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柯尔克孜族一、柯尔克孜族的族源、分布及其归属清朝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清代多民族祖国大家庭成员之一,有着古老的历史。至清代,见于历史文献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们的祖先,两汉时称为“鬲昆”、“坚昆”、“隔昆”④。魏晋南北朝,为“护骨氏”、“契骨”⑤。隋唐时,为“纥骨”、“纥扢斯”、“黠戛斯”⑥。辽宋时,称“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⑦。元朝时,称“吉利吉思”、“乞儿吉思”⑧。这些名称,均是柯尔克孜语自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音转和异译。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传说是准噶尔蒙古统治柯尔克孜族时,对他们的称呼,意为“高山居民”,后一直被清代满、汉等民族所沿用。

两汉时,古柯尔克孜人分布在丁零之西、乌孙之东、乌揭以北,住地相当于今叶尼塞河流域上游地区,曾服属于匈奴,后配合汉朝军队,打击匈奴, 与当时的丁零人、乌孙人和乌揭人联合起来,进行夹击,迫使匈奴西迁至今中亚一带。在匈奴统治和西迁期间,一部分古柯尔克孜人逐渐西迁至天山地区。据史载,公元 6—7 世纪,在今新疆东北部,“伊吾(今哈密地区)以西, 焉耆(今焉耆地区)以北,傍白山(今天山),则有契弊⋯⋯乌讙、纥骨(即柯尔克孜先人)⋯⋯等”①。7 至 9 世纪唐代,古柯尔克孜人主体仍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以游牧为主,有文字,即叶尼塞卢尼文字。黠戛斯人曾被回鹘汗国所统治,但 840 年(唐文宗开成五年),他们联合回鹘汗国中的反对派, 推翻回鹘汗国,建立强大的黠戛斯汗国,胜兵 8 万,统治了蒙古高原及其以西一带,势力十分强盛,领域“东至骨利干(今贝加尔湖一带),南吐蕃(今西藏地区),西南葛逻禄(今阿尔泰西至塔拉斯河一带)”②,有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和相当发展的官制。辽金元时,古柯尔克孜人受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统治。因战争和军事行动,一批批古柯尔克孜人被迁往天山地区,抵达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但至清初,古柯尔克孜人的活动中心,仍在叶尼塞河上游,即清朝称之为唐努乌梁海地区。当时,他们曾一度臣服于喀尔喀蒙古的札萨克图汗属部和托辉特(阿勒坦汗部)。准噶尔强大后,又隶属于准噶尔。准噶尔贵族统治者经常侵扰周边诸民族,时与哈萨克和柯尔克孜发生冲突、战争。

17 世纪中叶,准噶尔在噶尔丹统治下崛起于天山北部,四向扩张,与清朝相抗衡,其锋芒直指回疆和中亚地区,在叶尼塞河流域和天山地区的柯尔

④ 《史记·匈奴传》卷一一○,第 2893 页;《汉书·匈奴传》卷九四,第 3800 页;《三国志·魏书·乌

桓、鲜卑、东夷传》卷三○,第 862 页注引《魏略·西戎传》。

⑤ 《魂书·高车传》卷一一○三,2307 页;《周书·突厥传》卷四九,第 908 页;《北史·突厥传》卷九九,第 3287 页。

⑥ 《隋书·铁勒传》卷八四,第 1879 页;《新唐书·黠戛斯传》卷二一七,第 6147 页。

⑦ 《辽史·百官志》卷四六,第 758 页;《宋史·高昌传》卷四九○,第 14112 页。

⑧ 《元史·地理志》卷六三,第 1574 页;《明宣宗实录》卷六六,宣德五年五月乙卯。

① 《隋书·铁勒传》卷八四,第 1879 页。

② 《新唐书·黠戛斯传》卷二一七,第 6149 页。

克孜族,也受其残酷的统治和危害。

1681—1685 年(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四年)噶尔丹等连年发起征战。此后天山和中亚地区的柯尔克孜人,一直在他们的侵扰和统治之下,达数十年之久。

1698、1699 年(康熙三十七年、三十八年),策旺阿拉布坦出兵进攻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人和何尔克孜人,夺取了大片哈萨克草原和柯尔克孜族地区,使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族牲畜丧失殆尽,牧民四散奔逃,家破人亡,遭受很大苦难。

17 世纪末,沙皇俄国越过乌拉尔山,侵占了原属准噶尔蒙古大片领地。

1702 年,其侵略魔瓜已伸向叶尼塞河流域,遭到当地柯尔克孜族的激烈

抗击,当时统治其地的准噶尔贵族策旺阿拉布坦,怕引起冲突,派遣 2500 名厄鲁特士兵,强迫世代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人离开故土,迁往西部天山地区③,和历史上原已迁入天山的柯尔克孜汇合在一起,分布于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西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在准噶尔侵扰和统治的灾难性年代,柯尔克孜族牧民大批被征调去当兵作战,伤亡惨重。准噶尔统治者对柯尔克孜族的掠夺和压迫,常遭到柯尔克孜族的顽强反抗,大批柯尔克孜族退守到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一部分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形成为东西布鲁特的分布局面。即以纳伦河和天山为界,天山北为东布鲁特,天山南为西布鲁特。面对准噶尔贵族的残暴统治,柯尔克孜族并没有屈服,而是表现出英勇的大无畏精神。清人椿园曾说,“即准噶尔强盛之时、亦不能使之(指柯尔克孜族)臣服”①。

