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其他学堂
1865 年(同治四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奏设江南制造局于上海,从事枪炮的制造。该局为训练所需要的人才,于初开办时即附设机械学堂,罗致了一批著名的科技人才,如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教授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化学为当时所授科目之一。
“故江南制造局创立之年,即可视为我国化学教育肇始之时。”②
1866 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州马尾设船政局制造船舰,以江西巡抚沈葆桢总司船政,聘宁波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Giquel)和退伍军官德克碑(P.A.d’Aigwebelle)担任正副监督,机器设备全部由法国进口。同时筹办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学习期限 5 年。学习科目有:算法、画法、格致、化学、天文、地质等。1867 年初马尾船政学堂开学,前学堂聘法国人教制造等课,后学堂聘英国人教驾驶等课。学成后分赴英法留学③。
1873 年(同治十二年),狄考文扩充山东登州蒙养学堂(教会学校), 添办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正斋”,使之成为包括中学和小学两级制的学堂, 1876 年正式定名为文会馆。其中正帝学习期限为 6 年,教学课程在第五年即有化学一门。1904 年文会馆与英国浸礼会设在青州的广德书院合并,易名广文学堂,迁至潍县,是齐鲁大学的前身。
1874 年(同治十三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Walter Henry Meurg Medhurst)倡议由徐寿创设格致书院①,并拟定 15 条章程,申明创立宗旨和筹备事项。院内备有图书、报纸、仪器,并举办讲演和示范实验等。该书院起初经费由中外士商捐筹,为此,组织了一个 8 人董事会,中外各 4 人,即麦华陀、福弼士(F.B.Forbes)、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傅兰雅
(JohnFryer,1839—1928)、徐寿、徐建寅、唐廷枢、王荣和为创始董事。原拟订的 15 条章程经徐寿修改补充后,又重新拟订了 6 条为格致书院章程。
《章程》规定,每月拟定日期,轮流讲论格致一切,诸如天文、算法、制造、化学、地质等门类,专考格致,不涉及传教。同时,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李宗羲,关附列格致书院章程。在得到南北洋大臣支持后, 即行觅地起造房屋,终于在 1875 年(光绪元年)落成,1876 年 6 月 22 日(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一)正式开院。1879 年(光绪五年)格致书院正式招生,1880 年 2 月(光绪六年正月)开始授课。
据《格致书院会讲西学课程》规定②,开设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 6 门课程。可以学全课,也可以学专课,相当于现在工业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性质。对于每一学科,都有具体的内容。学生备有书籍,主要进行自学和由学者传授。遇有不懂之处,按期到院询问,还可以到院利用已有的仪器进行试验。当时的一位任课学者栾学谦,曾写过一篇《格致书院教演化学记》③,详细地记载了格致书院教学的目的和使用的教科书(主要是《化学鉴原》)、讲解方法以及化学实验的情况等。他既讲解化学知识、又做演
② 杨根编: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36 页。
③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3—24 页。
① 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8,41,58 页。
② 傅兰雅:格致书院西学课程,上海格致书院刊,光绪二十一(1895)年印。
③ 张子高:三十年前吾国科学教育之一斑,科学,1924,8(4),430。
示化学实验,可谓中国近代化学教学之先导④。学生学满一月即进行考试,实行百分制,能考 75 分以上者,发给格致书院证书一张。创办初期,报名者三四十人,后来增至百余人。1911 年(宣统三年),格致书院终于停办。该院原址即为现在上海格致中学。
格致书院从倡议到停办,前后达 40 年之久。就学校教育而言,其授课方式、科目类别、课业安排和成绩考核等具体规定堪称中国近代化学及其他科学教育之先驱。它是中国近代新制教育之滥觞,对国内其他地方创办书院产生较大影响。例如 1874 年(光绪元年)厦门创办博文书院、1884—1889 年
(光绪十年至十五年间)宁波创设的格致书院等,都仿效上海格致书院的章程和规模。就科技知识而言,当时中国谋求富强和希望了解并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很多,对格致书院寄予热切希望,使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格致书院的创办人当中,徐寿和傅兰雅既是主事人又是主讲授课人,他们最为勤奋,贡献也最大。
徐寿,字雪邨,江苏无锡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卒于光绪十年(1884 年),享年 67 岁。同治初为曾国藩幕僚,后在江南制造局从事化学、工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试制和翻译工作,同治十二年(1873 年)任江南制造局提调。他与傅兰雅一起,创办了翻译馆及格致书院,共同进行翻译和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工作长达 17 年,一直到他逝世。他共译书 17 部(105 本,168 卷,2272 幅图),专论 9 篇,校阅书 1 部,共约 287 万字。其中化
学 7 部、工艺 6 部、数理 3 部、医学 3 部、兵学 2 部,游记 1 篇、其他 5 篇
(部)。所译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是主要的。他的《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目表》以及与其子徐建寅所译的《化学分原》, 共八部译著合集称《化学大成》,将当时西方的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部分内容、以及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等知识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为开展近代化学教育,提供了一批较好的教科书。与此同时,他还在格致书院亲自讲解化学知识,演示化学实验①,并与傅兰雅等人共同创办了中国早期专门刊载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期刊—
—《格致汇编》,为近代化学以及其他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先驱。
傅兰雅,英吉利人,咸丰十一年(1861 年)来华,最初在香港任教。同治二年(1863 年),任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同治六年(1867 年)入江南制造局,任翻译,历 20 余年之久。在华期间,他参与创设格致书院,创办《格致汇编》,与华人讨论科学,并经营印刷科学出版事业。光绪二十年(1894 年)赴美国,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学教授。
洋务运动时期,还有许多施行新式教育的学堂,大都设有化学课程。如光绪六年(1880 年)李鸿章奏准设立的天津水师学堂,学习期五年,所设课程有:英文、地舆图说、算学、驾驶诸法、测量、天象、重学、化学、格致等。这类学堂在当时终归是一些特种学校,因此,化学教育的范围极为有限, 加之,洋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制造与交涉翻译人才,为抵抗外侮之用, 与国家正规教育关系甚少,取士之道仍以八股试贴为主,化学及当时所授的
④ 王治浩、杨根:格致书院与《格致汇编》,中国科技史料,1984 年,第 2 期。
① 杨根编: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4 页。
其他科学,在教育制度上既无地位,其重要性亦少有人真正了解。因而,所设学校“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窭人子,下及舆台贱役之子弟,入充学。”
②这种情形直至甲午年(1894 年)中日之战以后才开始有所改变。
② 皇朝经世文,三编,卷 2 西学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