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决战的杰作

1949 年 6 月,我们十九兵团和十八兵团一起,近 20 万大军,从太原地

区出发,冒着酷暑,渡过黄河,经过 1000 多里的艰苦行军,与西北兄弟部队会合,揭开了与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匪军决战的帷幕。

这一重大的战略部署,是早在当年 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经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以后,因指挥太原战役的徐向前同志,在胜利地扫清外围,准备向太原城发动总攻时突然卧病,彭总奉毛主席之命,来到太原前线,临时接替徐总的指挥。在各兵团首长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彭总说:“我这次来太原前线办两件事:一是总攻太原。太原敌人城防坚固,我参加此役,主要是学习攻坚战的经验。二是来带兵的。打下太原以后,十八兵团和十九兵团将调西北战场参加对胡、马匪军的决战,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全部解放大西北。”彭总要求我们,在攻打太原时,注意摸索和总结阵地攻坚战的经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大西北的决战中打几个硬仗。

1949 年 4 月 28 日,即解放太原后的第 4 天,毛主席把彭总从太原前线召回北京,进一步商讨如何解决西北的问题。毛主席根据迅速发展的国内革命形势,指出了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北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强调指出,要争取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北问题,首先必须经过军事上的决战,消灭胡、马主力。这时,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敌军的精锐主力已丧失净尽,

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面临绝境。1949 年 4 月 21 日,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过长江的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敌,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及江南的大片领土,并开始了向东南、中南、西南的进军。国民党反动政府成了丧家之犬,分别向台湾、广州、

重庆逃窜。败局已定的蒋介石反动集团,对华东、华南的信心已完全丧失, 而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盘踞西北的胡、马匪部和退缩西南的白崇禧匪部身上,妄图保住西北和西南地区,作为最后的反革命基地,取得帝国主义支持, 争取时间,重整旗鼓,待机卷土重来。

敌人进攻咸阳、西安失败以后,胡宗南主力集结于渭河南北地区,青、宁二马主力集结在乾县、礼泉地区。这时候,我军应当首先向何处开刀,是钳胡打马、先马后胡,还是钳马打胡、先胡后马,这是决战开始的首要问题, 也是整个决战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必须根据敌我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处置。为此,彭总曾多次向毛主席报告前线情况,提出作战方案,毛主席也多次给予指示。根据当时西北战场的整个情况来看,毛主席和彭总都认为,胡宗南匪部虽然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队,但连续遭我沉重打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而青、宁二马尤其是青马,是当时敌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因此,西北战场决战的关键是歼灭青、宁二马主力,只要歼灭了青、宁二马主力,就可以基本上解决西北问题。钳胡打马、先马后胡的有利条件是,青、宁二马主力远离自己的老窝,人地生疏,供应线长,而我军则背靠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的关中平原,距离老解放区也很近,在人力物力的支援上都较方便, 把青、宁二马主力歼灭于陕西,在战场条件上远比让其逃回老巢再打为有利; 其不利条件是,打马比打胡费力,必须从精神上、物质上和作战方法上做好充分准备,而华北兵团经过千里进军,已相当疲劳,需要一定时间恢复体力, 尤其是十九兵团刚刚到达,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当毛主席和彭总正在考虑如何向敌人开刀时,敌人得悉我华北兵团入陕,青、宁二马主力从乾、礼地区迅速退到麟游山区,企图以此为机动位置,有利时可援胡进出于关中,不利时则退守平凉,井将兵力分散配置于宽大正面,以防我突然进攻和免遭聚歼。

  1. 月 6

    日,我们来到西安参加前委会议。彭总一见到我们就说:“你们长途行军,很辛苦,最好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休整,而现在要马上打仗,连准备的时间也很少了。虽说充分准备是胜利的关键,但失掉战机,纵有充分准备也不能歼灭敌人,好在主攻部队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对付二马,切不可有盲目轻敌情绪。要严防敌人绕到背后袭击,这是敌人惯用的手法,只要不受袭击,就立于不败之地了。这也是毛主席要我告诉你们的。”说着,彭总递给我们一份电报,是毛主席于 6 月 26 日发来的。电报写道:“杨兵团应立即向西进,迫近两马筑工,担负钳制两马任务,并严防两马回击。此点应严格告诉杨得志,千万不可轻视两马,否则必致吃亏。杨得志等对两马是没有经验的。”

会议结束,我们回到兵团,逐级传达讨论了毛主席和彭总的指示,结合作战任务,仔细地研究了青、宁二马的特点和惯用的战术以及我们对付的办法,并针对敌人的特点,抓紧时间进行战术技术训练,特别着重了打骑兵和拼刺刀的训练。通过普遍深入的思想动员,使全体指战员进一步克服轻敌观念,防止因为胜利而冲昏头脑。

