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庄首战断敌一臂

发起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在 1948 年 9 月 24 日首先向中央军委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的。刘伯承、陈毅司令员接此电后,在河南宝丰附近大张庄研究了差不多一天,我也在场。9 月 25 日上午,刘陈首长和我电告军委并华野:“粟二十四日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势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二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

1948 年 10 月 11 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毛主席拟定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并指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同日,中央军委又电刘、陈、邓、李(达):你们应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徐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加到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

刘、陈、邓首长遵循中央军委的上述指示,研究拟定了攻击郑州的作战计划。10 月 13 日,中央军委即予批准,同意“按你们所规定的时间,攻击郑州并部署阻援打援”。同一天,邓小平政委在军区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会上, 传达了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旋即,中野首长召集第一、三、四、九纵

队领导干部,在郑州西南的宝丰县皂角树村开会,专门研究部署攻打郑州的方案,10 月 18 日,颁发了郑州作战的基本命令。杨勇、苏振华、陈锡联、阎红彦、陈赓、谢富治、秦基伟、李春芳等分卒各纵进入指定地点,在华北军区十四纵及附近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准备发起郑州战役。陈毅、邓小平和张际春于 19 日下午,从皂角树出发,驰往郑州前线四纵司令部指挥。至 21 日夜,我军实施对郑州之敌的包围,22 日拂晓,郑州守敌十二绥靖区四十军一○六师、九十九军二六八师和郑州警备司令部等万余人弃城北逃,被我九纵全歼于郑州以北之老鸦陈地区,生俘敌少将参谋长余辉廷。郑州宣告解放。

开封敌慑于我军之威力,24 日弃城东撤。我豫皖苏军区部队收复开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解放郑州极为关注,连电嘉勉:“占领郑州甚

慰。”“济南、锦州、长春解放之后,郑州又告解放,陇海、平汉两大铁路的枢纽为我掌握,对于整个战局极为有利。特此祝贺。”开封收复后,中央军委指出:“中原三大名城,洛阳、郑州、开封均入人民解放军掌握,对于今后战局,极为有利。”

从打郑州开始,淮海战役即成为华野、中野两支大军共同执行的任务了。正如邓小平政委引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中央军委曾于 10 月 22 日电示陈、邓: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东进。

复于 25 日 3 时,指示陈、邓率中野主力到蒙城地区集结,然后攻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埠段铁路。陈、邓根据敌我态势,进行了反复研究, 于当天下午急电军委,建议把集结地点“改为永城、毫州、涡阳中间地区, 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均更方便”。 10 月 26 日,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个建议,毛主席拟电复示:“同意你们二十五日申电,以十天行程于十一月四日集结永城、毫州、涡阳中间地区的部署。”28 日进一步指示:“我们同意你们不出淮南⋯⋯”并指出:“你们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胜仗。”

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得知中野不出淮南,于 10 月 31 日 23 时向中央军委建议,淮海战役即将发起,这次战役规模很大,请已到达前线的陈毅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

同一天,陈、邓向军委提出了配合华野作战的三个方案,表示“当动员部队用一切努力,不顾伤亡,达成钳制邱、孙两敌之任务”。代表了中野全体指战员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

11 月 1 日,中央军委电复陈、邓、粟,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徐州西南方面我军之动作,依情况在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由陈邓临机决定”。

此时,华野正在部署割裂、围歼黄伯韬兵团,佯攻徐州。刘伯承司令员则指挥二、六两纵(包括陕南部队 4 个团、一纵的二十旅、豫西一个团), 分别经由西平、驻马店中间地区和花园、宣化店,向息具方向侧击、尾击黄维兵团,造成与华野合攻徐州的态势,以迷惑敌军。

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部署和准备已告完成。

11 月 3 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子恢副政委和我在豫西研究落实军委指示时,着重讨论了截断徐宿线的时机问题,向军委及陈邓建议:“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斩断徐、宿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可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

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陈邓首长当天正在拓城西北的刘楼,于深夜进至毫具。军委、毛主席于 5 日电示陈、邓:“第一方案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具的包围,然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

整个战局的发展很快。淮海战役发起时,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华北、西北我军已全面展开攻势,平津战役已在部署。在淮海战场,中野主力在解放砀山之后,向徐蚌线逼进,两大野战军已经靠拢。敌黄伯韬兵团遭华野分割追堵之际,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二将军率部在贾汪、台儿庄防地起义,开放了台儿庄一带的运河通道,使徐州东北大门洞开,刘峙之邱、李、孙三个兵团慌忙向徐州收缩。军委和毛主席当机立断,于 11 月 9 日作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主力,勿使南窜”的重要决策。又于 9、10、11 三日连续数次致电陈、邓:“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 “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并指出:“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足见攻取宿县、控制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包围,对于争取淮海战役全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 月 10 日,刘司令员率中野前指从豫西东进淮海前线,同陈司令员、邓政委会合。他们着重研究和部署了攻打宿县和切断徐蚌线的问题,井决定于 12 日发起徐蚌作战。

我四纵和华野第三、两广纵队在徐州以南的夹沟地区,迫歼从宿具北撤的孙元良兵团四十一军军部及所属一二二师,俘敌 3000 余人。军委、毛主席

13 日指出:“刘陈邓已抓住孙元良歼击甚好,此点关系全局。”14 日,该部

在三堡地区又歼三绥靖区残部七十七军军部和三十七师 4000 余人,并逼近徐

州。我三纵于 12 日包围敌交通补给基地宿县城。守敌恃高厚的城墙、坚固的永久工事和宽深的护城河进行防御。15 日 17 时,我三纵在九纵一部协同下, 发起攻击,经数次强行架桥,连续爆破,突入城内。击退敌人多次反扑,逐街争夺,激战至 16 日凌晨,终克宿县。计歼敌第二十五军之一四八师、交警十六总队等 1.2 万余人,俘敌津浦护路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豫皖苏独立旅、军分区部队和豫西两个团。攻占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击了曹村至固镇间的铁路 100 公里。

11 月 22 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华野全歼黄伯韬兵团,解放徐州东、北广大地区;中野攻占宿县,斩断徐蚌联系,解放徐州西、南广大地区。从而陷徐州之敌于孤城,使援敌黄、刘、李兵团不能靠拢徐州,力淮海战役顺利发展,各个歼灭敌人,创造了重要条件。

(摘自李达:《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见《淮海战役》第 2 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 1988 年版,第 2 一 9 页。作者当时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