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跨过鸭绿江

1950 年 10 月 8 日,军委命令飞向东北边疆: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

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宏大胆魄发布了这一庄严的命令。尽管这一命令对当时的世界是保密的,但在历史上, 它终将留下最惊心动魄的一页。正是它敲响了侵朝美军的丧钟。

1950 年 10 月 19 日,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祖国,支援朝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19 日 17 时半开始,志愿军 4 个军和 3 个炮兵师,分 3 路先后渡江,向预定作战地区开进。第四十军由安东过江,向宁边、球场、宁远地区运动。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一一六师、军直从安东,一一七师从长甸河口过江, 向龟城、泰川地区前进。第四十二军由辑安渡江,向社仓里、五老里地区运动。尾随第四十二军从辑安渡江的第三十八军在江界地区集结。

继 4 个军之后渡江的是第五十军(9 月 6 日编人边防军序列)、第六十六军(10 月编入志愿军序列)。

为了保密,部队都是在黄昏开始渡江,拂晓即停止。

我们站在鸭绿江边,指挥部队过江,几个月来的疲劳一扫而光。两个多月的紧张战备不就为着这一天么?往事在我脑子里翻腾着。

我们出国作战,完全是美帝国主义逼出来的。

早在 6 月 28 日,即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出兵朝鲜和侵略我国领土台湾的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就发表声明,严正斥责美国政府的这种侵略行为, 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1. 月,我全国各地发动了“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的宣传运动,对美帝的侵略行径,从政治上进行了声讨。

  2. 月 27 日,周恩来外长致电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对美国飞机连续侵入我东北领空,扫射我国人民,造成严重死伤,提出严重抗议。同时致电联合国

安全理事会提出控诉,要求安理会制裁美国对我国的侵略行为,并使美国撤退侵略军。但这以后,美国飞机侵犯中国领空和扫射、轰炸中国人民的罪行仍有增无减。

  1. 月 30 日,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一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宣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2. 月 3 日,周总理又通过印度驻华大使明确转告美国政府,如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不管。

但是,美帝国主义把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声明、谴责、警告,一概视为恫吓,认为我软弱可欺,不予置理。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作过这样的自白:“十月三号国务院收到了许多封电报,报告同一件事情:中国共产党威胁着要参加朝鲜作战。中国共产党政府现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曾召见印度驻北平大使潘尼迎,并且告诉他,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人。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这种行动⋯⋯从莫斯科、斯德哥尔摩和新德里也打来同样的报告。不过,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和这个报告有关的潘尼迦先生在过去却是经常同情中国共产党的家伙。因此,他的话不能当作一个公正观察家的话来看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共产党宣传的传声筒罢了⋯⋯看来,周恩来的声明只是对联合国的恫吓⋯⋯”

美帝国主义就是这样不顾我国政府的警告,命令其武装部队悍然越过三八线,分三路大举向北进犯,直指我国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这种忍无可忍,等无可等的情况下出动的。出动前,以团为单位(分散部队以连为单位)普遍召开了誓师大会。“打好出国第一仗”成了广大指战员的共同誓言。我们召开誓师大会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第六十六军随后入朝时,毛主席曾要我们将志愿军誓师大会誓词、口号及其它办法交给他们。

站在江堤上,我又想到了北京,想到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一定隔着千里关山,注视着这东北边陲,等着我们过江的消息。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 在毛泽东主席的英明指挥下,我们一定会胜利。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却常常问自己:我们的胜利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人们往往只记得 10 月 25 日。那一天,我志愿军第四十军在阻击北犯之敌中打响了第一枪,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中共中央批准志愿军政治部的建议,把这一天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又想,10 月 8 日,10 月 19 日,也是很有意义的日子。那是党中央决定志愿军出国作战和跨过鸭绿江的日子。试想,如果不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那么,在中国,以至在整个东方, 会有今天这么好的形势吗?

(摘编自杜平:《在志愿军总部》,解放军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1—42 页。作者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

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