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四平

四平保卫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是一个重要的战役,该不该打,至今人们还在议论。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谈论一个战役,不能不涉及当时东北的形势,特别是不能不涉及当时东北的敌我形势。

我们的优势是:党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先后调集 10 万部队,2 万干部,20 个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其中 4 个政治局委员)先后开赴东北,比国民党抢先了一步;而当时的东北,又是苏军解放, 这给我们在东北开展工作以一些便利。但我们也有比国民党处于劣势的地方;国民党开到东北的军队,除第十三军是半美械装备外,新六,新一,七十一,五十二军都是全部美械装备,是有相当强的战斗力的,还因为有中苏条约,苏军得承认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加之,当时东北的群众根本未发动,正统观念还比较浓厚。这就使得,我们虽比国民党率先进入东北,却未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我们的部队和干部又是来自各个根据地, 虽然总的在发展东北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思想、战斗和工作作风上则不尽一致;其中有些人,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还没有树立建设根据地的思想, 还对和平抱有幻想,想单纯依靠大城市和苏军的支持。这是当时发展东北的一种不好倾向,曾大大影响发展东北的前进步伐。

我们要努力发展东北,甚至提出要独霸东北,而国民党则决心要同我们争夺东北,完全占领东北。东北的斗争是十分尖锐复杂的。在四平保卫战之

前,这个形势井没有改变;在某种情形下,还更加尖锐复杂。

1946 年 3 月 6 日至 8 日,东北局抚顺会议讨论了东北形势和作战的指导方针以及创建根据地的问题。总的说,会议对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当时尚无统一的认识和决定;在行动上,有些方面作得好一点, 有的则作得差一点,还没有真正开展发动群众的运动。有的地方思想上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见到毛主席的十二月指示,传达和贯彻就更谈不到。

这也是当时东北的形势。这对我军的作战是不利的。作战没有根据地, 没有群众的支持,仗打完了,伤兵没有人抬。当时的这种形势并没有改变, 部队仍处于一种无根据地作战的状况。

根据我参加四平保卫战的回忆,不论是东北局或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战前都没有说过或者计划过要来一个四平保卫战。四平保卫战是逐渐形成的。如按当时林彪的说法,是“且战且退”,是在“且战且退”中阻击和延缓敌人的进攻,给后方以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的时间。在林彪的作战部署和作战指挥中,最初都没有一个要组织四平保卫战的计划。

直到 4 月 6 日党中央、毛主席给东北局发出关于保卫四平的指示,认为“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 “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上述两仗如能打胜, 东北局面即可好转。8 日又电示:坚决保卫四平。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我军于 4 月 16 日开始在四平外围作战。在八面城以南的金山堡、大洼消灭了敌人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这是我军进入东北后,首次消灭敌人一个师的大胜利,除师长逃掉外,几乎是全歼。

由于在金山堡、大洼消灭了敌人一个师,说明美械装备的敌人不是不可以战胜的。这不仅提高了我军的胜利信心,也使敌人感到我军并不是那样好打的。由于第八十八师的被歼,打乱了敌人进攻四平、长春的部署,从而使沿中长路进攻四平的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不能不考虑下一步怎么行动。此时, 新一军每前进一步,都遭到我军阻击,伤亡不小,以致迟迟不能大步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孙立人离开了新一军,由郑洞国以副长官的名义代替指挥。郑洞国接任后,又进一步组织进攻四平。尽管进攻有些进展,最后进至四平城下,然而仍是攻不进去,四平街还是在郑洞国的望远镜之下。

5 月 1 日党中央、毛主席致电林彪指示:“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面同意的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锐气,使其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那时便可以求得有利于我的和平。力戒轻敌,每战必须集结全力打敌一点,以期必胜。”

3 日党中央、毛主席连续给林彪、彭真发出指示,要求坚决保卫四平。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保卫四平的胜利越来越大。“前总”估计杜聿明

这时有可能把新六军调来加入进攻四平的行列,暂时放弃对南满的进犯,因此,决定要三纵由南满开到四平的右翼昌图、开原一带,构筑坚强工事,阻止新六军北上增援四平敌军。同时“前总”又令解放长春的七师,开赴四平前线参战,同时警卫长春。远在后方的三五九旅也奉命开来四平前线增援。前总还下令加强塔子山和三道林子的防线。塔子山是四平的制高点,如果敌人占领塔于山,四平的整个防御体系就要受到威胁,敌人就要封闭我军的退

