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地域的统一与分布格局的变化
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 36 郡,到秦末,因兼并南越与内地郡县调整等,
实有 48 郡①。汉又开发西南夷并在河西、玄菟等处设郡,分全国为 13 州,百余郡,千数百县。于是原诸夏地域已完全统一,并向边疆有较大的扩展。
全国人口的基本分市区域仍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以公元 2 年(汉元始二年)为例,当时诸州总户数为 12356470 户,总人数有 57671401 口。这些都是赋税户口数字,基本上是汉人,极少数是编入户籍的边郡少数民族。其中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六州合计占总户数的 52.82%,占总人数的 62.5
%。长江中下游荆、扬二州及上游益州,合计占总户数的 19.45%,总人数的 20.10%。其它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南部)、并州(山西省北部)、凉州(甘肃省及青海东部)、朔方郡(河套及陕北)北部沿边四州郡合计占总户数的 15. 90%,总人数的 14.86%。而今两广地区西汉三郡合计有 56408 户,人数 311596 口,大致相当黄河中游的一个大郡①。东汉时期(25—220)长江中下游人口有所增加,然而基本格局仍然是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的汉人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增长至总数的 30%以上
②。
到西晋末永嘉(307—313)、建兴(313—316)及东晋(317—420)时, 汉人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由于中国北部先后有匈奴、羯、鲜
① 谭其骧:《秦郡新考》征于史者秦实有 46 郡,该文已收入《长水集》;周庄以秦居“水德”,“数以六计”肯定王国维《秦郡考》关于秦末 48 郡之说得实,并考定除谭先生所定 46 郡之外,有鄣郡与庐江两郡,
以足 48 郡之名。见《历史地理》第八辑,第 87 页。
①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赋统计》,第 14—16 页甲表 2、甲表 3。
② 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赋统计》第 22 页甲表 6。
卑、氏、羌、等民族建立政权,在前赵、后赵时期(304—318,318—350) 的半个世纪中,民族矛盾尤其突出,汉人大量南迁到长江下游及中游。据统计,南迁汉人占西晋诸州人口总数的 1/8 强③。同时,东北由于鲜卑慕容氏采取安辑流民,设置侨郡,发展农业生产及接受东晋封号等政策,使黄河中下游相当数量的汉人往往合族迁到辽东、辽西;西北则因汉人张氏前凉相对宽容,招致了不少汉人西迁,以后诸凉大致上都继续采取安辑与发展生产的政策,所以五凉地区(包括甘肃省及青海省东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汉人数量,较两汉时有较大的增长。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汉人往西南迁到益州各郡。这样,从秦汉已出现汉人往边疆迁徙,边疆民族往内地迁徙的人口,到南北朝,就形成了中国各民族大杂居的基本格局。不过,尽管永嘉之后汉人大量南迁,经过一个多世纪到南北朝对峙时相对稳定,汉人分布于淮河以北仍多于淮河以南④,内迁至黄河中下游的各族人民,其时已基本上汉化,迁到边疆的不少汉人;由于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杂居共处,而分别溶化于当地各民族之中,使各民族族体都得到发展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