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羌人

(一)三国、西晋时的羌人

⑥ 马长寿:《氐与羌》,第 29 页。

① 《居延汉简释文》卷一,第 59 页。

② 《华阳国志·蜀志》卷三。

③ 《资治通鉴》卷五○,汉安帝元初五、六年。

④ 冉光荣等:《羌族史》,第 97 页。

魏晋时羌族主要分布在秦州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郡, 雍州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等郡,凉州金城、西平等郡,益州汶山郡,此外,今黄河以南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今甘肃省洮河流域和白龙江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亦都是羌族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三国时魏、蜀、吴为各自扩充地盘和势力,加强对西北诸族的控制,处于三国交界勇悍善战的羌人往往成为三国统治者争夺和利用的对象。早在公元 214 年(建安十九年),曹操于灭“平汉王”宋建,诸羌归附后,即置四平郡,以加强对甘青羌人的控制。蜀汉时于羌人聚居的坟山郡亦增设平康县、白马县、都安县、升迁县,并改置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还在汶山郡沿边建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国,修屯牙门,增强对羌人地区的防守。同时,曹魏及蜀汉纷纷强制将羌人内迁,并大量征调为兵和服各种徭役。曹操军队中就有不少羌人⑤,诸葛亮指挥的精锐部队则包括“賨叟、青羌”①。羌人不堪曹魏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奋起反抗。如公元 247 年(魏正始八年), 陇西、金城、南安、西平诸羌酋饿河、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率众反魏,与蜀将姜维联合攻魏城邑,凉州名胡治无戴亦起兵响应,围武都郡城。魏发兵大肆屠杀饿河、烧戈等,降服万余落。次年,蛾遮塞等于白土城为魏将郭淮击破。蜀汉地区羌人亦曾进行过各种反抗。如公元 231 年(建兴九年),汶山羌暴动,蜀汉遣安南将军马忠、将军张嶷讨伐之,遭到他里羌人等扼险抵抗,后改用招降而破他里,使其余各部羌人出降或奔窜山谷。

247 年(延熙十年),汶山羌人又起兵,被姜维平定。

西晋时,羌人几乎遍布关中,据江统《徙戎论》的估计“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②。此数十百万戎狄包括匈奴、卢水胡、氐、羌等,主要分布于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当时内迁的羌人,逐渐转向农耕定居。有的尚保留着部落组织,其酋豪受魏晋封号。有的羌人则与汉人同为郡县统辖的编户齐民,按口纳钱粮。西晋统治者往往将羌人沦为奴隶, 任意转贩、凌辱及打杀。并置西戎校尉,管理氐、羌、杂胡事务;护羌校尉, 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管理陇西、河西地区羌、杂胡、鲜卑等事务; 西夷校尉、管理四川羌、氐等族③。西晋统治者对内迁诸族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羌人等的激烈反抗。269 年(晋泰始五年),安定、北地的羌族就参与鲜卑秃发树机能的起事。294 年(晋元康四年),匈奴郝散在上党起事。两年后,其弟郝度元与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联合起兵,杀北地太守张损, 败冯翊太守欧阳建,引发了秦、雍氐、羌的联合起义,共推氐人齐万年为帅, 挫败晋兵。

晋室南迁后,北方形成了各族豪帅拥众割据的局面,羌人成为各军事集团争相夺取的武装力量,羌族豪帅亦企图聚众参加混战。无论是公元 4 世纪初,在汉、賨、氐、羌等族流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成汉政权,还是以匈奴刘氏为首建立的汉国、前赵政权,羌人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羯人石氏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为了补充中原地区的兵源,则采取大量迁徙氐、羌人政

⑤ 马长寿:《氐与羌》,第 172—173 页。

① 《后汉书·西羌列传》卷八七,第 2898 页。

②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卷八六,第 2857 页。

③ 《昭明文选》卷四四,陈琳为曹操撰檄吴将校部曲文。

策。石勒攻占平阴后,“巴帅及诸羌羯降者十余万落,徒之司州诸县”④,石季龙进攻河西,徙关陇氐、羌 15 万落于司、冀州。汉人建立的前凉亦“借氐、羌之锐”来对付东面的石勒等。但当时羌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集团势力,只是分别依附于其它势力集团,直至后秦的建立才改变了这种状况。

