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于千里之外

1948 年的秋天,是一个不平常的季节,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号召,给了我们具有决定意义的指示。祖国南方的广大人民在蒋介石反动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仍然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迫待解放。祖国的北方,解放区的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正喜气洋洋,忙于生产支前;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胜利消息鼓舞下,斗志愈加旺盛,摩拳擦掌地等待着向南进军的命令。正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的作战预先号令下来了,他指示华东野战军迅速处理济南战役的善后工作,然后立即南下,并提出关于下一步战役具体行动的建议,要我军南下组织淮海战役,消息传到纵队首长以后,大家高兴地说:“好极了”,“又有大仗打啦!”

10 月 11 日,毛主席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

由于战局迅速发展,敌军主力都向徐州集中,毛主席曾指示:第一仗力争歼灭黄伯韬、李弥等 21 至 22 个师,如果能够达成这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华野、中野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近。如果敌人不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我们就可以打第二仗歼灭黄维、邱清泉,使徐州的敌人完全孤立起来。根据情况的变化,毛主席又迅速作了决定性的指示,调整部署,由陈毅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直接指挥中野四个纵队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华野两个纵队(三、广纵)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 以便与宿县中野部队联结,如徐州敌人向南总退却,就集中 6 个纵队歼灭之。华野我军以 3 个纵队由北向南,1 个纵队由南向北,以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 控制徐州运河车站间的铁路,运河以东的主力则歼灭黄伯韬兵团。这样就把蒋介石的兵力割裂开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并占领徐州。毛主席要求我两大野战军按照这个方针坚决执行,而且鼓励同志们愈坚决、愈大胆, 就愈能胜利。

鉴于南线决战时机成熟,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同志为书记,总领导与指挥华野、中野两军, 在原拟淮海战役计划基础上,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准备以 3 至 5 个月的时间各个歼灭敌人于淮河以北地区。并责成中原、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全力组织支援。

当时淮海战场交战双方兵力,敌人虽有 5 个兵团和 3 个绥靖区部队,共

约 80 万人,但矛盾重重,军事上屡遭失败,士气低落。我军方面,华野 16

个纵队 36 个师,约 42 万人,中野 7 个纵队 20 个旅,共 13 万余人,另有军

区武装 21 万分散在各地。在兵力对比上,我军稍处劣势,但是我军经过整党和新式整军,战斗意志空前高昂,不仅有广大人民的支援和地方兵团参加决

战,而且两大野战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及总前委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不过,说实在的,如果按我们原计划先占海州、连三港,控制陇海东段, 后占两淮(淮安、淮阴),打开华中粮仓,再进击徐蚌段,孤立徐州相机夺取徐州,抑或仅就黄伯韬兵团当时现有态势,以新安镇为中心围歼敌人,那么,就只能歼灭蒋介石少部分有生力量,而且徐州解放也要推迟。然而,由于毛主席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了及时的恰当的处置,确定第一仗歼灭黄伯韬兵团后,即转向徐蚌,围歼黄维、邱清泉等兵团,并以高度的军事艺术,巧妙地使用兵力,把蒋介石以徐州为首脑的 80 万重兵肢离体解,一个阶段紧接一个阶段,一环连套一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从而使战役的发展比预计的更为顺利,获得的胜利也比预计的更快更大。这再一次证明毛主席战略战役指导的灵活性。诚如毛主席所说的“⋯⋯战争向着新的阶段推移,战略计划便须改变。战术、战役和战略计划之各依其范围和情况而确定而改变,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关节,也即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的实施,也即是实际的运用之妙。”

华野与中野主力,根据毛主席的意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徐州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敌人估计我先夺徐州。东面的黄伯韬兵团,原以为能够机动截击我军南下,沿陇海铁路向东可以支援东海方面战斗,向西可以屏障徐州,控制陇海东段,分割山东与华中的联系。毛主席令华野前委以华野 10 个纵队向新安镇方面实施主要突击,首先歼敌黄伯韬兵团,以三个纵队经徐州东北的贾汪地区向徐州东侧的曹八集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割裂黄与徐州的联系,并阻击徐敌东援。战役一开始,黄伯韬即仓皇西逃,不敢应战。黄伯韬兵团 4 个军,和原驻陇海铁路东端新浦、海州之敌第九绥靖区司令部所率的四十四军,企图靠拢徐州。

