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教育目标、招生和考核
- 教育目标
苏联高等化学教育目标是与高等教育总体目标相一致的。苏联从建国开始就强调高等教育应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直接为国家工业化培养专门人才,甚至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办学的主导方针。高等化学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建设培养专门实用的化学人才,或如苏联人自己所说,教育体系的唯一功用就是培训一种工作的人力,甚至可与军队中为适应军事职业需要所进行的训练相对照①。
苏联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直接体现在,国家特别注重高等技术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它在全国高校结构中占绝对优势,甚至一个时期内,综合大学及其专业受到排挤和冷落,如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曾一度划归莫斯科化学工程学院。这种教育目标使高校体系成为一种“教育工业”,构成国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联这种教育体系适合于大批专家的培养而忽视明星和个人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传统的集体教育思想的体现。它的极端化抑制了才华横溢的个人的发展,特别是古怪的天才的成长。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例,到 80 年代末,只有一位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Н.Н.Ceмeнoв)获此殊荣,这显然与科技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苏联高等教育几乎不为求学者提供第二次机会,即没有给退学后又重返大学并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它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速度没有留有余地,使不能适应这种强求一致的体系的天才被浪费掉了。
在上述教育目标支配下,苏联确实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充足的化学实用人才,为苏联的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过分专业化、实用化的教育目标也给苏联的化学教育带来不少弊端,如学生知识面狭窄,结构不合理,普适性差,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了苏联基础化学和尖端科学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特别显得科技发展后劲不足,自然也就影响了化学工业及其他经济部门的长远发展。
尽管苏联在不同时期都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如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 年),强调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合并一些相近和划分过细过窄的专业,设立一些适应面宽的新专业,注意广泛训练,期望扭转过分专业化的现象,并加强综合大学的发展,以适应世界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跨学科的科学发展趋势。然而,积重难返,在重实用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结构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如果说它主要是为适应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那么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俄罗斯,这种高等教育结构就显得更不适应了。当今俄罗斯面临着重新调整高等化学教育目标的任务,以使它的高等化学教育适应新局势下的社会发展需求。
- 招生和考核
十月革命前,受高等教育是有产阶级的特权之一。如 1914 年对俄国 8 所大学的统计表明,学生中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的子女仅占 4.5%。十月革命后,为劳动人民子女提供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20 年代甚至取
① G. Siobodkin et al.,An Inside View of Soviet Chemical Education,J.Chem.Edu.,1988,65.
消了高校升学考试制度,采用了学校和单位推荐的制度。30 年代的教改又决定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即用自由报考制代替学校及单位推荐制,考生需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社会学的入学考试,并明确宣布取消以前招生工作中对考生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所作的种种限制。到 30 年代中期,苏联高校已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招生制度。
从 1944—1945 学年苏联开始对品学兼优的中学毕业生授予金质或银质奖章,获此殊荣者可优先升入高校。50 年代的教改又废除了学生的这种优先权,而逐步实现 80%以上的高校新生来自具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这使得高校新生的文化水平普遍降低。1964 年的教改转而要求更多的中学毕业生直接升入高校,恢复严格的入学考试,择优录取。1968 年苏联部长会议正式批准向中学毕业生颁发“学习、劳动、品行皆优”金质奖章和“单科成绩优异” 奖状的条例,并规定其获得者可优先升入高校。
苏联从 1964 年起决定在高校设立预科,从具有一二年以上实际工龄的先进工人、集体农民和退伍军人中招收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采取日课制、夜课制和函授制等多种形式给予 8—10 个月的教学培训。通过全部毕业考试的预科学员可不经入学考试直接升入高校。80 年代以后,继续提高通过预科直接升入高校的学生比例,并注意吸收经济开发地区和文化不发达地区的青年入学。
1984 年正式公布的《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使高校新生来自普通学校十一年级毕业生,同时扩大高校招生的社会基础,给改进后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升入高校的同等条件,推广高校以缩短学习年限的办法从中专毕业生中培养高级专家的经验。
苏联报考高校的考生必须知道他将选择什么专业,然后参加 4 门学科的
入学考试,报考化学专业的考生的 4 门考试学科中包括一门化学科目。未来化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向大学而是直接向大学化学系提出申请。这些考试由各高校在夏季各自组织。由于有些考试是口试,考生必须个人去参加,所以要同时申请一所以上的高校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年总有两次军队征兵,对试图申请入学的男性的数量有严格的控制。在苏联高校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学化学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要多,甚至化学工程专业也是这样。
在 4 门入学考试中的任何一门成绩不及格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4 门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再加上中学平时的平均成绩①,就可确定高校招生的截取分。获得“金质奖章”的考生(约占考生的 0.2%—0.5%)在 4 门入学考试中有一门达到优(A)就可升入高校深造。获得数、理、化任何一科国家“奥林匹克比赛”冠军的学生,则无需参加任何入学考试就可进入他们所选择的任何院校的相应专业继续深造学习。
苏联面向全国的招生比例是 3∶1,而要升入较好的高校的竞争性是相当激烈的。莫斯科大学是苏联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它的化学系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盛名。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正式成立于 1929 年,前身是数
理系化学科,它是 1921 年把原医学系化学教研室归属数理系后组建的。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的一流水平使它的招生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字,约是 7∶1。实际上,俄罗斯所有一流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是相当难的,因而招收的常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像彼得堡大学(前列宁格勒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彼得堡
① 1984 年的教改取消了高考录取参考考生平时学习平均成绩的规定。
罗蒙诺索夫技术学院、莫斯科门捷列夫技术学院等都是俄罗斯的一流高校。苏联各省和共和国的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水平就要差些。不过,许多优秀院校为一些办学水平较低的中学留有一定的入学名额。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在校大学生约 1500 名,每年招收约 350 名学生,其中 50 名就属这种特定的名额。苏联严格的招生制度使高校能获得更优秀的学生,然而过分专业化的要
求和严格审查同时产生了一个内在的弱点,它们没有给“迟开花”的学生提供不同于许多成人参加的那种业余高等教育的机会。
苏联高校学习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口试。考试通常安排在每年的 1 月
和 6 月进行。如不出例外的话,整个考试都是在先前划定的范围里。学生预
先可得到一份列有 40—200 个问题的单子,它们都涉及到原先学过的课程。如果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再参加一次考试。考试不及格者必须
重考,而第二次考试不及格者通常就被除名。然而,在高校很少听到有重修课程的,除非在严重生病情况下。另外,在全年级学生中 0.5%—1%(或更少)的优秀生可以获准不需参加考试而成绩定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