(二)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

姚氏是南安(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羌人,系西羌烧当后裔,世为豪酋。烧当是西羌研之十三世孙,后以烧当为落部名。从烧当至西汉末年的 4 世孙滇良,皆世居赐支河曲北岸的大允谷(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东汉初年,击破先零、卑湳二羌,占据大、小榆谷(今青海省黄河南岸贵德县东),兼营牧耕,种植谷、麦、麻等,得以强盛。并不断向东边的金城郡各县以及陇西、汉阳、安定、北地诸郡迁徙。东汉中元年间(公元 56—57), 烧当的 7 世孙填虞,“寇扰西州”,为汉杨虚侯马武所败,部分徒出塞或内

迁⑤。虞 9 世孙迁那率种人内附,受汉王朝嘉奖,被封为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安置于南安赤亭。那玄孙姚柯迴曾因助魏制姜维于沓水(今甘肃省舟曲县以西、岷县西南一带)有功,被任为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迴子戈仲于“永嘉之乱”时,率本部落东徙榆眉(今陕西省千阳县东),“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⑥,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所统领不仅有羌人,还有汉人和其它族人。弋仲改姓姚。

姚弋仲率部进入关中后,势力虽有发展,但与其它割据势力相比,仍较弱小,因而不得不处于附庸地位,先后归附于前赵刘曜和后赵石勒。公元 351 年(东晋永和七年),石氏灭,弋仲遣使至东晋,被授予持节、东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封高陵郡公。

公元 352 年(永和八年),姚弋仲卒,其五子襄统领其众。受晋封为持

节、平北将军、并州刺史、即丘县公。率 6 万户南下攻阳平、元城、发干, 屯于碻磝津(今山东省荏平县西南古益河上)。旋又西行至荥阳,欲返关中。但为前秦军所阻,向东晋请降,被安屯于谯城(今安徽省毫县)。

襄虽是羌人,但汉化很深,史称其“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 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①。早在碻磝津时就组成了一个汉羌联合粗具规模的军政集团。后又采取安抚流民,华夷并蓄的政策,颇得人心,而为东晋以高门世家自诩的扬州刺史殷浩等所不容。襄被迁于梁国蠡台(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古难阳城内),表授梁国内史。继又被东晋所派谢万击败,双方冲突激化。后襄乘殷浩北伐,截击之于山桑(今安徽省蒙城县北),并进兵淮南,屯于盱眙,“招掠流人,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②。公元 355 年(十一年),姚襄与东晋矛盾表面化,采纳将佐部众之劝北还,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占据许昌,围洛阳一带,欲依河东图关右。晋征西大将军桓温自江陵来攻,战于伊水北。襄败,率麾下数千骑奔北山,进屯杏城后,使兄

④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三五,注引《汉晋春秋》。

⑤ 《晋书·江统传》卷五六,第 1533 页。

⑥ 《华阳国志·大同志》第 614 页提及晋武帝太康三年,“以蜀多羌夷,置四夷府,以平吴军司张牧为校尉,持节统兵。”

① 《晋书·石勒载记》卷一○四,第 2728 页。

② 《晋书·姚弋仲载记》卷一一六,第 2959 页。

姚益及将军王钦卢“招集北地戎夏,归附者五万余户”③。旋与前秦争夺关中,公元 357 年(开平元年),兵败于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被符坚所杀,弟姚苌降坚。

