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937—1949 年的化学教育

1937 年 7 月 7 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8 月,《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颁布,共四条:

  1. 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

  2. 比较安全区域内学校,尽可能范围内设法扩充容量,收容战区学生;

  3. 各级学校之训练,应力求切合国防需要,但课程变更,仍须照部定范围;

  4. 各级学校之教职员及中等以上学校之学生,得就其本地成立战时后方服务团体,但须严格遵照部定办法,不得以任何名义妨害学校之秩序。”

1938 年 4 月有关当局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其中关于教育的四条是:

  1. 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之研究与扩充其设备;

  2. 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地分配,以应抗战之需要;

  3. 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4. 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加抗战力量。并据此拟定今后教育设施方针若干条,其中第七条指出:对于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及生产之需。

由于当时平津京沪各地机关学校均因变起仓卒,不及准备,能将图书仪器设备择要移运内地者仅属少数,其余大部随校舍毁于炮火,损失之重,实难数计。据统计,战前高等学校 108 所,从 1937 年 7 月到 1938 年 10 月被破

坏 91 所,40%的中学则陷入沦陷区或战区。为此,有关当局为了维持战时教育,也相应采取了一些内迁学校、设立国立中学,修订课程标准及招生办法等应急措施。但化学教育却因战争的破坏遭到极大的损伤。

这一时期,一批重点大学迁入内地。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于长沙,合组新校,定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长沙临时大学又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等校迁往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 年又迁往陕西汉中城固办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迁往四川重庆;金陵大学迁往成都;东北大学迁往四川山台;浙江大学迁往江西吉安,后转移至贵州遵义等。这一时期专科以上高校的迁移与合并情况,见表11-3 中较具体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