制,一般 14 岁即可入大学文学院学习,先是学习七艺,开头是文法、修辞和逻辑,继之以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只有经过这番学习后,才能接近哲学、神学和其他科目。基本学习不只是凡俗的,而且是科学的,这是吸取了阿拉伯大学的模式。学生经过 4
—7 年的学习,合格后便可取得“学士”学位。“学士”当时并非正式学位,
只是标明他开始取得学位候选人的资格,直到 14 世纪后才成为正式学位。取
得学士学位后仍要继续学习 4—7 年,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才算完成了他的学业,论文答辩获得通过,便可取得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从此,他可以在任何大学教书。硕士、博士、教授在早期只是同义语,无高下之分。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如在浩瀚的荒漠上出现点点绿洲,给人以生机与希望,满足了人们渴望和寻觅知识的需求。然而由于它受制于教会,与经院哲学有密切联系,使得它既成为法定知识的保护者,也成为科学文化上任何进展的障碍物。它的教学方法繁琐、死板,充满形式主义。它的教学内容贫乏, 而且与现实隔绝。实际上,所教授的科学知识很少。算术只是计数,几何学只是欧氏原本前 3 卷,天文学几乎只限于历法计算法,物理学很脱离实际, 是柏拉图式的。事实上中世纪的大学里仍无正式的化学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些大学教师如罗吉尔·培根,自己对炼金术感兴趣,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加以研究,最多在教授其他课程如医学或哲学过程中,顺便提到一些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