这时,毛主席对战役第一阶段的既定决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在整个淮海战场上,黄伯韬比较孤立突出,兵力部署比较薄弱,“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正可以首先从歼灭黄伯韬下手。更重要的是歼灭黄伯韬,可以打通山东与华中的联系,利于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所以,当黄伯韬开始西逃时刻,华野前委立即重申全歼黄伯韬的决心:要求主要突击集团排除万难,勇猛追击,辅助突击集团迅速猛插徐州东侧,堵击黄伯韬西逃,同时阻击徐州之敌向东接应。并指示全军不为小股敌人所牵制,务必日夜兼程,飞兵前进,敌人逃到哪里,我们追到哪里!为了隐蔽首歼黄伯韬兵团的企图,毛主席指示中原野战军于战役之前,

即在河南南部采取战略佯动,以 3 个纵队在平汉线上吸引黄维、张淦两兵团

向西。战役开始时,中野又以 4 个纵队和华野两个纵队,由豫东和鲁西南转入徐(州)、蚌(埠)线作战,由中野负责攻占徐州南面的宿具,切断徐蚌线,对徐州完成战略包围。

中野一、三、四、九纵和华野三纵、两广纵队,11 日即进至徐州西南地区,由西、南两面威胁徐州。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这里是一个机动地带,往东北可攻击徐州,往东南可攻宿县。中野部队与华野两个纵队联结,又可构成阻击地带,成为战略上的强大阻援与打援集团,阻止徐敌南逃和阻击敌人由南或西来的增援。

13 日,中野四纵、华野三纵、广纵向徐州逼进,占领徐州西侧的萧具。

按原定计划,我中野部队于 15 日攻占了安徽宿具,全歼该城守敌 1 个师,完

成了切断津浦路的任务,军事重地的徐州至此已完全置于我两大野战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战役开始不久,蒋介石急令原属武汉方面的黄维兵团增援徐州。黄维带着他的 4 个军和 1 个快速纵队,一共 12 万人马,从河南南部的确山出发,日夜兼程东进。遵照毛主席指示,战役之初,中野已有两个纵队先在平汉线上看住它、留住它,它开始东进增援时又立即先敌机动,走在它前面拦住它。我中野二纵、六纵及地方武装一部担负这个艰巨的任务,自平汉线起,沿途侧击、尾击黄维兵团,阻滞它的行动,并于 15 日越过黄维兵团,先到安徽北部的涡阳、蒙城地区,阻其前进。

  1. 月 22 日,经过 17 天运动战和阵地战,蒋介石嫡系的第七兵团黄伯韬

部 4 个军及其指挥下的第九绥靖区 1 个军,共 10 个师,约近 10 万人,至此即宣告全军覆灭。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之初即战栗哀号“党国存亡,在此一举”,纠集其全部可能集中的兵力,幻想在最后挣扎中获胜。不料第一仗便丧失徐蚌地区兵力 1/4 以上。初战既败,于是一面再求洋爸爸美帝国主义给予直接军事保护,一面想把徐蚌兵力撤守长江以南,以便卷土重来,毛主席早已预见敌人这一着,在战役第一阶段已经布置好天罗地网,使徐州敌人陷于我战略包围之中。此时,徐州守敌恐慌万分,赶紧制造所谓“徐州会战大捷”,强令各报馆出号外,以稳定人心,掩饰败迹,并为预防导入黄伯韬的复辙,迅速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紧缩徐州,加强防御,小心翼翼,不敢轻举妄动。南线李延年兵团遭到我严重打击后,惟恐被歼,迟迟不敢北进。而这时,黄维兵团已进入我中原野战军预设的“口袋”中了。