柯尔克孜族在反对准噶尔贵族的斗争中,常与哈萨克、维吾尔等族一起, 和平定准噶尔的清朝军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从 17 世纪末叶起,圣祖三次亲征和其后清军不断给准噶尔贵族的侵扰以沉重打击,减轻了柯尔克孜等族受准噶尔的压力,而柯尔克孜和哈萨克等族的英勇斗争,也有力地支援了清朝,使准噶尔统治者对清军的进攻因后院之压力不能自顾,不敢全力以赴。故世宗在 1735 年(清雍正十三年)一道上谕中说:准噶尔部外“有哈萨克、布鲁特(即柯尔克孜族)与之构难,设不自顾,悉其游牧以全力深入我境, 断不能获利,何以旋归耶?”②

1755 年(清乾隆二十年),清朝在统一新疆准噶尔达瓦齐政权的过程中, 曾将准噶尔军中被裹胁的小部分柯尔克孜族迁至东北齐齐哈尔都统管辖地区

(今富裕县境内)。

1758 年(乾隆二十三年),清军向天山北进途中,分布在伊塞克湖周围的东布鲁特部落萨雅克、萨尔巴噶什等部落,纷纷要求归属。③翌年,清军开入天山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柯尔克孜族奇卜察克等部落在头人阿奇木等比的率领下,积极协助清军作战,进行带路、侦察、阻击、追剿、围歼等等,迫使大小和卓木孤立无援,狼狈西窜,走死巴达克山。当清军途经西布鲁特地区时,西布鲁特额德格纳部落头人阿济毕,代表西布鲁特 15 个部

③ 详见吉尔吉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吉尔吉斯史》,第 174 页;阿德里安诺夫:《米努辛斯克边区概况》,第 7 页等。

① 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三;兹特拉金:《准噶尔汗国史》,第 336、337 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四,雍正十三年十月乙亥。

③ 祁韵士:《西域图志·东布鲁特》卷四五,第 1 页。

落,向清军将领兆惠要求归附。他在给高宗的一封信中说:“我等情愿投诚, 布哈尔(今中亚布哈拉)以东我等二十一万人,皆为臣仆”。④清朝统一新疆后,设立伊犁将军衙门。从此,浩罕汗国以东、伊犁西南、喀什噶尔西北、伊塞克湖周围、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广大的柯尔克孜族,为清朝所设伊犁将军衙门直接管辖。对天山北柯尔克孜族地区,每隔一年,由清朝领队大臣亲往巡视,对整个柯尔克孜族常年稽查,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亲自负责。新疆的统一,使广大柯尔克孜族摆脱了准噶尔的残酷统治和侵扰,获得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为恢复和发展牧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密切了和内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发和保卫祖国的西部边疆作出了贡献。

由于柯尔克孜族在清军统一西北过程中建立功勋,清朝对柯尔克孜族另眼相看。除了对整个布鲁特常年“稽查约束”,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专管外⑤, 对他们实行封官赐爵和优厚政策,主要表现于:

(1)对柯尔克孜族各部落内部原有的官制比及其以下阿合拉克齐等大小头目的职位保留不动,当时柯尔克孜族头人因功得到清政府册封二品至七品的官员,有一百多位大小首领⑥;(2)清政府不时从头人中挑选一些人进京朝觐。每年柯尔克孜族头人向朝廷进献马匹时,清政府都要回赐以较丰的绸缎羊只;(3)清朝政府允许何尔克孜族照旧在原牧地自由牧放,不征收土地税;(4)尊重其生活习惯,不强迫改变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5)柯尔克孜族在新疆进行贸易,给予比内地减少三分之一的税率①。这些政策,对柯尔克孜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改善,都起了一定作用。

19 世纪初,清朝走向衰落,其在新疆的地方官吏,与当地各民族内部的封建统治阶级互相勾结。欺凌百姓,贪污贿赂,生活骄奢淫逸,政治腐败, 国防松弛,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加剧,新疆各民族人民的不满情绪,与日增长。清政府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控制力量已鞭长莫及。此时,位于中亚曾是清朝藩属的浩罕汗国,占领了费尔干纳盆地和附近的柯尔克孜族山区,其势力一直伸展至喀什噶尔西部边疆阿赖山边区。流落在浩罕的大小和卓木后裔, 在浩罕汗王的支持下,曾多次窜回南疆发动叛乱。1815 年(清嘉庆二十年), 在喀什噶尔西境之塔什密里克爆发了以孜牙敦为首的反清暴动②,清地方官员派兵镇压,不分青红皂白,把柯尔克孜族奇卜察克部落头人图尔第迈莫特比作为孜牙敦同谋杀害,其子阿仔霍等很愤怒,逃往浩罕,唆使一些部落封建主反清③。在此形势下,流落在浩罕境内的大和卓木之孙张格尔,利用南疆人民对清朝官吏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在浩罕统治者支持下,再次兴风作乱。

