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七战七捷

1946 年 6 月 6 日,中央指示:“目前我们的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6 月中旬,中央判断:“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对于大打以后的结局,当时中央作了这样的估计: “6 个月内外的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 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

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鉴于敌人大举进攻在即,迫切需要制订我军的战略方针,于 6 月 22 日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全局破裂,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要求我太行区的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以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的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在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而我华中主力须对付江北之敌,予以配合。还考虑在形势有利时,两区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前进。

中央为了实施太行、山东主力向南出击的计划,6 月 26 日指示华中分局, 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南)通扬(州)线上之敌,要我和谭震林同志率领不少于 15 个团之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一举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彻底破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淮南(三、四分区) 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并限于 7 月 10 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待

命攻击。新四军军部根据这个指示,于 27 日命令我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集中于六合、天长之间整训。

我于 6 月 27 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

移,并同华中分局的子恢、鼎丞、震林诸同志联名于 6 月 29 日再次上报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箝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 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军委对此建议极其重视,次日复示华中: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情况在急剧变化。7 月初,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指示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上胜仗, 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确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7 月 13 日,军委电示:“苏北(按指长江以北的江苏北部)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边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后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军委还提醒我们:“一切作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这使我们感到,大战将从苏中开始。苏中战役实际上具有解放战争战略初战的性质。军委要我们“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实际上赋予了我们的作战以战略侦察的任务。

作战地区选定之后,就是选择打击目标和确定反击时机了。

敌军即将向我大举进攻,我军在侮安、如皋一线严阵以待。7 月 10 日, 我们已确悉敌军将在三四天内分四路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整编第四十九师从南通北犯如皋;整编第八十三师从泰兴、宣家堡,整编第九十九旅从靖江,两路合击黄桥,然后配合第四十九师会攻如皋;整编第二十五师的第一四八旅从泰州东犯姜堰,得手后,这几路敌人将会攻海安。整编第二十五师的另外两个旅在扬州待机。如我初战大利,他们可能沿运河线北犯邵伯、高邮。敌军还有两个整编师(第二十一师和第六十五师)在江南沿岸当第二梯队,准备随时加入战斗。

只有打宣家堡、泰兴这一路最为有利。宣家堡是停战令生效后敌人违反停战协议侵占的,而泰兴城是停战协议即将签署时被敌人强占的,反击这两点我在政治上更为有理。而且,敌人占据不久,民心下顺,情况不熟,虽然临时赶修了一些工事,但远非南通、泰州可比,实际上是临时驻止之敌。打掉了这一路,西北路泰州之敌和东南路南通之敌的间隔就扩大了,我军可以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局面。这一路敌人是整编第八十二师的前出部队, 只有两个团,比较孤立、分散,利于我同时分别歼灭。

整编第八十三师原番号是第一百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之一,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曾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 他们做梦也下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攻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我们定将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

战斗进程基本上和预期的一致,我军做到了出敌不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其不意的攻击,“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由于在老根据地行军作战,群众性的消息封锁做得很好,敌人事先毫无所知。战斗打响后,宣、泰之敌慌乱失措,刚到南通接任的敌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也莫测我军虚实。李默庵急令已开抵白蒲准备北犯的第四十九师主力于 14

日缩回平潮,以保南通。至 15 日,一绥区才判明我军主力确在宣、泰,又急

令第四十九师再次北进。这一缩一伸,白送给我军两天时间。而 15 日晨,我第一师经一夜激战,已全歼宣家堡之敌第五十六团及山炮营,第六师也已基本上歼灭了泰兴之敌,敌人只剩下一个营部率少量残部负隅抵抗。各阻援部队都打击了援敌。鉴于我军已获得转移兵力的主动权,宣泰战斗遂告胜利结束。但留下第六师少数部队继续围攻泰兴城内少数残敌,给敌人以为我军主力仍在泰兴的假象,以作为下一次战斗的钓饵。这一仗,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歼敌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

共 3000 余人。

这是苏中战役的首战,也是华中我军在解放战争迎击蒋军大举进攻的第一个胜利的战斗。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对此极为关注。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便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否即整编第八十三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 尚存多少?⋯⋯

