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型人民军队的初创

1 伟大的开端

秋收起义开始于 1927 年 9 月 8 日,在“第三次攻打长沙”的口号下一团从修水出发,取道长寿街,进攻干江;三团由铜鼓取道东门市,企图在浏阳与北上的二团会合,围攻长沙。起义发动后,收编的第四团丘回轩突然叛变。毫无防范的一团二营,在长寿街受到该部的袭击,全被打垮。三团在东门市受到优势敌人的伏击,伤亡较大。二团占领例阳城后,也彼敌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损失哈尽。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攻长沙,显然是一种军事上的冒险行动,加之没有广泛地于取群众的配合,和战术上的分兵,致使起义的部队遭受严重挫析。

毛泽东同志在从省委去铜鼓的路上,被敌人扣留,后来虽然机智地脱了险,但起义部队战斗已经失利。他在文家市收集了残部,决定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进军,部队从此踏上了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正确的道路。南进途中,在庐溪又受到敌人的伏击,部队一共剩下不到 1000 人,到达江西永新县境的三湾,便立刻进行整顿。

首先是整顿组织,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改称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实际上只有两个营七个连。整编后,干部多余了。这些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人在这一连串的失败面前,在这危险、艰苦的个争面前,惊慌失措、灰心动摇起来,少数人己经不告而别了。如果不迅速地处理他们.势必会动摇军心。毛泽东同志采取了坚决的措施,根据自愿,要留则留,要走的就发给五块钱路费,疏散到农村去。整顿后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战斗和艰苦生活考验的坚定的革命含,人虽少,却精悍得多。

接着,毛泽东同志开始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有小组,连有支部,营团建立党委,在连以上各级设置了党代表。并且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同志担任书记。于是,这支部队便开始完全处在党的绝对须导之下。

为了扫清旧军队的一门不良制度和习气,毛泽东同志果断地采取了许多革命的措施。例如,士兵委员会就是这时候产生的。为了反对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实现政治上的官兵平等,建立新式的带兵方法,这就需要进行民主改革。士兵委员会就是实现民主的一个组织形式。那时,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军官要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做错了事,要受士兵委员会的批评, 甚至制裁。产面看来,这样做似乎是会鼓励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思想, 但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必须坚决反掉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奠定新型的官兵关系——阶级的团结。部队的实际情况是民主不够,而不是什么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问题,因此,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彻底更有效地肃清军阀残余, 有了民主,才能提高辟众觉悟.才能建立巩固的集中。农民的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思想是容易克服的。记得,起初甚至没收地主的一个鸡蛋,也要由士兵委员会来平分。后来由于干部处处以身作则,作风民主,士兵受到感动,

他们从实践中也知道了无法绝对平均,觉得那样做没有什么好处。便逐渐改变过来,在自觉的基础上爱护干部、听从指挥了。

改善官兵关系的措施,贯彻到各个方面,也表现在物质待遇的变化上。秋收起义以前,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和士兵的待遇悬殊很大。三湾改编以后,因为斗争的艰苦性,那时最需要的是官兵艰苦与共,因而待遇改成完全一致,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它更加密切了官兵关系,对干部的考验和改造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 今天的条件已经不同,因而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生活待遇上,有某些差别,在目前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南进到达宁冈古城后,毛泽东同志召集了“古城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派人与中央及省委联系,并继续整顿部队内部。这时,由于地方党组织的帮助,还建立了一个后方。

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 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武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 也只能变成流寇。当然,三湾改编也只是开始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 政治上、思想上的彻底改造,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

当年 10 月初,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向遂川方向展开游击活动。那时,天气已经逐渐寒冷,战士们还是穿着破烂的单衣,给养十分困难,并且也没有休整的机会。可是由于党在部队中进行了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战士们情绪始终高涨,在极度疲劳的行军以后,还去四处张贴布告,向老百姓宣传。

为了解决部队的冬衣和给养,我们进驻到遂川城西的大汾镇。刚住下不久,就遭到挨户团的突然袭击。部队囚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只好分散撤退。当时四连有两个排,随着毛泽东同志跑到黄哟,便停下来收集夫散人员,并担负掩护一营集结的任务。这时,三营向湖南桂东方向撤走了。