1949 年 7 月 6 日,即扶眉战役以前,毛主席在《解决西北敌军的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青、宁二马应予区别对待:首先打击马步芳,马鸿逵是傅作义将军的拜把兄弟,曾派人向傅作义将军表示有向我求和之意。毛主席设想在歼灭马步芳后,对马鸿逵可在军事打击下尽量争取用政治方式加以解决。同时,鉴于青马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在军事上也比宁马强大,歼灭了青马,即可基本上解决西北问题。因此,彭总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歼灭青马。

当时,纵观青马动向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兰州同我决战,二是退守青海老窝。如敌逃回青海,将造成我进军作战之严重困难,势必延长西北全部解放的时间;而兰州是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之枢纽,虽然攻打兰州将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但作战条件远比青海有利。所以我军的作战方针是力争同青马决战于兰州,而严防敌人逃回青海。

进军兰州之前,我军进行了打击胡宗南部的扶眉战役。7 月 11 日拂晓, 主力部队开始向胡匪进攻。隐蔽集结干预定位置的二兵团,由胡匪与马匪之间的空隙,以秘密隐蔽急行军迂回敌侧后;十八兵团沿陇海铁路和咸阳至凤翔公路,由东而西直插敌纵深;一兵团从渭河南岸沿长安至益门公路及秦岭北麓向西钳击敌人。胡宗南原曾估计我华北兵团入陕后至少需休整一个月才能作战,又自以为以 5 个军集团配备使我不敢将其一口吞掉,还梦想乘我军向马匪进攻时,全力向我侧击;取得胡、马联合作战的胜利。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猛烈攻击,使胡匪猝不及防,一天之内即被我团团包围,经两昼夜的激烈战斗,除残敌越秦岭溃逃外,我歼敌 4 个军,4.3 万余人,解放县城 8 座,这是西北战场在解放战争中空前的大胜利。

扶眉战役的胜利,使西北战场敌我力量的对比起了根本的变化,我军由相对优势一变而为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我军手里。

毛主席在扶眉战役开始以前,曾于 6 月 26 日指示彭总:“国民党中央政府正在准备从广州迁往重庆,为使伪政府放心迁往重庆,而不迁往台湾,以及使胡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见,你们暂时似不宜去占汉中,让汉中留在胡匪手里几个月似较有利。”根据毛主席这一指示,我军在消灭胡匪主力后,暂时不去占领汉中,而乘胜发起了对青、宁二马的追击战。这时,毛主席给彭总来电说:“打胡胜利极大,甚慰。不顾天热,乘胜举行打马战役是很好的。”

1949 年 8 月 4 日,彭总发布进军兰州歼灭青马的作战命令。8 月 20 日, 我兵团与许光达同志率领的第二兵团会师于兰州城郊,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兰州。

兰州战役前后的十几天内,彭总几乎每天都向军委和毛主席报告前线情况,并多次得到毛主席的指示。8 月 23 日,毛主席指示:马步芳既决心守兰州,有利于我军歼灭该敌。为歼灭该敌起见,须集中 3 个兵团全力于攻兰战役。王震兵团从上游渡河后,似宜迂回于兰州后方,即切断兰州通青海及通新疆的道路并参加攻击,而主要是切断通新疆的道路,务不使马步芳退至新疆为害无穷。攻击前似须有一星期或更多时间使部队恢复疲劳,详细侦察敌情、地形和鼓舞士气,作充分的战斗准备。井须准备一次打不开而用二次、三次攻击,去歼灭马敌和攻占兰州。彭总遵照毛主席指示立即调整了部署, 并设想了可能出现的最困难的情况,于 24 日报告毛主席:决以 3 个兵团打兰

州,王震兵团从兰州上游迂回兰北。宁马出动 3 个军经黄河左岸增援兰州的

可能性很大。如两马集结兰州,加上周嘉彬、黄祖勋两部,共有 13 万兵据守

坚城,我军即使集中 3 个兵团短期内亦不易攻占,同时粮食很困难,运输线长,运输工具少,弹药都不能得到充分接济,运粮更不可能。故决定乘马鸿逵未到前围攻兰州,求得先解决青马主力。现二兵团和十九兵团攻城准备工作已妥,疲劳尚未恢复,粮食不足,油、菜更难解决,青马匪不断反袭,故很难得到休息。以现在准备工作看,攻城已有七八成把握,故决定在 25 日晨