宣泰战斗结束的当天,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来电指示我军在南线须准备连续作战。对于连续作战,我们是有准备的。在宣泰战斗的进程中,我们就分析了敌人可能的动向,筹划着下一步转用兵力的方向。此时,敌人虽遭到我军之打击,但他侍其兵力雄厚,又估计我军经宣泰一仗伤亡必大,便急调江南沿岸的整编第六十五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的第九十九旅增援泰兴,并进犯黄桥,以拖住我军的主力;同时又令第四十九师星夜疾进,企图乘虚夺我如皋城;然后,第四十九师从如皋,第六十五师从黄桥,第八十三师从泰州:三面夹击我军。

我们选敌第四十九师为歼击目标。7 月 15 日晚,即令第一师全部和第六师大部转兵东指:并用汽艇急运第七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回如皋,协同第一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同时设置疑兵,继续围歼泰兴城内残敌,给敌人以我主力确实还在西边的错觉,引诱如东之敌放胆向如皋进犯。

16 日上午,敌第四十九师分左右两路北犯。17 日,敌右路到达如皋以东之鬼头街、田肚里;左路到达如皋以南之宋家桥、杨花桥。

7 月 18 日晚战斗发起,敌人果然仓皇失措。我第一师一部与第七纵队南北配合,攻击如皋东南鬼头街一带的敌第四十九师师部和第二十旅,19 日, 除了敌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率几个人逃入宋家桥外,全部被歼。第六师主力和第七纵队一部经十九、二十两夜的攻击,也歼灭了杨花桥、宋家桥之敌第七十九旅大部。

如南战斗共歼灭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一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歼敌 1 万余人,达到了预期的歼敌目的。

  1. 月 21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来电报:“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并指示我们:“敌情尚严重,望将参战主力集中休息,补充缺额,恢复疲劳, 以利再战。”

经过宣泰、如南两仗,敌人被我歼灭了两个半旅。但他还有第二梯队,立即又集中六个旅的兵力,分路由如皋、姜堰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敌人以为只要占领了海安,则从泰州经由姜堰、海安、李堡直达海边的封锁线就可以形成,苏中南部的占领区就可巩固,长江下游的通道就可确保,同时敌人还判断,海安战略地位重要,我军势在必争,企图依仗其优势兵力,在海安寻我决战,一举消灭我主力,进而配合其北线的行动,解决苏北问题。华中分局召开了常委会议,决定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尔后主动撤离,创造新的战机;华中分局把这一决定上报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得到了同意。 7 月 30 日,中央军委又来电指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

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总以打胜仗为原则。敌以十万大军向我进攻, 我掼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们应有应付恶劣环境之精神准备与组织准备。”这个指示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中央战略方针和作战思想的理解。

其实,中央的这一精神早在 7 月 20 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电文中,就有过明确的指示,其中指出:“战胜蒋

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 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但是对于中央的指示,只有同当时的实际相结合, 体会才更深刻。

海安运动防御战从 7 月 30 日打到 8 月 3 日。第七纵队从苏中地方武装上

升主力不久,补充了大量的解放战士,所属 4 个团只有 1 个团打过大仗。但

是 4 天多的战斗,他们只用了 3000 多兵力,英勇抗击了 5 万多敌人的轮番猛

攻。敌人兵力集中,炮火浓密,但第七纵队作风顽强,指挥灵活,奋战 4 天多,伤亡仅 200 余人,杀伤敌军 3000 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 15:1 的新纪录。仅 7 月 31 日夜对敌人的巧妙袭扰,就使敌军消耗了炮弹万余发。8 月 3 日, 海安运动防御战胜利完成任务,第七纵队主动撤出海安。

敌人侵占了海安,认为他们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达到,因而调整部署, 把原来驻在如皋城的陆空联络组撤回常州,守备部队准备分散“清剿”其后方。据此,我们估计敌人必将分兵东进,占领李堡、角斜,完成其东西封锁线,然后再北攻东台。骄兵轻进,必然有隙可乘。我们把主力集结在海安东北,无论敌人向北、向东,我军都可随机出击。