姚苌为弋仲第二十四子,多权略。降前秦后,极为苻坚所倚重。公元 384 年(太元九年),坚淝水败后,鲜卑慕容垂、慕容泓乘机起兵,坚遣子睿及苌讨泓,兵败,苌逃奔渭北。西州豪族尹详、赵曜、王钦卢等率胡、汉 5 万余家,推苌为盟主。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封官设治,正式建立政权(一说公元 386 年称帝,才算正式建立后秦)。时值苻坚与慕容氏相争急,苌乃进屯北地,厉兵积粟,以待时变。北地、新平、安定羌胡降者 10 余万户。公元 385 年(白雀二年),苻坚为慕容冲所逼, 遁走五将山。坚司隶校尉权翼、尚书赵迁、大鸿胪皇甫覆等文武数百人奔附于苌。苌遣将围五将山,俘坚缢杀之。明年,姚苌大败慕容冲将于新平南, 又破称帝于长安的卢水胡郝奴,乃即帝位于长安,改元建初,国号大秦,改长安为常安,置百官,史称后秦。以弟姚绪为司隶校尉,镇长安;自率大营西上安定,击破平凉胡全熙、鲜卑没奕于(干),略地秦州,降服秦州刺史王统等,迫击前秦主苻登,袭杀魏褐飞,收降雷恶地,继攻阴密,败苻登于安定东。

公元 394 年(建初九年),苌死,长子兴继位,改元皇初。兴重用叔姚绪、姚硕德、弟姚崇及功臣尹纬、狄伯支等。斩前秦主苻登于泾阳(今甘肃省泾川平凉县西北),徙阴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3 万户于长安。降服仇池杨盛、上邽姜乳、鲜卑薛勃、西秦乞伏乾归、后凉吕隆,并使南凉秃发傉檀、北凉沮渠蒙逊、西凉李玄盛皆遣使求和。与北魏拓跋氏、夏赫连氏时战时和。在位期间内修政事,广招人才,免奴为良,崇尚儒学,弘扬佛教④, 使后秦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亦促使羌族进一步汉化。

由于采取上述种种措施,姚兴时后秦曾一度强大,辖区西起河西,东逾汝颍一带。由于介于北魏与东晋两大政权之间,扩展受到限制。姚兴晚年, 诸子争位,内讧日烈。公元 416 年(弘治十八年),兴死,皇太子泓即位, 改元永和。相继平定其弟南阳公愔与大将军尹元等之乱。遣军镇压并州定阳数万匈奴等族之叛,徙其豪右 15000 落于雍州。正当姚泓全力对付宗室内乱时,仇池公杨盛举兵反,夏赫连勃勃乘机攻秦州,克安定,据雍城,南方东晋刘裕率军连下州县,直逼洛阳、潼关。而泓弟太原公懿却反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欲夺帝位,从弟齐公恢亦在岭北起兵,率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镇户 38000 攻长安,宗族内乱,内外夹攻,后秦势衰。旋在潼关与

刘裕决战,惨败。公元 417 年(永和二年),长安破,泓被俘,斩于建康, 后秦亡。

(三)宕昌羌、邓至羌

继姚氏后秦之后,南北朝时陇西羌水(白龙江)一带的宕昌羌、白水江流域的邓至羌等相继兴起,建立小朝廷,成为羌人的政治中心。由于夹处其间,往往“提挈于魏,时通江左”①,与南北朝均有往来。

宕昌羌一说与汉代的且昌羌有关。公元 135 年(阳嘉四年),马续、马

③ 同上。

④ 《晋书·姚襄传》卷一一六,第 2962 页。

① 《晋书·姚襄传》卷一一六,第 2963—2964 页。

贤在击败钟羌良封后,进而袭击钟羌且昌,且昌率诸种 10 余万降于梁州刺史,且昌很可能为旦昌之笔误。又羌水上游之羌,亦有可能为参狼种之后裔②。

南北朝时,宕昌羌分布在洮河以东,白水之北,渭水以南地区。政治中心在宕昌城,即今甘肃省宕昌县西。社会组织是一种不稳定的部落联盟,“姓别自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是较晚入迁中原的羌人部落,基本上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奴隶制初期阶段。部众过着以牧畜为主,史称:“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㱰牛尾及羖羊毛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惟战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㱰牛、羊、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媳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记其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③。

