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维新时期化学教育

维新即戊戌维新,它发生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在此期间,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了数十条“除旧布新”的改革命令,其中有关教育的有:

  1.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考试策论;

  2. 开办学堂:在北京筹办京师大学堂,以作各省之倡,并下令把各省、府、州、县原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高等、中等、小学三级学堂;

  3. 兴办实习学堂:设立农学会,开办农务学堂、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等,并鼓励私人举办各种实习学堂;

  4. 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提倡翻译西书、培植翻译人才;

  5. 奖励著作发明:对有新著作与新发明者,给以奖励,准其专刊售卖,

    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和学会,免税出版书籍报纸;

  6. 确定教育宗旨: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其中规定“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以救空疏迁谬之弊⋯⋯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①旨在“中体西用”见诸法令,并成为清政府的教育宗旨。

这一教育改革,由于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击,随着变法的彻底失败而成为一纸空文。但是对于近代教育发展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建立学校系统,开办实业学堂、实施义务教育,等等,都成为中国确立近代教育体系的先导。这一时期,许多省份都积极筹办、设置新式学堂,而且大都设有化学一科,但由于顽固势力的抗拒,许多未能完全实行。加之,变法失败后,新政全部被推翻,所以化学教育实际未能真正展开。然而,由于外夷侵略日甚一日,清政府内外交困,危机迫在眉睫,因而不得不承认“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于是,统治阶级中的官僚开始创办了一些新型公立普通学校。化学即为各校的必修课之一。在湖北、湖南、直隶、山西、陕西、四川、江苏等省,已经把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作了新的调整。因此,化学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此外,与学校教育相辅,有关化学的报刊杂志亦有所发展。1897 年《通学报》在上海发行,这是一份专门研究外国语的刊物,任独任编辑,初为旬刊,后改月刊。内容有英语与世界语,分化学、物理、历史、地理诸学科, 由浅入深,性质相似于函授讲义。6 年后停刊。稍后一些的《亚泉杂志》创刊于 1900 年,是中国人自办科学杂志中最早的一种。该杂志由杜亚泉主编,

商务印务馆代印,每期 16 页,约 6000 多字,载论文 6—7 篇,其中一部分是

译文,另有“算学问答”、“化学问题”等栏目。全部 10 期,内容分类数目

为:总篇数 39 篇,其中化学 23 篇,数学 5 篇,物理 4 篇,其他(博物、火山、养蚕、地震等)7 篇。有的文章过长,就分期连续刊载。如“化学定性分析”一篇,就由第四期起一直到最末第十期(共发行 10 期)才陆续登完。它虽然为一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但化学内容占近三分之二,凡重要的、篇幅长的也都是化学方面的文章,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第一本化学期刊①。

①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 1954 年版,第 21 页。

① 杨根编: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