这时,我在苏中地区作战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了作用。人员、物资很快得到补给,伤员很快得到治疗,加上大批解放战士和缴获的补充,每个连队都比战前充实,武器也加强了。特别是民兵群众封锁消息、查缉敌探之严, 更是难得。华中野战军机关及第一师、第六师 3 万人集结休整两星期之久, 驻地距海安近者仅一二十华里,在那里出操上课,开会唱歌,本地出身的侦察员庄庄有熟人,天天上公路,敌人却毫无所知。

  1. 月 6 日,敌第六十五师及第一○五旅果然由海安东进,连占西场、丁

家所,将继续东犯。我立即于 7 日晨电报华中分局、军部和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即将成熟。

次日即获军委复示:“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预备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华中军区根据这一指示,在报告新四军军部后, 决定将淮南第五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调来。这些指示和决定,增强了我们歼敌的信心和决心。

敌人果然进一步暴露了“骄兵”的弱点,7 日占李堡,8 日占角斜。我们又密悉李默庵决定调其整编第六十五师于 9 日经侮安去泰州、黄桥接替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十九旅的防务,10 日又令新七旅从海安东开始接替第一○五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

我们当机立断,决心集中兵力,首先寻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中。

战斗于 8 月 10 日 20 时发起。我第一师乘敌人混乱之际,猛扑李堡,奋勇攻击。此时的李堡,正有敌人的两个旅部各率一个团在交接防务,兵力虽多,但队伍混杂,工事也未筑好,我军一击,建制大乱。至 11 日晨,我军完全攻占李堡,中午又克蒋庄、杨庄,全歼守敌。由于我攻势突然迅猛,敌人正在交接的两支部队都很混乱,交防之敌的电台、电话刚才拆除,接防之敌的电台、电话尚未架好,双方都无法向海安告急。11 日晨,敌新七旅旅长仍按原计划带领一个团由海安踽踽东行,我军部署在海安以东打援的第六师与第七纵队,立即利用高粱、玉米地作好伏击布置,第七纵队一部断敌退路,

会同第六师一部出击,在运动中将该敌全部歼灭,其中一个营缴械投降。 李堡之战,前后 20 个小时,歼敌一个半旅共 9000 余人,又赢得了一个

胜利。

随着战局的发展,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对于外线出击方针和内线歼敌方针的得失利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使用的方向,不断进行着研究。

为执行南下作战计划,6 月 27 日,陈毅同志决定亲率山东野战军主力第二纵队、第七和第八师等部,于 7 月 10 日以前南下,并指挥华中野战军第九

纵队,共约 5 万余人,担任徐蚌段之作战。7 月 14 日,陈毅同志鉴于敌人即将大举进攻苏皖,就山野主力南下作战的时机向中央军委提议:敌人的这次进攻,“是分区蚕食的狡计,苏皖现有力量难于胜任应付,必须友邻区暂时出动配合才足以挽救。”因此主张立即执行中央军委 6 月 22 日提出的作战计划,“截断津浦南段陇海徐西段,造成山东、太行主力在淮北之会合,准备渡淮作战。”以全面大打的办法来制服蒋军分区蚕食的狡计。当时宣泰战斗已经打响,中央军委、毛泽东同东复电陈毅同志:最近几天看一看泰兴战斗结果如何。7 月 15 日,宣泰战斗刚结束,我们接到中央军委来电,指示:“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敌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方能解决问题。”这两个指示, 表明了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密切观察战局,研究战略方针的严肃态度和近期内还须内线歼敌的意向。

宣泰和如南两战胜利后,蒋军的有生力量虽受到我一定的打击,但进攻之势尚未减弱,继续增调兵力,向苏中重镇海安推进;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日趋紧张。此时,陈毅同志再次从执行外线出击的方针考虑,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为重要,向中央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力目的。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对这个建议,态度极为慎重,回复陈毅同志:“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不日,中央军委给我来电:“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八月内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方案”。要我就以上两案表示意见。