晋永嘉年间,吐谷浑向洮河发展,即与羌人发生直接冲突,促使羌人部落之间加强联合。至梁懃时,“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①。其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部众二万余落”②。后仇池国杨难当强盛时,宕昌似一度受其挟制,如《宋书·氏胡传》提及:杨难当以兄子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旋保宗谋袭难当,事泄,难当囚之。可见宕昌曾被仇池杨氏控制③。

北魏大武帝时,宕昌羌始通北魏。公元 448 年(太平真君九年),梁懃之孙弥忽(或作瑾忽、瑾慈)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世祖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④。弥忽死,孙虎子立,虽“世修职贡”,但颇受吐谷浑之阻。虎子死,弥治立,虎子弟羊子为争王位,投奔吐谷浑。吐谷浑欲借羊子以制宕昌,遣兵送羊子归。弥治遣使求救于北魏。北魏献文帝

(公元 466—471 年在位)遣武都镇守宇文生救之,羊子败走。弥治死,子弥机立,遣其司马利住奉表贡方物。北魏孝文帝(471—499 年在位)时,遣使子桥表贡朱砂、雌黄、白石胆各 100 斤。厥后,朝贡相继,北魏赐以车骑、戎马、锦綵等;并封弥机为征南大将军、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485 年(北魏太和九年),弥机死,子弥博立。吐谷浑度易侯乘机袭击宕昌,弥博逃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帅骑 3 万,军于龙鹄(龙涸),击走吐谷浑,改立梁弥承造(弥机兄之子)而还⑤。北魏宣武帝初期,又下诏令吐谷浑与宕昌羌和睦相处。

宕昌羌亦遣使南朝,受其封爵。公元 460 年(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 宕昌王奉表献方物(《南史·夷貊下》云为其王梁瑾忽献方物)。次年,以宕昌王梁唐子为河州刺史⑥。南朝宋末,以宕昌王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⑦。南齐继封之。488 年(永明六年)梁弥承遣使至齐,求有关军仪和乐伎的书籍,齐只给以《五经集注》、

② 同上。

③ 《晋书·姚兴载记》卷一一七,第 2975—2985 页。

① 《南史·夷貊传下》卷七九,第 1977 页。

② 冉光荣等:《羌族史》,第 129 页。

③ 《魏书·宕昌羌传下》卷一○一,第 2242 页。

④ 同上。

⑤ 《周书·宕昌传》卷四九,第 892—893 页。

⑥ 《资治通鉴》卷一一二,宋文帝元嘉九年。

⑦ 《魏书·宕昌羌传》卷四九,第 2242 页。

《论语》各一部⑧。502 年(梁天监元年),“以行宕昌王梁弥邕为安西将军, 河、凉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①。公元 505 年(四年),宕昌王梁弥博遣使至南朝梁献甘草、当归等方物,被封为使持节、都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赐佩金章② 。直至 541 年(梁大同七年),南朝梁尚以宕昌王梁弥泰为平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宕昌 王。

宕昌自弥忽至仚定凡 9 世,与北魏通使不绝。534 年,北魏分为东、西魏,河西路绝,宕昌王梁仚定引吐谷浑攻原北魏占据之金城郡,无功而还。羌人豪酋傍乞铁忽等亦乘机拥众据渠林川(一作渠株川或渠株,今甘肃省岷山县一带平川),与渭川民郑五丑煽诸羌:“阻兵违命。”西魏大统初年, 仚定入扰被击退,请降,西魏为羁縻宕昌,封之为抚军将军。

538 年(大统四年)命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③。后改洮州为岷州,即为岷州刺史。541 年(七年),仚定死,西魏立其弟弥定为宕昌王。550 年(十六年),弥定宗人獠甘夺其位,弥定投奔西魏。西魏文帝遣大将军宇文贵等率兵讨之,送弥定复位。564 年(北周保定四年),因弥定与吐谷浑屡扰洮州,北周武帝派大将军田弘反击宕昌灭之、以其地为宕州。此后,宕昌羌人散入吐谷浑和党项。