④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六,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庚申;《西域图志·西布鲁特》卷四五稍不同,曰:“当率诸部,自布哈尔选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

⑤ 《西陲总统事略》卷一一;《新疆识略》卷一二○。

⑥ 《西陲总统事略》卷一一。

① 祁韵士:《西陲要略》卷四。

② 孜牙敦是黑山派的一个阿洪,家住塔什密里克,在喀什噶尔娶和卓后代女为妾,并欲将其接回家,喀什噶尔阿奇 木伯克玉素甫以和卓后代不能离开和卓墓为由加以阻拦,他遂带领数百人(其中包括结拜兄弟图尔第迈奠特所辖的一些 布鲁特人)烧了清朝的马厂,杀害了一些清朝官兵。这件事本含有黑山派与白山派派别斗争的性质。

③ 《孜牙敦事件奏稿》,冯家升等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册,第 322 页。

1820 年(嘉庆二十五年),张格尔从浩罕率部侵入柯尔克孜族地区卡伦附近, 当地柯尔克孜冲巴噶什部落头人苏兰奇比闻讯后,即向清朝官员报告,清官吏不但不予以奖励,反加以训斥,苏兰奇因而附张格尔,使张格尔得以顺利侵入喀什噶尔西境的舒克塔什、喀浪圭、乌拉拉特等柯族地区卡伦,畅行无阻,进行烧杀掳掠。张格尔军直入喀什噶尔,遭到清军打击后败回。1824 年

(清道光四年),张格尔复由浩罕侵入阿赖岭、乌鲁克、木吉等柯族地区, 进行煽动,组织叛乱队伍,妄图进犯喀什噶尔。清军派帮办大臣入山进剿, 滥杀当地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落比汰列克之妻子及部众,迫使汰列克与张格尔相连结,组织 2000 多人伏击清军,使清军全军覆没④。1826 年(道光六年) 七月,张格尔又率众经柯族地区直入阿图什,进攻喀什噶尔城,浩罕汗国派兵帮助,攻陷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田)。张格尔和浩罕的侵略军,烧杀掳掠,奸淫妇女,其暴虐程度较之其先大小和卓木的罪恶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各民族群众遭受极大的苦难,因而引起包括柯尔克孜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清军调集大军数万人,汇于阿克苏进行抵御和反击,取得了浑巴什战役的胜利,击溃了侵略军。清军为收复西四城, 乘胜向喀什噶尔进攻,得到柯尔克孜和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拥护。在各民族的支持和协助下,清军奋勇杀敌,势不可挡,歼敌 6 万,西四城收复,迫使张格尔败逃木吉、阿赖谷地、达尔瓦斯和托古斯托罗等柯族地区。张格尔重新组织叛乱队伍、妄图卷土重来,但当他窜入南疆阿图什北时,由于遭到柯尔克孜和维吾尔两族的坚决抵抗,败逃原路。清军派杨芳率部进入帕米尔地区, 沿途在柯尔克孜族部众的支援和引导下,追击围剿,迫使张格尔窜入喀什噶尔西部边境喀尔铁盖山柯族地区。在清军和当地柯族的配合下,把张格尔围困山上,最后将其活捉。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和入侵的整个过程中,开始, 由于清朝地方官吏的腐败和失误,天怒人怨,在柯、维族中丧失民心,因而使清军遭受很大的挫折和损失。之后,由于张格尔的残暴和肆虐,使柯尔克孜等族人民认清其反动本质和侵略面目,加上清朝亦纠正了失误,严惩地方官员,取得柯尔克孜等族人民的谅解,各民族人民又站到清军立场,大力支持清军,希望能迅速驱逐侵略者,平息叛乱,因而在清军平叛过程中,柯族人民积极主动为清军带路,传递军情,侦察敌情,运送粮草军火,修筑道路, 进行跟踪追击,围剿敌人,使清军得以顺利进军,取得平叛斗争的重大胜利, 柯尔克孜族立下了巨大功劳。

在张格尔侵扰南疆期间,浩罕汗国乘机攻占了原属清朝管辖的与其相邻的西部天山的许多柯尔克孜族地区,当地的许多柯尔克孜部落对浩罕的侵略行径曾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并“争求内徙”①。但因清朝当时面对新疆叛乱,无暇西顾,使当地柯尔克孜族的斗争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终于遭致失败而被占领。后来,沙俄吞并浩罕国后,亦侵占了这些柯尔克孜族地区,并进一步将其侵略的魔爪伸向清朝设立和管辖的卡伦。不久,英帝国亦跟踪而至。英、俄两国对我国柯族地区虎视眈眈,侵略活动日益加剧,我国南疆和帕米尔柯尔克孜族地区大部分被分割,使新疆西部边境地区的形势,日趋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