当时李堡战斗正在进行中,谭震林同志已来到前方,我们共同商讨,意见一致。李堡战斗后,于 8 月 14 日向中央军委呈报了主张在苏中再打几仗的意见。在此前后,张鼎丞、邓子恢同志也表示了主张再在苏中打几仗的意见。15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批准了我们的建议:“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战局助益极大。”陈毅同志也来电指示:“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 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经过战争的实践和反复讨论, 战争初期的作战方针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此后,中央军委鉴于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内线歼敌的优越性日益显著,再次推迟了外线出击的时间,直到 1947 年 3 月,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 “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胁与对于友军之配合”,“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顾虑”。这样,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转到外线作战的计划,已经发展成实行内线

的持久的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了。回忆这段历史,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依据战争的客观规律来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

李堡战斗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问题的美梦。国民党军经过我连续 4

次打击,已被歼灭 3 万余人,在苏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除非从别的战区抽调部队来增援,再难向我全面进攻。敌人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把重点放在扼守南通、丁堰、如皋、海安这条公路干线,加强海安、泰州之线以南的“清剿”和海、如、泰之间的防御,以求确保其占领区。同时积极准备以其整编第二十五师由扬州、仙女庙地区乘虚北攻邵伯、高邮,威胁我两淮。

我军经过连续作战,抓紧休整和补充解放战士,加上打胜仗的鼓舞,士气高昂,越战越强。李堡战斗我军伤亡很少,而华中军区增调来的生力军第五旅和军区特务团也已于李堡战斗时到达,我军兵力增强,敌我态势已出现了有利于我的明显变化。8 月 13 日,中央军委发来指示:“苏中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

此时获悉蒋介石正筹备于 25 日在庐山开会,我们初拟进攻南通市,吸引如皋、海安之敌南下增援,歼灭官一二十旅,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扩大我军影响。8 月 19 日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同志后,次日毛泽东同志亲拟电报指示:“同意你们南下作战,但不必强攻城市”,“在攻占通如线后,敌人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在敌人不敢增援的情况下,可以西进如(皋) 黄(桥)公路,相机进占黄桥,来调动或逼退海安之敌,在运动中歼灭之。” 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十分正确,十分中肯,当时进攻南通,条件不成熟。我们当即以黄桥为进攻方向,缩小进攻正面,不攻白蒲,从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千里去。估计那时敌人必将调兵回援,我则于运动中歼灭之。

8 月 21 日夜 11 时,丁堰、林梓战斗打响。又是一次出敌不意的攻击,

进展甚快。 22 日上午,丁堰敌交警第十一总队被我第一师围歼大部。我第六师围攻林粹,全歼守敌。东陈之敌在我第五旅围攻下,大部逃入如皋,东陈被我攻占。

不出军委所料,各据点里的敌人都未敢出援。

丁、林战斗歼敌交通警察 5 个大队及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 3000 余人, 缴获甚多。

当我军在丁、林歼敌,打开西进门户的时候,淮北方向由宿县地区东进的敌人已占领我雅宁,正准备向我淮阴进犯。扬州之敌第二十五师为了配合这一行动,也全部于 8 月 25 日开始沿运河北上攻我江都县的邵伯镇。我着眼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决定以刚从地方武装升级组成的第十纵队(三个团) 及第二军分区两个团在邵伯防御,主力部队按原定计划,来一个“攻黄(桥) 救邵(伯)”,用攻其必救的办法来调动敌人,寻歼敌人于运动中,并解邵伯之围。我们除以第七纵队在姜堰、海安之间发动瓣制性进攻外,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特务团继续大踏步机动作战,于 8 月 23 日夜间向敌人封锁圈的中心挺进。

由于老区组织严密,敌人得不到情报,反应迟钝多误,我军由丁堰、林梓越通榆公路西进,敌一绥区并未意识到我军将挺进黄桥,却根据我丁、林战斗的态势判断我将攻击如皋,急令黄桥守敌第九十九旅沿如黄公路增援如