宕昌以南的邓至羌,据《北史·邓至传》所载:“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 宕昌以南,土风习俗,亦与宕昌同。”地域包括今甘肃省文县至四川省松潘县一带④,即蜀陇间的白水江及岷江上游,因而邓至羌又名白水羌。邓至城大致在阴平故城(今甘肃省文县鹄飞镇)西北,相传三国时邓艾曾至此,故名。

邓至羌与宕昌羌一样,“受南北两朝封爵。”公元 481 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据《魏书·邓至传》载,“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⑤。但据《元和郡县志·剑南道》所记,邓至羌是宕昌势力退出甘松地区,始据有此地,故太和年间遣使内附的应是舒治十代孙舒彭,“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除一般贡使往来外, 邓至王位继承亦需得到北魏准许。如 493 年(太和十七年),“邓至王像彭遣子旧诣阙朝贡,并奉表,求以位授旧,诏许之”⑥。509 年(永平二年), “以邓至国世子像览蹄为其国王”⑦。554 年(西魏恭帝元年),邓至王檐衍失国,奔长安,宇文泰令章武公、秦州刺史宇文导率兵送回邓至。后邓至势力日益衰弱,其地归西魏、北周邓州管辖。

邓至羌与南朝交往,始于南齐建元元年(479 年),南齐封像舒彭为持节平西将军。永明元年(483 年),以其为西凉州刺史。梁天监元年(502

⑧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

① 《宋书·孝武帝纪》卷六,第 125、127 页。

② 《南齐书·宕昌传》卷五九,第 1032 页。

③ 同上。

④ 《南史·梁本纪》卷六,第 186 页。

⑤ 《梁书·西北戎传》卷五四,第 815 页;《南史·夷貊传》卷七九下,第 1978 页。

⑥ 此据《周书·宕昌羌传》卷四九,第 893 页。《周书》卷一六、《北史·独狐信传》卷六一,为“赤水蕃王。”

⑦ 杜佑:《通典》卷一九○邓至条云:“今杯道郡之南,通北郡之北,交川、临翼、同昌郡之地。”

年),像舒彭被封为督西凉州诸军事,进号安西将军(一作安北将军),封邓至王。⑧五年(506 年),其王遣使贡黄耆 400 斤、马 4 匹。宕昌羌和邓至羌后大多融合于汉族之中。

此外,还有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等有联系。据《北史·邓至传》载:“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假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魏书·邓至传》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 时遣使朝贡。”另外在今青海省南部和四川省西部有一支叫白兰羌,据《周书·异域传》载:“白兰者,羌之别种也。其地东北接吐谷浑,西北至利模徒,南界那鄂,风俗物产与宕昌略同。保定元年,遣使献犀甲铁铠。”⑨今西藏自治区北部的藏北高原羌塘一带有苏毗羌部,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还有一个以女性为王的羌人之国,与苏毗皆称东女国。在今西藏西部阿里地区有羊同羌部。公元 7 世纪时皆为吐蕃征服。

(四)羌人反抗北魏的斗争

北魏时有不少羌人散居北方。其中著名大姓有南安姚氏和雷氏,枹罕彭氏,冯翊王氏、党氏及不蒙氏,关西屈男氏与莫折氏,上党同■氏,夏州弥姐氏,天水罕开氏、宁州荔非氏等等⑩。北魏对诸族人民的经济剥削很重,各级官吏又征敛无度。大量调发羌人为军,再加上“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或有寒穷不能自赡者”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各民族人民反抗斗争不断爆发。尤以公元 445 年(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盖吴领导的陕西、山西两省的各民族人民起义影响为大,其中有不少羌人参加。

盖吴起义失败后,北魏太武帝又继续对李闰堡地区的羌人实行镇压,并在李闰堡及泾州、河州一带设镇,作为镇抚羌人等的军事据点。但反抗斗争仍不断发生,如公元 480 年(北魏太和四年),“洮阳(今甘肃省临谭县西南)羌叛”,为枹罕镇将讨平之,493 年(十七年)前后,“泾州羌叛,残破城邑”②。510 年(永平三年),秦州陇西羌及汉民起义,州主簿吕儿称王, 年号建明。“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③。

