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围剿”用兵如神

  1. 三次反“围剿”创奇迹

1929 年初,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决定向赣南发展,到东固和江西工农

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合。下山时,红四军有 4800 人,到了东固,还有

4000 人。这是游击战争的困难时期。部队稍事休整,即向福建行动。3 月中旬,长岭寨一战取胜,占领汀州,打死敌旅长郭凤鸣。这就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红四军又有了新发展,人也多了,枪也多了,各项政策与制度,也初具规模。

关于如何建军,在闽西,当时红四军内部曾发生过争论,表现在四军第七次和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上。争论点为:军队已发展到一个新规模,需要有一套新办法,就像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那样的一套新办法, 才能进一步建设无产阶级的新的军队。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是红军建设的纲领。后来大家执行了这个纲领,因而使我军又有了更好的发展, 在闽赣边界创建了大块根据地。

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后,部队向闽中进军,后来折回来打上杭。那时队伍己发展到 4 个纵队。红四军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以后,部队入东江,此次行动失败,原因又是方向错了。当时上海党中央命令红四军人东江打蒋光鼐、蔡廷锴,打梅县,配合张发奎人广东的反蒋战争。这个主观主义的命令, 我们执行了,所以又遭失败。但错误不很久就纠正了。这是接受主观主义瞎指挥的第二次的失败教训。

毛主席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观点,到处撒种子,武装群众,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所以革命力量发展很快。

在立三路线时,军事上又发生了错误,但是立三路线对红一军团的影响较小。毛主席坚持了根据地思想,不赞成部队过远、过久地脱离根据地去打大城市。

1930 年 6 月在汀州,中央派涂振农来传达立三路线时,成立了红一军团。包括四个军:红三军黄公略,红四军林彪,红十二军伍中豪,红二十军胡少海。由汀州出师,浩浩荡荡北上,先打下樟树,再过赣江打高安、上高等地, 接连攻下 10 余县,事实上还是游击战争,所以取得了胜利。由于发动了广大群众,部队也有很大发展,出发时 1 万人左右,这时约有 1.8 万人。当时中央本来命令我们打南昌,我们知道打南昌没有把握,故只有“八一”的那天, 派罗炳辉带了一点队伍到牛行车站去示威,以纪念三年前的南昌八一起义。当时红三军团却把长沙打开了,不久又退出来。但李立三又命令我们配合红三军团再打长沙。记得当时红三军团曾派袁国平为代表来说,红三军团已有三四万人,包打长沙,红一军团只开到附近,作预备队助助威就成了。红一军团入湖南,先打文家市,消灭了戴斗垣,取得了很大胜利(我们从敌人手中缴获无线电台,这是第一次),然后才与红三军团会合于浏阳县永和市, 成立了红军一方面军。但长沙打了 3 次并未打下。毛主席的长处,就是在事先就知道上海中央的命令行不通,长沙是不易打下的,准备好转弯的步骤。

长沙打不下,我们又实事求是,冷静地估计敌我力量,准备折回江西。但中央不准,有些干部也反对回江西,还要我们去打武汉,打九江。红三军团大部分同志亦不同意折回。我们七弯八弯,弯了很久,才把部队带到了萍乡。我们当时主张先打吉安,得到兵员补充后再打九江,而且说包打下,中央才同意了。10 月间,吉安果然打下。部队有一个发展,退出吉安过赣江时, 红一军团约有 3 万人。这对于准备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有很大意义。

第一次反“围剿”打得很好。 1930 年 12 月 30 日,龙冈一仗,张辉瓒两旅全部被歼,缴枪万支,张及其部下万余人未走脱一个,全部被俘。接着打谭道源师,也将他大部消灭。其他许克祥、毛炳文、朱绍良等部闻风而逃。敌人第一次“围剿”被打破。这说明了:只有依靠群众,依靠根据地,诱敌深入,才能大量歼灭敌人。这是用事实反对了立三路线。由此也可以看出毛主席思想的力量。如果不把立三路线反掉,把部队开去打武汉、九江,结果是难以设想的。

红军休整了四五十月,1931 年 5 月又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这次反“围剿”也打得很好。但这时已经有些不同了,因为项英来了,发生了一些分歧。但错误意见未占上风,红一方面军仍由毛主席领导,所以很快取得了很大胜利。这个胜利,仍是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依靠群众,依靠根据地而取得的。东固、富田一仗,首先消灭公秉藩、王金任,然后经白沙、中村、广昌,一直打到建宁,共 15 天时间,横扫敌人 800 里,五战五胜,

打垮敌人 16 个师,俘获敌人和缴获枪弹的数目很大。

敌人进行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亲自指挥。战役是 1931 年 7 月开始的,敌人分三路由北而南长驱直入,直趋苏区的兴国、零都,形势是极为紧张的。我们撤退,迅速转入兴国根据地,并在进攻的三路敌人中间,在良村歼灭了敌五十四师郝梦麟部,在黄陂歼灭了敌第八师毛炳文部。我们在敌人两路夹攻,不到 20 里宽的区域中转移出去,进退自如,打得相当巧妙。这都是由于群众条件优越,将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弄得敌人疲惫不堪。最后又在方石岭、张家背消灭敌五十二师韩德勤全部及敌第几师蒋鼎文的大部,结束了第三次反“围剿”。

一、二、三次反“围剿”,是中国很好的革命战争经验。主要一点是在于依靠群众。三次反“围剿”,我们都是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当时我们只有 5 万人、3 万支枪,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三次“围剿”。蒋介石、外国人,部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连党中央也不相信我们只有那么多人。

这一胜利以后,党中央就冲昏了头脑,根据苏区胜利与九一八事变的新的情况,作出了《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提出要“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前途”,取消游击战争的方针,要打大城市。1932 年 1 月 10 日,中央命令红军打赣州,结果打不开,这又是不应打大城市的一个证明。在这以前,毛主席主张向东北发展,分散以争取群众,一直把网撒到浙江去,打到蒋介石的老家。如若实行,我看红军发展可能上 10 万人,同时也会更扩大苏区。但可惜这一主张当时被否定了。不久,军事上由教条主义出来负责,方向从此又搞错了。红军三大任务,改作只剩下了一千打仗,不做群众工作,不筹款, 因此就脱离了群众,又保障不了供给。以后红一军团虽也打了很多好仗,但今天看来,很多都是空打的。第四次反“围剿”时,因为有前三次反“围剿” 经验,所以还打了一些胜仗,但教条主义已经把红军削弱,把游击队吃掉。在军队组成上,只青目地强调“成分”,对于工人干部,不问其能力、经验如何,把他们提到师、军级的领导岗位上,而全不知我们在农村绝没有许多工人参加红军的实际事实。教条主义的特点,就是不从实际出发,不从中国情况出发,而是从苏联情况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不晓得要把我们这样一

支军队,完完全全变成一支像苏联红军一模一样的军队,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红一军团同志跟随毛主席搞了这么多年,要把毛主席的思想真正搞通了才行。把毛主席的思想方法学好了,才能把事情办好,才不愧是毛主席的学生。要很好学习毛主席实事求是和谦逊的态度,自己不管到什么地方工作, 随时都要虚心,要看到入家的长处,并善于向人家学习。

(摘自朱德:《在编写红军一军团史座谈会上的讲话》, 见《朱德选集》,第 128—133 页。作者当时任红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1955 年被授于元帅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