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一、东北各民族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
东北是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部分锡伯族居住的地区,1931 年(民国二十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在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东北三省很快全部沦陷,致使 3000 万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蹒。不屈不挠的东北各族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武装反抗,从日本侵略者踏上东北土地的第一天起,东北各民族人民就开展了武装抗日斗争。
1931 年 9 月底东满数万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秋收斗争”,朝鲜等民族群众武装起来包围和袭击伪警察所和伪公安局。次年,中国共产党先后派遣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白族)、李兆麟、魏拯民等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他们一方面争取旧东北军组织起来的抗日部队和地方群众抗日救国武装共同抗日;另一方面又组织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从 1932 年开始,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武装纷纷建立,在汪清、延吉两县建立起东满反日游击队,珲春抗日游击队;在南满建立东北工农义勇军,后改为南满游击队;在北满建立宁安反日游击队、饶河县反日游击队、密山县抗日游击队。这年内在东北朝鲜、满、蒙古、达斡尔等民族地区形成了 4 个较大的抗日游击区:汪清县东部和延吉、安图县北部游击区;汪清县东部游击区;密江河和珲春河南游击区和龙县游击区。②这些抗日武装在东北朝鲜、满、汉等族人民的参予和支持下,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消灭了日军的一部分有生力量。各抗日游击武装还联合抗日部队,共同配合对日军作战,使游击区得到扩大,抗日游击队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在抗日游击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4 年(民国二十三年)11 月在临江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次年东满抗日军队发展到 1000 余人,扩编为东北人民革
命军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③同年 1 月在哈尔滨东北,以满、赫哲等族聚居地区的抗日武装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刘昆任政委;活动在牡丹江一带的李延禄游击队和周保中领导的游击队, 分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五军,李延禄任四军军长,周保中任五军军长。东北人民革命军活动的地区大都是满、朝鲜、赫哲、达斡尔、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或杂居区,如第四军主要活动在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和汉族杂居的密山、勃利、虎林、依兰等地;第五军则活动在朝鲜族集中的宁安、额穆、敦化、安图等县。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有许多朝鲜、满、蒙古、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战士,如依兰县的赫哲、满等族农民积极参加抗日武装,勃利满族共产党员富振声靠打猎卖钱换枪组织起 100 余人的抗日游击队。佳木斯以西满族聚居区一次就有七八十名满族群众参加抗日队伍。这些少数民族战士在抗日战斗中作战英勇,有的成为著名的战斗英雄,如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二师参谋长(后调任二军二师师长)满族陈翰章是抗日
② 《中国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史》,第 102 页。
③ 同上书,第 103 页。
部队的优秀指挥员,曾率领部队在宁安、吉林等地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歼灭日伪军数千人,致使日伪军闻陈翰章部队而丧胆。有的少数民族战士在抗日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朝鲜族女战士崔金淑,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救负伤的特委书记而不幸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34 年,随着东北各族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发展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
将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次年 2 月发布了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号召所有被压迫民族,包括朝鲜人, 内蒙人,台湾人,个人或团体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①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杨靖宇任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任副司
令,李红光(朝鲜族)任参谋长。先后建立起 11 个军,此时抗日联军发展到
近 6 万人。在抗日联军各军中都增加了许多朝鲜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少数民族战士,例如在第二军里朝鲜族战士占了绝大多数,在第一军有的师中朝鲜族战士占了一半。有东北各少数民族参加的抗日联军进行了无数次的抗击日军的战斗,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8 月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军发动了攻打抚松县城战斗,歼敌 300 余名,缴获大量军需物资;抗日联军第一军在桓仁、丹东、抚顺、奉天等地不断袭击日军,粉碎了日军东边道的“剿共”计划;次年 6 月抗日联军第一
路军在长白县十三道沟与日军激战 1 整天,消灭日军 1500 余人。第一路军经
过数百次的血战,终于粉碎了日军在 1936 年冬至 1937 年的“大讨伐”②。第
一路军的胜利鼓舞了当地朝鲜等族人民,朝鲜革命军 1500 余人参加了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壮大了抗日联军的队伍,扩大了抗日游击区。
抗日联军活动的松花江中、下游与牡丹江一带,居住着上百万的满族人民,他们想方设法支持抗日联军对日作战,不断为抗日联军送给养、传递情报、当向导。宁安县南部山区的满族农民还配合抗日联军共同对日作战。为了支持和配合抗日联军的对日作战,不少在地方工作的满族共产党员冒着生命危险,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有的因此而惨遭杀害,为抗日而壮烈牺牲。
居住在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人民,也有不少人参加抗日联军。当时活动在北满的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等军中都有鄂伦春族战士,在第六军中就有鄂伦春族战士 40 多人,第三军指挥部中的安得有、元宝两个鄂伦春
族战士,从小参加抗联部队,牺牲在 1941 年(民国三十年)的嫩江战役中。鄂伦春族猎人于铁力、孟庆海等数人参加抗日联军后,作战勇敢,在北安袭击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③不少鄂伦春族群众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给抗日联军引路、送情报、运送粮食物资,还协助侦察敌情,配合抗日联军攻打日军据点,与抗日联军一起共同袭击日军“义和公司”,击毙日军军官数名。
锡伯、达斡尔、鄂温克等族人民也站在抗日武装斗争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争中尽到了各自应尽的责任。
抗日联军因为有了东北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和直接参加, 使抗日联军经受住了日军反复多次的“讨伐”和“扫荡”,坚持抗日斗争 10
① 《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8,第 3—25 页。
② 同上书,第 107 页。
③ 《中国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史》,第 108 页。
余年,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歼灭日军数以万计,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终于在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8 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