毛主席根据战局发展的有利形势,决定乘胜扩大战果,采取南北堵中间围歼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围歼敌黄维兵团, 毛主席特别指出,在黄维兵团被围以后徐州敌人可能倾巢南逃。毛主席重申歼灭敌人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决心,指示总前委和华野要对此作出妥善的部署,以便贯彻分割敌人,各个歼灭敌人,坚决不让敌人跑掉的既定方针。

华野接到毛主席这一指示以后,司令部作战室忙碌起来了,粟裕副司令员向司令部同志提出徐州敌人今后几种可能,要大家讨论分析。

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各围住的一大堆敌人,都是建制较完整、兵力很大的精锐兵团,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部队,辖 4 个军,其中有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杜幸明更是蒋的亲信,两个兵团中也有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蒋介石的所谓五大主力,其御林军七十四师已于山东战场被歼灭,新一军、新六军干东北战场被歼;现在就剩这两个本钱了。蒋介石从空中每天大量接济这两大堆人,空军轮番的向我轰炸袭击,包围圈内的敌人在空军的掩护下以步兵坦克协同,不断向我实施反扑。

毛主席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形势,为加速战役进程,决心采取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围住杜聿明,阻住李延年的方针。刘伯承司令员又明确指出, 这是“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方针。遵照此指示,华野首长当即决定对杜聿明采取东北攻击,西南守备,先打弱敌,再歼强敌,逐步削弱敌人的方针。陈毅司令员从总前委电话嘱咐我要华野部队把西南堵好,不然将影响南线作战。我坚定地答应他:“司令员请放心,一定堵住它,只要你下命令, 我们就可各个消灭它。”他又叮嘱说:现在不要急,首先缩小包围圈,还是车干水来捉大鱼吧!最后他愉快地放下了话筒。陈司令员指挥作战非常干脆,

气魄大,洞悉全局,判断情况正确,善于发挥各个部队特点,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以往凡是华野在作战问题上有争论时,只要他一席活,大家就都心悦诚服地按照去做了。从外线出击以来,毛主席命令陈毅司令员随中野行动, 以便统一指挥华野外线作战兵团,因而较长时期,我们只是从电报中得到他的指示,现在直接从电话中得到他的指示,多么亲切啊,更加鼓舞了我们的信心。

经过 20 多大的激烈战斗,黄维兵团终于被我中原野战军彻底、干脆地全部歼灭了,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我生俘。黄维兵团的被歼,是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继黄伯韬兵团被歼后遭到的又一次致命打击。它不仅使蒋介石丧失了包括“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在内的 12 万精锐之师,而且也最后地孤立了被围在徐州西南的杜幸明集团,造成了我迅速全歼社集团的大好形势。诚如刘伯承司令员所说:歼灭黄维之战,是整个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中原野战军的这一伟大胜利,大大鼓舞了正在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全体指战员。我们决心以彻底歼灭社集团,争取战役全胜来和中原野战军展开革命竞赛,并以此庆祝中原野战军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的进程,又一次说明了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的英明和无比正确。

黄维兵团被歼后,我们机动的兵力愈来愈多了,蒋介石所下的杜聿明这一着棋好像围棋一样已成为死子了,所谓徐蚌南北对进更加渺茫了。

  1. 月 17

    日,总前委随中野行动的邓小平政委、刘伯承司令员、陈毅司令员来到萧县东南的蔡凹,开了总前委会议。当时,鉴于杜聿明集团歼灭在即,未成为主要议题,主要是研究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渡江作战建议,与部队整编方案(纵队改军)。会后,刘、陈首长赴中央开会,接受中央、毛主席的指示。

12 月 22 日,毛主席电示:只要杜部不大学突围,应休息到 1 月 5 日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