四连一共剩下 30 多个人,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地上。要煮饭吃,炊事担子也跑丢了,肚子饿了,只好向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 毛泽东同志和大家一起,伸手就从饭箩里抓着吃。

等大家吃饱了,毛泽东同志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 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他的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他们一个个都抬起头来,鼓起战斗的勇气,充满信心,提着枪就站起队来,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接着一营就赶上了,队伍向井冈山进发。三营撤退到桂东一带活动,一个月后,在我们从茶陵退出时,也终于会合了。

部队开到井冈山,立即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争取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由于革命发展不平衡,在革命的低潮时期,革命力量总退却的时期,我们却在反革命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赣、湘两省边境的井冈山农村,展开了游击战,打倒土豪,分配土地,建立小块根据地。这样, 在农村的进攻,也掩护了城市的退却,后来有许多党的干部,被送到游击根据地来,送到武装部队中来。向井冈山进军,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从而夺取城市的战略仟务的伟大仆端。当然,要彻底完成这个战略任务,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巨的斗争。因为当时我们控制的还只是些零星的农村阵地,还不巩固,也不联贯,远不能形成对城市的包围。

军队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口号,就是在这时候提出来的,这句口号具体地体现了革命军队是进行政治斗争的武装集团;军事活动与政治工作的密切结合、互相作囤的关系;也说明了只有在实际的尖锐的阶级斗争中,才能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

那时候,部队一方面实行武装割据,进则主动打击敌人,退则周旋隐蔽, 避免打无把握的仗,等待时机,准备下一次打击反革命。每到达一地,每打完一仗,都要以班、组为单位,分散到各村去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建立农会。宁冈、永新、遂川、茶陵、泰和一带,都是这样地逐步建立了红色政权,成了革命根据地。这样,不但把革命的红旗牢固地插在湘赣边界, 成了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的最大威胁,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希望;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教育、锻炼了部队。打茶陵回井冈山后,毛泽东同志更手订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改为八项注意),将革命军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用最具体、最简要的语言固定下来。多少年来,它一直指导着每一个指战员的行动。

部队内部继续进行着民主改革。各级党的组织、党代表制肯定下来了, 各级政治部也成立了,士兵委员会更普遍建立,并起着积极的作用。官兵真正做到同甘共苦。当时连的主要干部都有马,但谁都不骑,打仗时用来驮伤兵,平时用来驮病号。部队的改造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这是因为旧军队的一切坏习气、坏作风,还不断通过补充的俘虏反映出来。同时源源而来的参军农民,也带来了自由散漫、保守落后的东西。因此,经常要和这种侵袭作斗争。

经过这种经常的、深刻的内部和外部的斗争,部队真正达到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政治情绪高涨,极少有开小差的事例。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毛泽东同志曾带领三十一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破打故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准知当部队回到井冈山上时,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

在革命军队的建设方面。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培育下, 也创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例如,武装起义,一方面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另一方面又必须有一部分有革命觉悟的正规军队作为骨干,这样才易于形成战斗力。但是,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即使有了大量的起义农民,有了军事骨干,部队还是没有灵魂。不经过政治改造,起义的人民缺乏组织性纪律性,一触即溃;不经过政治改造,军事骨干不能同时是政治上的骨干,其军事骨干的作用就不能发挥。

党始终是军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鼓舞者,没有党的领导,就没何革命的军队。离开了党,一切都要失败。我军的整个历史,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个真理。历史上对于党的集体领导制,曾经发生过多次动摇,每一次动摇,都曾使部队在政治上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些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三湾改编的重要历史意义,就在于正是从这时开始,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后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从政治、思想方面肃清旧式军队的残余习气,更加完整地建立了和形成了革命军队的组织、制度和作风。毛泽东同志的系统的建军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实践逐步完成的。到红四军九次党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毛泽东同志建军的一套经验,便基本总结起来,这就成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光荣传统,它一直对

革命战争和军队的建设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选自《星火燎原》选编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37

—144 页。作者当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团参谋、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连、营党代表;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