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鹘提悉勃野部的兴起
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②又称“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③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④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
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10 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布岱贡杰即位。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⑤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巫师护持国政。
⑥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
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 的记载,史实都少于“上丁二王”。“下赞三王”下传为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传说他在位期间,有佛教、佛塔等物从天而降。⑦拉托托日宁协约在公元 4 世纪中叶时在位。抛开神话传说,估计此时已有零星佛教势力传入悉勃野部。
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当达日聂赛父子在位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度量衡和杂交牲畜犏牛和骡,畜牧业已实行储草过冬。⑧此时,悉
④ 《新唐书》卷二一六上,第 6071 页。
① 《王统世系明鉴》,第 44 页;《佛教史大宝藏论》,第 167 页。
② 张森水:《西藏定日发现的旧石器》,载《珠穆朗玛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第四纪地质》,第 105—109
页;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载《考古》1979 年第 6 期。
③ 林一璞:《西藏塔工林芝村发现的古代人类遗骸》,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 年第 3 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年代报告》(8),载《考古》1981 年第 4 期。
⑤ 《新唐书·吐蕃传》作“鹘提勃悉野”、“嘿勃野”,误。依藏文改正为“鹘提悉勃野”、“悉勃野”。
⑥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 162 页。
⑦ 唐蕃会盟碑东侧藏文碑文。
⑧ 《王统世系明鉴》,第 47 页。
勃野部以武力兼并邻部,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囊日论赞亲自向作战有功的臣下,封赐了土地和奴隶。⑨这是古藏文史籍中关于“奴隶”一词的最早记载,时当公元 6 世纪。当然,悉勃野部绝非此时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只是在此之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见有关奴隶制度的任何记载。
在悉勃野部兴起的同一时期,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①它们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据一方,分散发展,其社会发展阶段,也与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且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随着悉勃野部实力的发展壮大,它们与悉勃野部的关系,或联盟,或对峙,或先盟而后叛,情况各异,②直到囊日论赞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独占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