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门打狗首攻锦州

在战略上东北国民党军孤立突出,除了华北战场可能抽调少量兵力增援而外,别处无兵可抽。东北战场上双方兵力对比,不论数量、质量和其他作战条件,人民解放军都占显著优势。东北战场,已经明显的形成了对解放军有利的决战局面。所以,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东北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然而,什么时间,首先在哪一点上突击,由于林彪决心一时难下,和中央军委反复讨论,未能取得一致。此时东北已无小仗可打,只能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大点中选择。仅从东北看,先打长春便于我集中兵力,便于解放区支援,如果敌人增援或突围,在漫长的 300 公里范围内,也便于我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打下长春之后,我军解除了后顾之忧,更便于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可是从战争全局分析,情形就不尽然了。国民党之所以没下决心撤出东北,长春 10 万大军救不出来是原因之一。如果打掉长春,敌人卸掉了一个棘手的包袱,就可能迅速下决心向关里撤退,借以保住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集团。所以,早在 1948 年 2 月 7 日,东北冬季攻势尚在进行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即曾致电林、罗、刘,指出“要预见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这样,则要考虑南线作战,首先控制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以及山海关、滦县段。此方案,既关闭了东北大门,切断了东北敌人与关内的联系,在战略上又是中间突破,使两翼的卫立惶和傅作义均相互孤立。毛主席对战争全局的雄略,符合客观实际。可林彪对到敌人要害去打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却有顾虑;如果久攻不下,敌人援兵上来,再像 1947 年攻四平未下一样,定将影响战局。所以,

再三提议先打长春,强调打长春的条件有利,南线作战有诸多困难。 1948

年 4 月 18 日电报军委,准备集中 9 个纵队打长春,7 个纵队攻城,两个纵队在四平以南打援,其他三个纵队置锦州、沈阳、四平之间,钳制敌人。并说, “以上是我们的根本意见,其他意见也曾加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

1948 年 4 月 24 日,军委同意了攻打长春的提议。5 月下旬,“东野”用

二个纵队作了试打,歼敌 6000 余人,攻占了大房身飞机场。但由于敌人设防坚固,我军战斗组织不够周密,没有实现预期目的。试打之后,则察觉对长春敌人战斗力下降情况估计过高,打长春不是一个猛攻可下的。于是从 5 月

24 日开始,对长春敌人改用围困,部队就地练兵休整。6 月 25 日开始,对长春采用“久困长围”的方针,同时加紧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以求把敌人困到“山穷水尽”,尔后解决问题。

1948 年 7 月 20 日,东北局讨论决定,放弃勉强打长春的计划,而执行

南下作战的决策。 1948 年 7 月 22 日毛主席回电指出:“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同时指出,不要将向南作战的困难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

失去主动性。应当鼓励和坚定全军指战员向南作战的意志和决心。南下主要打击目标是锦州范汉杰集团。傅作义的部队,均在对付华北野战军,不会妨碍你们行动。建议争取 8 月中旬,在北宁路打响。东野指挥机关,也应先期南下,以利掌握情况,开阔眼界。

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战略门户,是东北与关内联系的陆路要冲,咽喉之地。所以,先下锦州是战役的关键。然而,林彪对南下作战还是未下决心, 认为锦州六七个师,工事已经完成,不是急切可下的。因而提议打了北宁路上锦州、山海关间几个小点之后,去打已经划归傅作义指挥的承德第十三军。毛主席多次电报敦促,指出: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并且指出,目前北宁路正好打仗,你们应当迅速出动。

直到 9 月初,东北野战军领导才明确了南下北宁路作战的决心,并向全军发布了政治动员令,号召发扬高度的英勇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以积极精神运用技术和战术,争取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给全国战场以配合,但在兵力部署上,仍准备以 7 个纵队、6 个独立师,置于新民、沈阳及长春之间,以便应付沈阳敌人出来增援和长春敌人突围。而北宁路作战, 事实上成了偏师,反映了对北宁路作战的决心不大。9 月 7 日毛主席致电林、罗、刘,指出:你们应当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也较有希望。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春、沈阳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一方面长春、沈阳之敌可能不出来,另方面锦、榆、唐诸点之敌,则因你们去的兵力过小,收缩于锦、唐两点,变力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使自己陷入被动。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适宜。