毛主席为什么指示围而不攻呢?当时,不少同志存有疑问,因为敌人已是釜中之鱼,我完全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加以歼灭。可是大家细想以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大概是放长线钓大鱼!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当时,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继黄伯韬兵团覆灭之后,黄维兵团又遭全歼;在华北战场上,平津战役已开始,傅作义所指挥的 60 多万国民党军队, 为东北野战军解放全东北的胜利所震惊,加之大沽与天津间交通已经全被截断,赶忙收缩兵力,企图海运南逃或西窜绥远。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于 12

月 20 日要“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从速完成江防准备,又指示刘峙将总部不必要人员及笨重辎重适时南运,企图将主力转运至江南预定位置,守备江防。对华北方面的敌军,蒋介石打算“俾万不得已时撤回江南”,派船接运。这在蒋匪军将要南撤而未实行的时候,我淮海前线与华北战场兄弟部队采取“围而不攻”或“隔而不围”的办法,互为呼应,推迟攻击,“缓和” 局势,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暂缓攻击好比是一颗“定心丸”, 可以麻痹敌人,使蒋介石暂不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促其幻想在江北“拚”下去。这样,我军就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便淮海、平津互相配合,达到大量各个歼敌的目的。而我暂留杜幸明余部,又好比是扔出一块“鱼饵”,因估计在我歼击杜聿明战况紧急之际,李延年兵团可能再次北上救援,届时我担

任南线防御的中野各部,便可诱敌深入,围歼其一部。加以时届严冬季节, 加强对敌围困,可以利用天时进一步造成敌人困难,我则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毛主席教导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对获取战争全局性的胜利,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自 1949 年 1 月 6 日 16 时起至 10 日 16 时止,经过 4 昼夜 96 个小时的激

战,全部肃清了徐州西南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88 个村庄中据守之杜聿明所部邱李两兵团及孙兵团之残部,计 1 个战区司令部,两个兵团部,8 个军,20 个师,约 20 万人。其中有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第五军在内。平

均每天歼敌约 5 万人。坚决、迅速、干脆、彻底、全部大量地歼灭敌人,是这一大歼灭战的特点。

淮海战役从 1948 年 11 月 6 日开始,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结束,历时共

65 天,根据毛主席的计划,我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歼国民党精锐部队 22 个军、56 个师(内有四个半师起义)共 55.5 万人,并击退由南京方面来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彻底粉碎了敌人“力争华北, 坚守中原,经营华南”的防御计划,至此我华东、中原和华北三个解放区已完全连成一片。它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继续盘踞中国大陆的信心,为我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我反复地重读了淮海战役方针,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样,记忆犹新。淮海战役是我参加革命以来所参加的最大一个战役,它是在毛主席直接指挥下取得胜利的,官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总前委的直接组织下进行的,尤其中原野战军英勇顽强地执行了毛主席所发布的战略进攻的命令, 开辟了豫皖苏鄂根据地,进行了中原逐鹿之战,使敌人疲于奔命,为我组织淮海战役直接创造了条件。

毛主席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给了我们在军事指挥上无限的生命力,淮海战役几乎是各种战斗类型的综合,我们是从阵地进攻突破开始,接着是追击, 是阵地防御,继而转到攻坚,最后又是追击,什么尾追呀,平行追击呀,拦头堵击呀,一句话,除了没有空降外,追击中的各种战斗样式我们部采用了, 而且把追击与包围结合起来,以包围、分割、大块围、小口吃、大块割、大块吃、阵地攻坚战而告终。总的来说,当时就敌我总兵力对比来看,蒋军还多 3 万人,在装备上更超过我们好几倍,他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完全处在劣势的,但我们贯彻了毛圭席规定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运用了毛主席指示的十大军事原则,在战斗中,又不断得到毛主席的指示与启示,灵活地运用了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了我人民军队的人的因素作用, 贯彻了人民战争的方针,取得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援,因而克服了物质技术装备的弱点,取得了最后胜利。我们心情愉快地欢呼: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人民解放军胜利前进。

(摘自张震:《英明的预见,正确的战役方针——回忆淮海战役》,见《红旗飘飘》第 15 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68—130 页。作者当时为华东野战军(即第三野战军)副参谋长;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