开始攻击。如果未解决青马,而宁马援军迫近时,即以 4 个军围困兰州,集

结 5 个军打宁马。毛主席接到彭总报告后,26 日电复彭总,指出:如你们 25

日攻兰得手,则局面起了变化。如不得手,则为侦察性质的作战,全军将因此种流了血的侦察战获得有益的教训,而确定了再战的胜利。如 25 日不得手

而宁马来援,则请照你们 24 日电的决心,确定先打援、后攻城。

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通过兰州决战,实现其在大陆保住一块反革命基地的计划,不借挖肉补疮,派飞机连日向兰州运送军事物资。胡宗南掏出最后的血本,调集 4 个军于徽、成、两当及川陕公路,准备配合青马袭击我后方。宁马也深知兰州战役的成败将决定自己的命运,集结主力,摆出支援青马的姿态,企待有利时机出兵攻击我侧后。青马更把兰州决战看成是自己生死存亡的关键,匪首马步芳参加国民党中央政府召集的西北联防会议后,于 8 月

19 日从广州乘飞机匆匆赶回兰州,亲自部署一切。

25 日拂晓,我军向兰州发起总攻。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勇猛地冲向敌人的阵地。经过激烈的搏斗,二兵团第四军首先攻占了沈家岭主阵地上的中、下狗娃山。下午 17 时,第六军攻克了南山最高峰营盘岭主阵地三营子。

在我兵团范围内,第六十二军之一八九师于 16 时攻占敌主阵地豆家山,第六十五军之一九三师于当晚攻占古城岭、马架山。战斗中,敌军指挥官用机枪和大刀督战,连续向我发动反冲击。我军攻占敌人每一道壕沟、每一道峭壁和每一个阵地,都经过了艰苦的战斗和反复的争夺,并多次拼刺刀,同敌人肉搏。兰州敌军总指挥马继援仍梦想以拼死坚守挫败我军的进攻,争取时间, 等待宁马、胡匪和空军出动。当日下午,据守兰州城郊的敌军主力伤亡惨重, 阵地相继失守,城中又没有预备队,等待宁马、胡匪和空军来援无望,随即对坚守兰州失去信心,又深恐我军向西宁乘虚而入,剿其老巢,断其退路, 于是慌张地决定撤出兰州,退至黄河北岸,重新部署部队。16 时,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和各部队开始向黄河北岸撤退。青马的主力大都在阵地上,因怕我军发觉,不得不利用天黑夜暗,秘密撤走。由于敌人在危急情况下才被迫仓促决定撤退,因而一开始就陷入一片混乱。

当夜,我军继续向敌人发动攻击时,发觉敌人逃走,立即发起追击。二兵团之第三军首先攻入城内,和敌军展开巷战。一部向黄河铁桥猛扑,消灭了顽抗的敌人,夺取了黄河铁桥,截断了敌人的唯一退路。撤出南山的敌军主力正在城里集中,当即被我歼灭。此时,第六军也已攻入城内。我兵团之六十三军、六十五军追击 20 余里,直插东稍门,消灭残敌。到 26 日 12 时, 我军已占领城内外各要点,把敌人全部肃清,并越过黄河铁桥,占领白塔山, 兰州宣告解放。

解放兰州,歼灭了西北地区敌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青马主力,宣告了西北战场决战的胜利。从此,西北地区的敌人已丧失了组织任何战役的能力,而我军则可以纵横自如,横扫残敌。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西北战场再也没有严重的战斗,我军继续完成解放整个西北的任务,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的问题。此后,第一兵团向青海进军,9 月 5 日解放青海省会西宁。第二兵团和第一兵团分两路向甘肃河西走廊进军,会师于张掖,围歼敌两个军的大部,然后乘胜西进,直指新疆边境,沿途歼灭马步芳 3 万余人。我兵团进军宁夏,迅速消灭了敢于抵抗的敌军,慑于我强大军事威力,宁马八十一军于 9 月 19 日接受我军改编,一二八军、十一军、贺兰军残部派代表于 9 月

23 日签订和平协定于中宁。当日晚,我军进占银川。从进军开始不到 1 个月, 即解放了宁夏全境。9 月下旬,我一、二兵团进逼新疆,驻守新疆的国民党军队由陶峙岳将军率领通电起义,以包尔汉为首的新疆省政府也通电宣布接

受即将成立的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 10 月 20 日,我军进驻乌鲁木齐, 新疆宣告和平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保守西北地区作为大陆最后一个反革命基地的计划彻底破产。

在西北战场,我军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决战的胜利;接着又乘胜迅速地横扫残敌,解放了西北 5 省全部地区。我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最快的胜利,从而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这次决战,在作战指挥上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利用敌人矛盾、各个击破敌人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针对敌人的特点和情况的变化确定作战方法的高度灵活性。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明察秋毫,彭总的精心运筹、机智果断, 将帅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信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摘自杨得志、李志民:《毛主席和彭老总的又一杰作—

—西北战场的决战》,《兰州战役》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7、12—15、20—24 页。作者杨得志当时分别为十九兵团司令、政委;1955 年均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