北魏末年,六镇大起义爆发后,524 年(正光五年),渭州襄城莫折太提(一作莫折大提)因不堪秦州刺史李彦残虐,结薛珍等据秦州城(今甘肃省天水市)起兵反,杀李彦,自称秦王。南秦州(今甘肃省和县西南)孙掩、张长命、韩祖香等纷起响应,杀刺史崔游。命卜朝攻克北魏高平镇,杀镇将赫连略、行台高元荣,势力大振。旋死,子念生继位,称天子。建年号天建, 置百官,遣军四出征战。次年,念生弟天生与魏岐州刺史崔延伯、西道北台萧宝夤大战于黑水,被击败,阵亡近 10 万人,退回陇右。

526 年(孝昌二年),念生向萧宝夤诈降。后当万俟丑奴势力在关陇得到很大发展时,念生遂乘机再度举义旗,与万俟丑奴联合,大败萧宝夤,屡

⑧ 据《通典》卷一九○,邓至条云,“自舒理(舒治)至十代孙舒彭附于后魏。”

⑨ 《魏书·高祖纪》卷七下,第 173 页。

⑩ 《魏书·世祖纪》卷八,第 208 页。

① 《南史·夷貊传下》卷七九,第 1979 页;同书《梁本纪》卷六,第 186 页。

② 李文实:《白兰国址再考》载《青海社会科学》1984 年第 1 期),认为白兰羌是突厥语族的民族。

③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第 319—336 页。

破城池,进据潼关,威胁洛阳。次年,北魏调兵遣将,夺回潼关。不久,莫折天生阵亡于雍州,念生为部属杜粲所杀,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余部在万俟丑奴率领下,一直坚持斗争到 531 年(普泰元年)。

(五)羌人与它族之融合

羌人自后秦建国后,广泛分布于北方诸地。后秦亡,秦州、泾州、河州、华州等地羌人,由于连年发生反抗北魏的斗争,遭到镇压,流散四方,和汉族及其它民族接触更为频繁。北魏、北周等亦在甘、青、岷江上游等羌人聚居区设置郡县以加强控制。在客观上有助于消除民族隔离状态,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更促进北方诸民族的汉化,推动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

在此期间,羌人社会进一步封建化,加速了与汉等民族的融合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羌人内部贫富分化更为明显,官僚、地主逐渐增多,踊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以获得封建官爵为最大殊荣。并在习俗上日趋汉化,在北方羌人中采用姚、董、邓、梁、彭、舍、雷等汉姓极为普遍。其次,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渐摒弃了崇信巫术的原始宗教,进而改奉佛教, 与汉、胡一道建立寺宇,造像树碑之风广为流行。④如北周保定四年(564 年) 所立《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可识读之 121 人中,羌人占 2/3。再次,羌人与汉人错居杂处,互相通婚。至北周时,关中羌民比较集中的蒲城、白水、宜君、同官、宜州等地,汉村和羌村犬牙相错,有的村邑汉、羌与其它族同邑而居,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接触更为频繁。同时,逐渐由同族异姓的内婚制,变成与它族通婚的族外制。

通过郡县设置,编户齐民,错居杂处及互相通婚,羌人逐渐与汉族等融合。因此,关中和陇东的羌人自北朝以后,虽往往聚族而居,而经济、文化与汉人已相差无几,至唐中叶逐渐与汉族融合。河湟和陇南的羌人初受吐谷浑的影响颇深,他们的服饰、习俗等曾一度有鲜卑化的倾向,但从唐代以后, 吐蕃统治这些地区后,逐渐藏化。只有居住在四川西北部汶、理、茂各县的羌族,自以秦汉至于近代仍保持古羌语言、文化及习俗。在一部分羌人融合于汉族的同时,羌人匈奴化、它族羌化,亦仍在部分地区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