路,使我军有被包围和歼灭的危险。

正面进攻四平前线的新一军,在郑洞国的率领下,虽然依仗美械装备, 占领了四平西南角的一幢红房子,算是攻进了四平一点点,作为他们的依托。但整个四平城区,还年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郑洞国此时也开始构筑工事, 与我军形成一种对峙局面。这样旷日持久,不仅社聿明安心不下,在南京的蒋介石也不断来电催促。这时苏军早已撤走,蒋介石想利用中苏条约也无法利用,所以很着急。

这时从天空的情报(敌人的无线电讯)得知,新六军已奉命北开,第七十一军已补充齐备,准备随时加入战斗。在南满,除调云南部队的第六十军接替第五十二军的防线,守护从锦州到鞍山、海城的交通线,第五十二军也作为预备队加入进攻四平的战斗序列。“前总”预计四平将面临一场更大的战斗,严令四平的防守部队继续加强防守,尽量吸引敌人。同时电令三纵马上进入昌图、开原一带阵地、拦截新六军北上增援,而且一定要拦截住。还调七纵(万毅纵队)进入塔子山阵地,调新四军七旅、山东七师进入三道林子北上阵地。山东一师、二师和新四军三师的其他部队留在四平以西、八面城南北,以阻击七十一军的增援。

战局的发展和战斗的关键在三纵和新六军那里。当时三纵是打得英勇顽强的,给敌人以不少杀伤。但三纵没有估计到,“前总”也没有估计到新六军美械装备的优势,特别是他们机械化运输的优势。他们以小部队和我三纵在阵地上厮杀胶着,大部队悄悄地用 600 辆汽车装运强行通过,途中遇到道路翻浆,铺上钢板通过。等我军发觉,用炮人追击已来不及了。这样,新六军主力很快就冲破三纵的防线,进入四平的右侧,而且很快就占领了西丰、平岗车站,然后进占哈福车站,并利用他们美械装备的优势,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直扑塔子山和三道林子。

战斗十分激烈。我军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打退敌人多次冲锋。使敌人尸横遍野,几乎每个阵地的守军都是与阵地共存亡,战至最后一人。奉命增援塔子山阵地的部队,没有亲自下水试探,轻信群众意见,以为水太深就未徒涉渡过辽河,耽误了时间,使塔子山丢失。

不能不考虑从四干全线撤退了。林彪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汇报。

在这之前,林彪向秘书口述命令:“塔子山尽可能再支持一天。”不久, 他得到三纵的电报:“新六军攻占西丰、平岗后,于晚 6 时进占哈福站。” 林彪于是又向秘书口述命令:“再命塔子山守军,最少明天要顶半天,不惜一切牺牲。”

情况确实万分紧张。林彪把陈正人(后方总政主任)和我叫去,要我们草拟为撤退四平告全军的电报,他说:

“估计敌人明天就可占领塔子山,廖耀湘(新六军军长)必定要以全力攻塔子山。塔子山如失守,敌人就可以从我后侧迂回,封闭四平守城我军的退路,那时我们就完全处于被动,且有被歼之危险。”他又继续说:“我们已经大量消耗了敌人,并赢得了时间。我们的保卫战是胜利的,特别是我们每一个部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说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 说:“只可惜我们后面没有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个时间。”然后他对这时站在他面前的所有的人说:“和平空气,在我们今天的东北是最害人的。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三纵的防线被新六军迅速突破,影响保卫战的全局,这是最大的教训。”然后他把作战处长和情报处长叫来,交代

了下一步:

“七师于三道林子北山,七旅于四平东南高地掩护全线撤退。”

最后,他亲自拟了个电报,把情况和决定报告了毛主席和东北局,并得到批准。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了。

整个部队在撤退中,虽然遇到了这种那种困难,但我军主力还是保存下来了,还保持了一定的旺盛的士气,所以不久才能在拉法、蚊河地区胜利地进行退兵一战,并成为尔后发展东北,建设东北,实行反攻的骨干力量。

(摘自陈沂:《四平保卫战》,见《辽沈决战》(下), 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19—228 页,作者当时任东北民主联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