皋。8 月 24 日,我军截获敌人这一行动的情报,即令部队在行进中严密注意敌情,准备在如黄路与敌第九十九旅打一场预期遭遇战。25 日,敌第九十九旅进至黄桥东北之分界,与我第六师遭遇,当即被第六师包围,展开激战。这时,敌人才发觉我主力已西进,乃令己南下到如皋的第一八七旅,加上第七十九旅一个团和第九十九旅的一营,急向西南增援第九十九旅,该敌又被我第一师在分界、如皋之间的加力、谢家甸截住,将其包围。当夜,分界、加力两地之敌均集团固守,因为敌人实有的兵力远比我原先侦察的要多,经一夜激战,都未能解决战斗。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我们总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就整个苏中战场来说,敌我兵力对比是 3.5:1,由于我们灵活用兵, 在第一、二、四、五各次战斗中,我们都集中了三倍以上的兵力对付待歼之敌,有时为了保证全歼和速决,还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四倍、五倍、六倍于敌之兵力。但是我们手头兵力不多,更没有预备队,只能从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在当时紧急情况下,我们立即调整部署,采取断敌后路、隔断敌人东西两部联系的办法,使之无法靠拢和脱逃,然后选取较弱的第九十九旅两个团先行歼灭。8 月 26 日,我们将第一师的第一旅由加力方向西调,转用于分界, 配合第六师等部以 10 个团的兵力,5:1 的绝对优势,迅速围歼了第九十九旅的两个团。随即又将第六师和第一旅东调,会同第三旅”第五旅以 15 个团

的兵力围歼加力、谢家甸之敌三个团。 26 日晚,东调各部迅速开进。

此时,邵伯的战斗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从 8 月 23 日起,敌军在炮艇、飞机配合下向我邵伯、丁沟、乔墅一线阵地猛攻。我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的部队虽然训练不多,弹药不足,但指挥员顽强灵活,动员工作做得深入,士气旺盛。他们依托工事和河流湖泊英勇抗击敌人。根据水网湖泊地区正面狭窄的特点,各团采取轮番守备的战法,以连续的反冲击和白刃格斗消灭敌人。敌第二十五师猛攻了 4 天,我军工事大部坍毁,许多部队的指战员坚持在齐腰的积水中作战,时常送不上饭,但战斗意志始终压倒敌人,虽然乔墅被突破,但主阵地始终屹立未动。这时,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就歼,第一八七旅等部也将不保。消息传来,敌全线震惊,深受威胁,且伤亡已达 2000

多人,再打下去,凶多吉少,终于在 26 日黄昏时候狼狈撤回扬州。进行了 4 昼夜的邵伯战斗遂胜利结束。这是第六次作战。

27 日上午,我围攻加力、谢家甸之敌的 15 个团全部到达了预定位置并投入了战斗。敌人又从如皋拼凑了一个多团的兵力,在飞机的掩护下西出接应,加力、谢家甸之敌以营为单位分路突围。我各部全线出击,将突围之敌一一歼灭,仅数百人逃回如皋。如皋出援的一个多团,也被我歼灭一半。第五旅及时插到如皋西南,正好截断敌人逃路,俘获尤多。我第五旋衣服力黄色,和苏中部队的灰蓝色不同,而与当时国民党军的黄绿色近似。该旅向敌迅猛出击时,敌军误以为援兵赶刊,欢呼跳跃,随即成了俘虏。继而第五旅乘胜利余威于 31 日攻克黄桥,黄桥守敌第一六○旅五个连缴械投降。

如黄路战斗,我军共歼敌两个半旅,1.7 万余人。

苏中战役,从 7 月 13 日至 8 月 31 日,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作战 7 次,

均获胜利,歼敌 5 万余人。它同后来华东战场的一些战役比较,其规模是比较小的,但它是解放战争初期在中原突围后的第一个战役,带有战略侦察任务,毛泽东同志亲自力军委起草的给各解放区的电报,指出苏中战役“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 8 用 26 日集中 10 个团打敌两个团,8 月

27 日集中 15 个团打敌 3 个团),故战无下胜,十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发言人就国民党军对苏中进攻惨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称这个战役为“七战七捷”,并指出它对今后的战局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9 月 3 日至 8 日,晋冀鲁豫野战军胜利地进行了著名的定陶战

役,歼敌 4 个旅 17 万余人,活捉敌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延安《解放日报》

于 9 月 12 日发表《蒋军必败》的社论,指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和定陶战役“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甲。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定下来了”。

(选摘自《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352—394 页,作者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