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1-6 1980 年化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大纲①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1949—1981 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89—291 页。
章次 |
章 目 |
学时 |
分 目 |
---|---|---|---|
1 |
绪论 |
2 6 4 6 4 4 10 6 10 14 6 3 22 4 11 3 3 2 |
理想气体定律、晶状固体、液体的一般性质 水、关于溶液的一般概念、溶解度、稀溶液的通性 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自发 性 分子碰撞和反应速度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水的电离和pH 值、经典的酸碱概念、酸碱概念的发展、溶度积常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化学氢原子光谱和能级的概念、近代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初步概念、原子轨道中电子充填和元素周期系、原子核的组成、原子量 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轨道杂化理论、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间作用力 配位化合物化学的一般概念 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通论 (1)非金属元素的通性 (2)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3)卤族 (4)氧和氧化物 (5)硫和它的化合物 (6)氮和它的化合物 (7)磷和它的化合物 (8)碳和它的一些化合物 (9) 硅和它的化合合物 (10)硼和它的化合物 铝、镓族、锗族和砷族元素 过渡元素的通性、各族过渡元素的化学性质 镧系元素的通性、锕系元素的通性天然射性和人工射性、人工合成元素 元素周期律、周期律理论的发展 |
2 |
气体、固体和液体状态 |
||
3 |
水和溶液 |
||
4 |
化学热力学基础 |
||
5 |
化学反应速度 |
||
6 |
化学平衡 |
||
7 |
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
||
8 |
氧化还原反应 |
||
9 |
原子的结构 |
||
10 |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
||
11 |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 |
||
12 |
S —区元素:氢、碱金属 |
||
和碱土金属元素 |
|||
13 |
P —区非金属元素 |
||
14 |
P —区金属元素:铝、镓 |
||
族、锗族和砷族元素通论 |
|||
15 |
过渡元素 |
||
16 |
镧系和锕系元素 |
||
17 |
原子核反应 |
||
18 |
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
大纲推荐的教材和参考书目①为: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1949—1981 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91 页。
-
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
-
无机化学编写组:无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年版。
-
傅鹰:大学普通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
-
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张青莲:无机化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2 年第 2 版。
-
内博盖尔等著,张靓华等译:普通化学(1—4)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1980 年。
-
Masterton 和 Slowinski
著,华彤文、方锡义等译: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
甘兰若:无机化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年版。
1978—1982 年,化学方面召开教材审稿会、讨论会以及学术和教学经验
交流会达 40 多次,参加教师 1500 多人次,每次会上均有数十篇论文,这对于提高教材和教学质量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协助各高校研究和借鉴国外教材,在全国成立了 9 个教材图书中心。从1978
年到 1982 年,供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工科化学化工系,师专和中等专业学校用的基础课教材、以及某些选修课教学用书、实验课用书与习题集等,已出版发行了近百种,基本上满足了各校教学需要。同时还出版了一批译著。1982 年列入出版规划或准备修订再版的化学各科用书达 100 多种。这一时期的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编著与出版规模是空前的。
另外,为了与教材建设相配合,教育部还组织了化学各学科发展领域的学习班、讨论班等上百次。南开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的“无机化学主讲教师讨论会”,为期一年,并请部分高校教授和副教授讲学。参加讨论班的教师来自全国 87 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化学教学中坚力量。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自 1977 年以来,国家重点装备了一批高等学校,添置了相当数量的精密仪器和大型贵重设备。化学实验室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基础实验室,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等课程建立专门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容量为每周 200 人次。二是专业课程实验室,如无机合成、物化分析、稀土元素、配合物、有机分析、有机合成、仪器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波谱、核磁共振等实验室。这类实验室设备精度较好,一般可容纳几十名学生轮流做实验。三是专门科研项目实验室, 其仪器设备好,并设专人管理。
此外,教育部于 1977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了重点高等学校应用学科和新技术学科规划会议,根据会议有关高等学校要逐步形成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的精神,各高校科研项目陆续上马,并初具规模。在一些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下,形成承担国家基础学科、技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等方面的科研力量, 并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解放以前很少,有志深造者大多出国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壮大起来是 1978 年以后的事①。
50 年代国内许多高等院校设有研究班,招收本科毕业的学生。这种研究班不写论文,也不授学位,可以获得研究班的毕业证书,相当于读完硕士研
① 台湾省的资料缺乏,未统计在内。
究生的课程学历。
1951 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1951 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开始招收研究生。不久政务院在发表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大学和专门学院可设立研究部,招收本科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学生, 修业 3 年以上。由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或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院校师资和科研人员。1953 年高等教育部制订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应由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或者由苏联专家担任。
