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吐谷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
(一)政治制度
吐谷浑西迁青海后,逐步确定了部落酋长世袭制,酋长称可汗,有时也称大单于。吐谷浑首领可汗早在西迁前就已出现。据《魏书·吐谷浑传》载, 吐谷浑从辽东向西迁阴山之时,慕容廆遣长史乙那楼等追其返回。乙那楼称吐谷浑为“可汗”,“可汗”乃“官家”或一个部落酋长之意⑥。传至树洛干时称“戊寅可汗”,即指部落酋长而言。及至夸吕称可汗,也许受柔然等影响⑦,可汗为最高首领之称,可汗妻称“恪尊”(音同可敦,皇后)。可汗以下,设丞相、王、公、仆射、尚书、侍郎、郎中、别驾等官。可汗直接统辖青海湖地区;其余各地由可汗分封的子弟或其它诸族首领管理。吐谷浑军队编制和其它游牧民族相同,与部落氏族紧密相连,战士平时放牧牲畜,为部落民;一旦战事发生或戍卫需要,上马为战士。其“兵器有弓、刀、甲、矟”
①。
吐谷浑的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也有处罚杖刑的。判死刑者,以毡蒙头,从高处用石击死②。盗马者与杀人者同判死刑, 吐谷浑对马匹的重视,也说明吐谷浑私有财产(主要是牲畜)已有较大发展, 受到法律保护。国家也征收赋税,史称“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充用焉”③。即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抽税,以充国用。
(二)社会经济
④ 王尧等译注:《郭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 140 页。
⑤ 《辽史·百官志》卷四六,第 758 页。
⑥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卷九六,第 2390 页。
⑦ 《魏书·蠕蠕传》卷一○三,第 2291 页。
① 《北史·吐谷浑传》卷九六,第 3186 页。
② 《魏书·吐谷浑传》卷一○ 一,第 2240 页。
③ 同上。
吐谷浑初期,过的是游牧生活。《南齐书·河南传》称“多畜,逐水草, 无城郭。后稍为宫室,而人民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晋书·吐谷浑传》亦称吵谷浑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然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后期拾寅时,“乃用书契,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④。吐谷浑先后所筑的城郭有西强城、浇河城、曼头城、洪和城、伏俟城、吐谷浑城、树敦城、贺真城、鸣鹤城、镇念城、三角城等。其中伏俟城为吐谷浑都城,遗址在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内铁卜卡古城。吐谷浑统治者在其辖区内还下令开辟道路,建筑桥梁,《沙州记》载: “吐谷浑于河(黄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阶, 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 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⑤历史上著名的河厉桥,一说即大母桥, 在临津城附近,过河即白土城(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处于南北、东西交通要冲。
吐谷浑地处青海高原,对发展畜牧业而言,自然条件不如北方的蒙古草原,但吐谷浑人善于利用河川、湖泊周围和山谷等地带,从事畜牧业生产。马、牦牛、羊、驼数量很多。养马业尤为发达,良马中有“龙种”马、“青海骢”、蜀马,曾大量输入内地。青海骢产于青海湖一带,系以中亚波斯的马种与当地的种马交配而成。“土出辇牛、马、骡,多鹦鹉”,亦产蜀马, 体小,耐高寒,善走山地。吐谷浑经常向北魏贡献牦牛和蜀马。“众好射猎, 以肉酪为粮”⑥。
吐谷浑虽以畜牧业为主,但仍兼营农业。史称:“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芜菁、大麦,故其俗贫多富少。”⑦主要依靠河湟地区羌民及汉人兼营农业,尤以土地肥美的浇河一带农业较发达。洪和郡(治今甘肃省临潭县东新城)民俗“食麦衣皮”⑧,与其它吐谷浑地区以“肉酪为粮”不同。说明农业在洪和等地区有相当发展。
吐谷浑的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有采掘、冶炼、制造兵器及金银制作等。史称吐谷浑“饶铜、铁、朱砂”⑨,白兰山“土出黄金、铜、铁”⑩。冶炼工业比较发达。吐谷浑曾向北周“献犀甲、铁铠”①,向南梁“献金装马脑钟二口”等等②。金银器皿有一部分来自西城,也有一部分可能为吐谷浑人自己制作。