经过 5 个月的折中,毛主席多次致电林彪,至 9 月上旬才基本解决了辽沈战役首先从北宁路打起的问题。

1948 年 9 月 12 日,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

战役开始虽然攻势凌厉,但在是否先打锦州问题上,林彪仍未完全打消顾虑。9 月 26 日电报军委,说打了义县、高桥、锦西、兴城之后,如果山海关敌人没撤,则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敌人撤了,再打锦州。毛主席 9 月 27 日回电:如能同时打山海关、锦州则同时打,否则,集中兵力打锦州。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我们认为攻克锦州是有把握的。如果先打山海关, 回头再打锦州,劳师费时,给沈阳敌人以增援时间。至此,林彪才准备攻打锦州,进一步孤立锦州,并下书锦州守敌云南部队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晓以大义,劝其停止抵抗,以免无谓牺牲,但为卢浚泉所拒绝。

这时,“东野”指挥机关行军途中在彰武暂停,获悉国民党军将以六十二军和独九十五师,由山海关和天津海运葫芦岛,增援东北。4 个师的敌情变化,对我军北宁路作战影响不大,但又使林彪增添了新的顾虑,以所谓“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了两桌客,怎么办?”为由,于 10 月 2 日致电军委,考虑放弃北宁路作战,仍然回师打长春。罗荣桓政委再三考虑,认为不妥,攻锦计划已经军委批准,南线攻势已经展开,而且部队士气正盛,再改变计划, 不仅违背军委意图,还可能造成不好后果。于是他说服了林彪撤回这个电报, 可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桓政委便亲自起草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路作战

兵力的电报报军委。这个电报刚发出,即收到毛主席 10 月 3 日的批评回电。回电指出:“四五月间长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敌同样好打, 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之敌第八军、第九军已经调走,你们又因六十二军和独九十五师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 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这样,林彪才最后下定首先攻取锦州的决心,并且在兵力使用上作了进一步调整,以二、三、七、八、九等 5 个纵队和六纵十七师、炮纵主力攻打锦州,四、十一两个纵队在锦西方向塔山一线打援,一纵(缺三师)进高桥地区作为战役总预备队,五、六(缺十七师)、十等三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十二纵加 9 个独立师对付长春之敌。毛主席回电,“甚好,甚慰。这才算把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了,纠正了长时间内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 现在都没有了。望按你们的部署,大胆放手的坚持实施”。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也于 10 月 8 日进到锦州以北牤牛屯,野战军领导曾多次亲到前沿察看地形,组织攻锦作战。在战役组织过程中,决策人之间出现不同意见是允许的,虽然不违背组织原则,有其各方面的考虑,但实践已经证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高瞻远瞩,对战役的决策是正确的,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历时 52 天的辽沈战役,至 11 月 2 日胜利结束,共解决国民党军 47.2

万人;我军也付出了 67397 人伤亡(其中牺牲 14010 人)的代价。 11 月 9

日和 12 日,锦西、葫芦岛和承德之敌,分别由海上和陆路撤向关里,东北全境解放。

1948 年 11 月 14 日,毛主席根据辽沈战役以后敌我力量变化的新形势, 为新华社写的题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战役的正确指导。通过对战争全局的科学分析,首先由东北进入战略决战,而且对初战从哪里打起,因势利导,由一个胜利推向另一个胜利,部作了适时的英明决策。毛泽东主席的运筹帷幄,尤其显示了他的非凡指挥才干。战役发展,尽管情况变化多端,但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主席的统盘运筹进行的。

(摘自韩先楚:《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见《辽沈决战》(下)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11 一 140 页。作者当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