在国内建立研究生制度的同时,由国家选拔留学生去苏联及东欧等国家深造。
1956 年高等教育部要求部分重点院校招收四年制研究生。60 年代初苏联
从中国撤走专家后,我国对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于 1963 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条例》(草案),明确指出“建立和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我国自力更生培养较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根本措施。”但是,刚刚起步走上正轨的研究生教育,被十年动乱摧垮,至 1978 年才恢复招收研究生工作,并且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在中等教育方面,1978 年 1 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 5 年,初中 3 年,高中 2 年。从初中第三年开始到高中二年级设置化学课。同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组织人力从事编写新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三、高一和高二化学课本(试用本)。大纲规定各年级教学内容为:
初中三年级(每周 3 课时,共 96 课时):
绪言(1)①。一、氧 分子和原子(13)。二、氢 分子的形成(12)。三、溶液(13)。四、卤素 碱金属(16)。五、酸 碱 盐 化学肥料(20)。学生实验(15)。
讲课 75 课时
学生实验 15 课时
复习和机动 6 课时
合计 96 课时。
高中一年级(每周 3 课时,共 90 课时):
一、硫 硫酸(10)②。二、摩尔 反应热(11)。三、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19)。四、氮族(10)。五、碳族 胶体(10)。学生实验(13)。
讲课 71 课时
学生实验 13 课时
复习和机动 6 课时
合计 90 课时。
高中二年级(每周 4 课时,共 120 课时):
一、电解质溶液(22)。二、镁 铝(6)。三、过渡元素(11)。四、烃(18)。五、烃的衍生物(18)。六、糖类 蛋白质(7)。七、合成有机
① 括号内为课时数,下同。
② 括号内为课时数,下同。
高分子化合物(5)。学生实验(17)。讲课 87 课时
学生实验 17 课时
复习和机动 16 课时
合计 120 课时。
3 个年级化学课的总时数为 306 课时。配套课本在 1978 年秋季开始出
版,至 1980 年全部出齐,并在全国通用。
1978 年 1 月召开“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仪器研究会”,按照新教学大纲的要求,讨论了有关的化学实验方法,制订了中学化学实验规划,编制了化学仪器、药品、模型、标本、电影、幻灯和教学挂图的配备目录,为恢复中学化学实验室工作,充实化学教具和教学设备,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1978 年 9 月,教育部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讨论,并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个试行草案是中学教育拨乱反正的标志。条例第十一条提出:“全日制中学必须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物理、化学和生物,是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重要基础知识, 必须切实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工作。”明确肯定了中学化学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实施,恢复并巩固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学风气大有好转。随着《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课本(试用本)的试用,在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中,开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一教学大纲提出了确定教学内容的三个原则:(1)努力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做到精简教学内容;(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教学内容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更新;
- 对工农业生产知识着重讲授基本原理,一般不涉及生产中的技术细节问题,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和只重实用而忽视理论这两种偏向。
在课本上体现了如下特点:
- 注意加强化学基础理论。课本中的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约占全书的 40%,其更新和提高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为主要理论。从初中化学的原子、分子、离子到高一的量子力学的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以及高二的过渡元素、络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等都试图用物质结构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物质。
②引进了化学反应规律性知识。如反应热、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都有所加强,并在定量方面适当提高。
③提高了某些内容的起点,更新了某些概念。如元素、酸、碱、盐等概念都有所提高,在理论解释结构和性质的地方较过去要多,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均被摩尔代替,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认识。
-
增加了与现代科技发展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全套课本着重介绍了 21 种元素,着重阐述了约 80 种化合物。
-
加强了实验,共编入学生实验 43 个、课堂实验 178 个。还增加了一些具有定量要求的实验,如分子量测定、络合物、酶等新实验。
-
初步尝试深入浅出地阐述某些教材,以便于学生学习。
-
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经过几年实践,教育部于 1979 年 10 月和 1980 年 11 月在北京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学化学教材改革座谈会,总结、交流和研究了试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试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试用课本的经验,肯定了教材改革的方向,同时也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意见和修改建议。在第一次会上,草拟了《中学化学教材改革调查研究提纲》,在第二次会上,讨论了新编(六年制)和修改(五年制)中学化学课本的设想和方案。
1981 年 4 月,教育部通知,中学学制定为六年。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应从各地实际条件出发,结合中等教育的调整和结构改革作出具体规划。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多数地区可争取在 1985 年前,把中学学制改为六年。同时下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在“关于制订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几点说明”中指出, 为了适应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发展他们的特长,更好地的打好基础,高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并分单科性选修和分科(侧重文科或侧重理科)性选修两种安排。这两个文件中,分别规定了化学课程的设置和各年级化学课的周学时数,概括如表 11-7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