吐谷浑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商业甚为发达。商队曾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达波斯,南抵吐蕃、天竺。
(三)风俗与文化
关于吐谷浑的风俗习惯,《魏书》、《北史》、《宋书》、《周书》、
④ 《梁书·河南传》卷五四,第 810 页。
⑤ 《水经注·河水》卷二,引段国《沙州记》。
⑥ 《魏书·吐谷浑传》卷一○一,第 2240 页。
⑦ 《北史·吐谷浑传》眷九六,第 3186 页。
⑧ 《周书·刘璠传》眷四二,第 764 页。
⑨ 《魏书·吐谷浑传》卷一○一,第 2240 页。
⑩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卷九六,第 2373 页。
① 《周书·武帝纪上》卷五,第 65 页。
② 《梁书·河南传》卷五四,第 810 页。
《南齐书》、《梁书》有关的传记略同。
服饰《魏书·吐谷浑传》称:“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 亦以缯为帽”。即男子“通服长裙”③、“著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④, 与北方汉族“长帽短靴,合袴袄子”略同⑤。罗幂,是加在帽上遮住脸容的幂面,骑马可避风沙。《魏书·吐谷浑传》还特别提及可汗的服饰,称“夸吕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即将头发挽于顶上成椎形,戴黑色帽。
吐谷浑妇女一般着“裙襦”,与内地汉族妇女相似。但发式上有所不同, 史称“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⑥,束发,即辫发。或云“披发为辫”, “以金花为首饰,辫发索后,缀以珠贝”。可汗妻恪尊(可敦)则“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⑦。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妇女穿戴之遗风。
婚姻史称“富家厚出聘财,贫人窃女而去”。说明吐谷浑内部贫富分化已很显著,但仍留有原始抢婚之遗俗。同时盛行收继婚,即“父卒,妻其庶母;兄亡,妻其诸嫂”·)视署死后,弟乌纥堤娶兄妻念氏,世伏死,弟伏允依俗继尚隋光化公主等等即是明证。
丧葬吐谷浑人死后,“皆埋殡”,即行土葬,“丧有服制,葬讫而除”·。与鲜卑旧俗大致相同。
语言文字吏称吐谷浑“颇识文字”,或“颇识书记”,“乃用书契”等等⑧。文字很可能是指汉文,故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五指出:“其国有文字,况同魏。”《南齐书·河南传》载拾寅子易度侯,“好星文,尝求星书,朝议不给”。可见吐谷浑上层精通汉族语言文字,一般部众则通用鲜卑语。由于吐谷浑组成族属较复杂,境内既有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及突厥语族,又有汉藏语系羌藏语族及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不少吐谷浑人兼通汉语、嚈哒语和鲜卑语。见于史册的鲜卑语有可汗、恪尊、阿干(兄)、处(是)、莫贺(父)、五期(王)等。
音乐与游牧经济及善于养马有联系,音乐大都是“马上之声”。隋唐所谓“北狄乐”中,就有吐谷浑的“马上乐”,归鼓吹署所辖。唐时“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矩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也”书。说明隋唐鼓乐中有吐谷浑一部,原为十六国以来的鲜卑歌。其马上乐传入内地,吐谷浑之舞马,也开了唐玄宗训练舞马的先河。
宗教信仰吐谷浑人初崇尚原始巫术,遇事占卜,祭把山川、日月。至慕利延后期,受周围诸民族影响,逐渐信奉佛教。世子琼对从西域返回的高僧慧览极为敬崇,“遣使并资财,令于蜀(成都)立左军寺。览即居之”⑨。拾
③ 《晋书·吐谷浑传》卷九七,第 2538 页。
④ 《梁书·河南传》卷五四,第 810 页。
⑤ 《旧唐书·舆服志》卷四五,第 1951 页。
⑥ 《魏书·吐谷浑传》卷一○一,第 2240 页。
⑦ 《梁书·河南传》卷五四,第 810 页。
-
吐谷浑传》卷九七,第 2538 页。
-
吐谷浑传》卷一○一,第 2240 页。
⑧ 《旧唐书·吐谷浑传》卷一九八,第 5297 页。
书 ·吐谷浑传》卷一九八,第 5297 页。
⑨ 《旧唐书·吐谷浑传》卷一九八,第 5297 页。
寅时,“国内有佛法”。514 年(梁天监十三年),“表于益州(今成都市), 立九层佛寺,诏许焉”⑩。540 年(大同六年),夸吕可汗又遣使至梁,“求释迦像并经论十四条,敕付像并制旨涅梁、般若、金光明讲疏一百三卷”①。说明佛教传入除西域一路外,尚有南朝佛法的传入。
⑩ 《旧唐书·吐谷浑传》卷一九八,第 5297 页;另见《梁书·河南传》、《晋书·吐谷浑传》。
① 《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第 10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