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金融手段多样化和灵活化。在我国传统体制中, 金融手段严格地以间接金融为主,它表现为以货币为主要金融工具,通过银行体系吸收社会存款、再对企业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机制。间接金融方式的间接性表现为,在间接金融体系下,经济单位不能直接从社会上融资,只能通过银行体系得到资金。间接金融体系的特点是设施和规则简单,比较规范,并极易受国家直接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

越多样化和市场化,间接金融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对资金融通的要求。

直接金融是以债券、股票为主要工具的一种金融运行机制。它的特点是经济单位直接从社会上吸收和筹措资金。证券市场虽然有银行的参与,但银行已成为一个执行机构,而不是决策中心。在直接金融体系中,融资决策主体已基本转移到企业和居民身上,特别是股票市场上。直接金融的功能在于补偿间接金融的不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流转和社会经济建设之中。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增加社会金融手段的同时,社会货币总量并没有相应扩大,而且社会资金总量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将更趋于合理,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还应指出的是,间接金融是一种不稳固的资金供给,居民储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流入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但居民储蓄又有随时兑换现金、冲入消费领域、急剧减少投资资金的可能。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金融从社会上直接吸收和筹措资金,在一定时间内不但占用资金使用权,而且排斥资金所有者在这一时期的索回权,如企业债券、国债等。而股票形式则更是从此把投资股票资金永久地凝固在生产领域并转化成资本。

从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来说,直接金融的发展虽在间接金融之后,但直接金融的发展步伐大大快于间接金融,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在一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但低利率政策是一种带有相当强制性的措施,在没有其他投资和保值渠道,而社会又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低利率的储蓄是一种奉献行为。由于证券投资风险性大和流动性差等因素,故证券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银行储蓄利率。在两者利率差别甚大的情况下,受高收益的诱引,资金源源不断流向证券市场,使直接金融的规模和作用范围急剧提高。

总之,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言,以债券、股票等为骨干的直接金融, 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更富风险性质的一种融资工具,它的发育与成长是一种趋势。市场经济越发展,对直接金融的需求越强烈,则直接金融也就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