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毛泽东的讲话提纲

1936 年西安事变以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都迁到了延安。红军大学迁到延安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抗大的工作,抗大的学员和干部有了难以解决、或者思想不通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经常去讲课、作报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同志讲课、作报告,从来不照本宣科,手中只有一个提纲。每次把提纲上的问题讲完之外,毛泽东同志还允许听众写条子提问,准有下明白或怀疑的地方,写个便条,交给坐在自己前边的同志传递到前面,由值星员汇集起来,交给毛泽东同志,随问随答,生动活泼。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提纲,我看过一次。那是 1938 年的春天,抗大新的一期学生开始入校学习的时候,来自呈国各地大、中城市的进步知识青年,初到延安,进了抗大,一切都觉得很新鲜,绝大多数都是朝气蓬勃、力求上进。可是,也有些学员吃不了苦,生活一段时间后,思想上反映出各种问题,甚至发牢骚讲怪话。学校领导把学生的思想向毛泽东同志作了汇报,毛泽东同志决定召集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亲自做思想工作。

当时,为了防空,较大的集会都在城外举行。这次,会场设在凤凰山脚下一个沟岔里。那天我担任值星区队长,负责给毛泽东同志准备桌子、凳子和开水。

毛泽东同志讲话、作报告,每次都是半天时间,中间有一次休息,大约20 分钟。毛泽东同志在休息时间也不休息,他往往利用这个空隙和学生们拉话,了解学生们来延安以前在各地区的情况,也征求大家对讲话的意见,是否听懂了,有什么想法等等。趁着这个机会,我趴在小桌上,翻看讲话提纲。毛泽东同志的提纲是用毛笔写在白毛边纸上,字的大小不一,小的如同花生粒,大的像黄杏或红枣,本来能写三四百字的白色毛边纸,毛泽东同志只写了七八十个字。许多地方涂改了,也没有誊清,看样于是一气呵成的。我特

地数了一下,提纲上列出了 10 多个问题,有的问题下面还分小题,共用五六

张毛边纸。其中 3 个问题,“爬山主义”、“劳动大学”、“与工农兵结合”, 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标题虽然只有五六个字,可是每个题毛泽东同志都讲出了一大篇透彻的道理。

“爬山主义”这个词汇是怎样提出来的呢?那时,抗大很重视爬山运动, 每天出早操,经常有一个爬山科目。延安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西城墙就建在凤凰山上,城外东北有清凉山,东南有宝塔山,此外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山,这些都被抗大的学生爬遍了。有些学生身体弱,爬山常掉队,觉得脸上下光彩,想请假,又怕别人笑话自己落后,心里不高兴,便发起牢骚来: “我们来延安,为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懂得怎样闹革命,你们为什么老搞爬山主义呢?可不可以把马列主义增加点,把爬山主义减少一点?”

毛泽东同志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军在华北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山地是我们的依托,指战员都应该成为爬山的能手,做到动作迅速、敏捷。你们知道侵占华北的日军情况吗?他们穿着大皮鞋,爬山相当快,就是平时练出来的。我们的动作慢了就会吃亏。经常练习爬山, 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战斗力,这是打仗的需要,不能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红军长征时,依靠爬山速度快,打了许多胜仗,甩掉了前堵后追的数十万敌人,胜利到达陕北。爬山是我军的拿手好戏,今天仍然应该重视,可不能把老传统丢了。至于身体弱的同学,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开始时掉队,不算丢面子。慢慢来,追上去,需要一段艰苦锻炼的过程。山还是要爬,不要说成是什么主义。

“劳动大学”这个名词也是学生发牢骚反映出来的。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很差,生活十分艰苦,抗大的学生入校,因为没有房子住,首先要打窑洞, 打好窑洞才有宿舍。口粮是小米饭、山药蛋,每人每天 5 分钱的菜金,包括吃的油、盐、菜和烧的柴、炭。粮食需要各队的学生自己去粮库背,公家既没有运输力,也没有麻袋。学生们背粮有的用床单或毯子卷成一个筒,两端用绳子扎紧;有的用自己的长裤子,把裤脚和裤腰扎好,就成了米袋。烧柴需要自己上山砍树,晒些日子再背回来。冬天取暖用的木炭,也要自己烧, 自己背。做饭的木柴不够用,要跑到炭窑去背石炭。这样一来,公差勤务很多,占用了星期大,课余时间也难得休息,有的学生讲开了怪话:“什么军政大学,干脆叫劳动大学,更加名副其实。”

毛泽东同志回答这个问题时,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讲起,讲到抗日战争条件下陕甘宁边区的现实情况。他说,抗大不断扩大,学员数量成倍地增加, 学校要办,又缺乏经费,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一个法宝,叫作“艰苦奋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开赴前线作战,打了许多胜仗,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原来的红军战士,都当了指挥员, 后方机关、学校的马夫、伙夫、勤务兵、号兵一到前方就提为干部。抗大的学生数千人,编了几十个队,每个队已配备了一些必要的勤杂人员,不够用也不能再多配。你们吃的、穿的、住的、烧的、用的东西很多,大量的服务性工作由谁承担呢?可不可以调一些战斗部队回延安,代替抗大的学生担负这些日常的劳动?如果那样做,是增加抗战的力量呢?还是减少抗战力量? 办抗 大是为了抗战,减少抗战力量的事情,咱们能办不能办?

毛泽东同志把情况一摆,叫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考虑如何解决。学生

们一听,思想很快打通了,原来讲怪话的同学,在讨论会上表示要痛下决心, 改造自己,增强劳动观点,甩掉少爷作风,自觉地适应艰苦环境。

关于“与工农兵结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次讲课中也作了生动的论述。知识分子工农化,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兵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现在回忆起来,毛泽东同志不只是在那次讲课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而是经常用这种观点对抗大的学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逐步深入的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思想,后来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中,又作了深刻的发挥。如今每读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著述,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老人家当年讲课时的情景。

毛泽东同志的讲课提纲是简要的,但是,其中蕴含的内容是那么广博和深刻。从讲课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那份提纲。我总是在思念:那几页薄薄的白色毛边纸,若是被哪位有心的同志留下来,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里,那该有多好啊。

(见曹慕尧:《毛泽东同志到抗大讲课》,作者当时为抗大学员、值星区队长,现力沈阳军区后勤部军职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