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冀中横连东西

1938 年春,日本侵略者趁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从华北抽调大批兵力南下,准备攻占徐州,进窥武汉。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一个不仅向着山地,而且向着平原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形势,4 月 21 日,对一二九师作了发展河北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

(一)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当深入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泛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 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

(二)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秘密的抗日斗争,只有在敌人统治的城市与铁道附近,才成为主要形式。

(三)根据上述的方针,应即在河北、山东划分若干游击分区,并在军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的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

为贯彻这一方针,朱、彭命令我师迅速分兵,向冀南、豫北平原及各铁

路沿线,实施战略展开。4 月下旬,师部在辽县召开会议,确定了具体行动部署:全师主力编为左右两路纵队,左纵队为“路东纵队”(平汉路以东), 以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一一五师六八九团及曾国华支队(五支队)组成,由我率领,向冀南挺进;右纵队为“路西纵队”,以三八六旅主力组成,由陈赓率领,向邢台、沙河一带展开,配合路东纵队的行动,这一部署,以发展冀南平原游击战争力重点,直接威胁平汉、津浦两大铁路干线,并可形成, 东接鲁西北、南进豫北的有利态势,因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 月 26 日,我和刘志坚等同志告别刘伯承、邓小平,率“路东纵队”从辽具出发,翻越大行山,横穿平汉路,经四昼夜行军,抵达南宫,与率先在冀南开辟工作的陈再道、宋任穷等同志会合。

当时,冀南游击战争已经打开一定的局面,晋察冀的游击战争已扩展到平原地区,山东的抗日游击武装亦在平原初试锋芒。冀南、晋察冀和山东的经验,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从而制定了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经过一系列军事、政治活动,冀南根据地出现了大好局面。截至 9 月底,

我军和地方武装相配合,解放临清、高唐、临漳、内黄、清丰、滑县等 20

多个县城,消灭日伪军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 5000 余人;收编数十股杂色武

装和 20 余县的民团、保安队,建立了 51 个县的政权,控制了西起平汉线、

东至运河、南起豫北、北至滹沱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人口逾 800 万。

我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形成,严重威胁日军后方及平汉、津浦两大交通命脉,大大增加了敌人的后顾之忧。冀中、冀南、冀东根据地, 是日寇“扫荡”的主要目标。

可是,反“扫荡”的经验证明,我们不仅坚持了游击战争,而且逼得日寇走投无路,不得不返回老巢去。这是因为,敌人虽有机动方便的条件,但兵力有限,不敷分配,占了县城,控制不了乡村,顾了前面,顾不了后面。我军依托广大乡村,分散游击,与敌周旋,零敲碎打,避实击虚,便能变被动力主动,弄得敌人疲于奔命,捉襟见肘。久而久之,敌人经不起兵员、物力的消耗,只得结束“扫荡”,仓皇撤走,天下还是我们的。由此说明,平原游击战争大有文章可做,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是完全正确的。

(摘编自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下),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02—6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