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光辉的著作

毛泽东同志在 1938 年 5 月连续发表了两个辉煌的著作:《抗日游击战争

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在前一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根据 1927 年至

1937 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战争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形势,把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争,由战术范畴提高到战略范畴,并具体规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指导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下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

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部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毛泽东同志并反复说明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游击战争战略原则的最中心的问题。毛泽东同志预见地指出,假如敌人对于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缺乏估计, “它就一定要在这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个英明预见。在后一著作中,毛泽东同志针对着国内一些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从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明确地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出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他指出取得胜利的条件是中国人民大联合(这是主要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和日本国内人民及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他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严正地指斥了国民党内部的妥协与腐败。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部历史也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这些论断的正确。

(摘自聂荣臻:《中国人民怎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见《星火燎原》选编之一,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175—177 页。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