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等教育与化学教育

17—18 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gymna-sium),是由拉丁学校发展而来的,以城市贵族和最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招收对象。行政需要和国家影响的日益加强,改变了中学教育的目的。过去几个世纪中,中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牧师,而 17—18 世纪中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德意志各封建公国的官吏和为担任“学术职业”(法官、医生)的人物升入大学做准备,训练未来牧师的任务已降到次要地位。但总的来讲,中等学校墨守陈规更甚于大学,教学内容大部分仍是拉丁文和希腊文。

从 17 世纪下叶开始,中等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普鲁士从 1788 年起

在文科中学实行毕业考试制度,它为 19 世纪把中学和大学截然分开铺平了道路。1794 年,以法令形式宣布:在整个普鲁士,大中小学均由国家举办;公立学校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政府的考试;学生入公立学校不受宗派的限制; 实行强迫就学,经费由公款拨充。其他公国也仿效普鲁士的办法。自此,德国成了世界上最早实行世俗性的义务教育和最早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的国家。

18 世纪德国中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哈列学园,它是在哈列大学东方

语言教授、著名教育家弗兰克(A.H.Francke,1663—1727)倡导下于 1702 年建成的。哈列学园是中等学校从古典主义到近代教育过渡的一个典型代表。学园中除了教授古典语文外,还增设了德文和法文,同时开设了科学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及地理等,综合性的自然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一般重点都放在实验教学和实际应用上。哈列学园的主旨是把旧的古典学科同现代语和近代科学综合在一起,这也成为 18 世纪上半叶所有规模较大的学校的教育目标,尽管此时哈列学园还未把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课程规定为主要课和必修课。另外,弗兰克曾在哈列办过教育学院(Pedagogium),专门招收贵族子弟学习高深的科学。学校备有物理仪器室、化学实验室、生物解剖室、自然历史室及植物园等。这似乎是一所介于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学校。

18 世纪德国中等学校发展的一项特殊功绩是实科学校的创建,它是为适应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以及满足发展中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实科学校的产生起源于哈列学园,因为第一所实科学校——经济数学实科学校就是由曾肄业于哈列学园的学生赫克(J.J.Hecker,1707—1768) 于 1747 年在柏林建立的。学校除传统课程外,还开设了地理、几何、物理、机械、建筑和绘画等学科,并附设带有师资培训性质的各种工艺学习班。在这所学校影响下,许多城镇也随之设立了类似的学校。此后,德国实科学校一直延续下来,并成为 19 世纪德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学校不再以升入文科学校和大学为目标,而是以为学生提供现代生活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宗旨。甚至在文科中学也增设了实科班,专供愿意学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学科的学生学习。

德国 19 世纪中等学校里逐渐被看成是与古典语文同样重要的一些自然科学学科的设置应当归功于骑士学院,因为这些学科是它们首先创设的①。骑士学院是德国 17—18 世纪出现的一种特殊学校,它以训练包括王子在内的贵

族青年担任军队和政府的高级职务为任务。这是因为 17—18 世纪的德国贵族

① F.鲍尔生: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8 页。

在社会生活中比其他任何地方的贵族都保持着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甚至认为与平民子女出入同一所学校有损于贵族子弟的身份。骑士学院为贵族提供文雅的现代教育,其中数学等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占首要地位,这不仅由于它们本身确有价值,还由于它们既是新哲学和新世界的基础,同时对于军事工艺与非军事工艺(如建筑学、机械学)都有应用价值。德国骑士学院已不同于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它们具有近代教育的性质和功利主义的目的,有的甚至很快就演变成为近代大学。如著名的哈列大学和埃尔兰根大学就是在骑士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到 19 世纪骑士学院就消失了,因为贵族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独享特权已不复存在,贵族子弟又重新回到中等阶级子弟也可进入的学校。假如骑士学院能继续适应已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与环境,并能向中等阶级敞开大门,那么它们在德国可能会发展成为如本书后面将要谈到的美国学院那样的机构,并作为中等学校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形态的教育机构, 为青年提供优良的科学基础教育,遗憾的是这并未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