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北和东北诸民族第一节 维吾尔族
一、反对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
自从 1700 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准噶尔汗国在南疆的代理人阿合玛特因企图脱离准噶尔而被拘禁于伊犁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他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仍被准噶尔软禁于伊犁。兄弟俩被称为大、小和卓。“和卓” 这个称号的含义为创教者后裔或宗教学者,是我国新疆及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封建上层的尊称。“和卓”后面加语尾“木”,则意为“我的和卓”,表示更亲切和尊敬①。由于这一家族自称“圣裔”,所以其男性成员“统称和卓”②。
当 1755 年(清乾隆二十年)六月,清朝平定准噶尔汗达瓦齐后,定北将军班第将大、小和卓释放,派大和卓波罗尼都前往南疆招抚维吾尔族人,命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掌管宗教事务。③
同年八月清朝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妄图攫取厄鲁特四部的统治大权。将军班第等陷入叛军重围,被迫自杀。伊犁失守。在阿睦尔撒纳叛乱期间,小和卓曾附和叛军。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春,清朝发两路大军西征阿睦尔撒纳,霍集占见势不妙,带领部属逃往南疆,与波罗尼都会合。
波罗尼都起初认为清朝将他们从准噶尔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应该“安集回(指维吾尔)地各城人民听候大皇帝谕旨”④。但是,“霍集占不从,又有属下伯克等助其狂悖”⑤,迅速掀起反清的割据叛乱。当时,波罗尼都也转而同意他们的倒行逆施。
1757 年(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大、小和卓将清朝政府派往招抚维吾尔族的副都统阿敏道及其随从兵丁百余人全部杀害⑥。接着,霍集占又“僭称巴图尔汗”⑦。大、小和卓命令南疆各城首领筹集武器、鞍马,听从两和卓指挥, 准备抗清战争。“自叶尔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至库车、阿克苏、乌什、拜城、赛里木各城回(维吾尔族)人皆为其挟制煽惑”①。霍集占又收罗准噶尔残部沙喇斯、玛呼斯等以及伯德尔格等安集延、布哈尔人,作为他的羽翼。其全部兵力约为骑兵五六千人,步兵数万人。②安集延、布哈尔(拉) 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
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罪行,遭到各族人民的反对,首先是维吾尔族人
① 《西域同文志》卷一一。
② 《皇朝藩部要略》卷一六。
③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一四。
④ 《回疆通志》卷一二。
⑤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八。
⑥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四。
⑦ 同上。
① 《回疆通志》卷一二。
②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九、七三、七六。
民的反对。霍集占“虐用其民,厚敛淫刑”③;“残忍好杀”,“顾归自伊犁之后,大众既集,遂肆其残暴,抉人目,刖人足,剖人腹,夺人妻女,屠戮城村,以致群回(维吾尔族)失望,渐致乖离”④。“兵饷徭役烦兴,供给稍迟,家立破”⑤。贪婪暴虐的大、小和卓“杀人为戏,夺妻为秽,大失众心, 无不怨背”⑥。
除了他们直接控制的叶尔羌、喀什噶尔两城一带以外,其它维吾尔族分布地区的民族上层人物绝大多数也都反对大、小和卓叛乱。哈密的统治者额贝都拉早在 1696 年(康熙三十五年)即遣使奉降表,内属清朝,翌年被封为一等扎萨克。⑦吐鲁蕃的首领额敏和卓在 1732 年(清雍正十年)内附,被封
为札萨克、辅国公⑧。额敏和卓与额贝都拉的曾孙玉素卜,在 1755 年(乾隆二十年)清朝平定准噶尔达瓦齐时,即发兵从征伊犁。后来他们又积极参加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役。
另一南疆世袭封建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原乌什阿奇木伯克(地方行政长官)霍集斯,在 1755 年即有擒获达瓦齐之功⑨。清军进剿大、小和卓时,他跟随将军兆惠,曾被围于黑水;后来又随副将军富德追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立有大功。
库车阿奇木伯克鄂对及其子鄂斯满,拜城阿奇木伯克色提卜阿勒第及其弟阿克伯克等,当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时,即弃家逃往伊犁,投奔清军。他们的家属全部被大、小和卓杀害。后来他们也都参加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战斗。
即使在大、小和卓家族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坚决反对大、小和卓叛乱。大、小和卓的堂叔额色尹、堂兄弟玛木特和图尔都(清高宗容妃之兄)等, 在叛乱初起时即逃往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地区。
1758 年(乾隆二十三年)将军兆惠被围困于黑水营时,他们率领布鲁特军进攻英阿萨尔(今新疆英吉沙县),迫使大和卓从黑水撤军回防喀什噶尔
(今新疆喀什市),减轻了兆惠军的压力,动摇了小和卓的军心。后来图尔都因此战功被封为辅国公⑩,额色尹也被封为公爵。
由于大、小和卓丧失民心,并遭到大多数维吾尔族上层人士的强烈反对, 他们只能依靠一起从伊犁回来的部属和投奔他们的准噶尔残部①。
1758 年(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清朝开始进军南疆,由靖逆将军雅尔哈善率领原库车阿奇木伯克鄂对等,统领满、汉兵丁万余人,由吐鲁番出发, 进攻库车。大、小和卓率领“鸟枪兵万余”从阿克苏前来迎战。②起先,雅尔
③ 《圣武记》卷四。
④ 《西域闻见录》卷六。
⑤ 《圣武记》卷三。
⑥ 《平走回部勒铭叶尔奇木碑》。
⑦ 《藩部要略》卷一五。
⑧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一五。
⑨ 《清高宗实录》卷四九一,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同①。
⑩ 《回疆通志·图尔都列传》;《文物》1979 年第 2 期,肖之兴:《香妃史料的新发现》。《清高宗实录》卷五九八,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己卯。
① 《圣武记》卷四。
② 同上。
哈善已将大、小和卓包围于库车城中,但是他不听鄂对关于在要隘设防的建议,致使大、小和卓得以率领 400 名骑兵突围逃走。清高宗因雅尔哈善贻误军机等罪,处以死刑,改派定边将军兆惠西征。③
大、小和卓逃至阿克苏,阿奇木伯克霍集斯闭城不纳,骗他们去投乌什。乌什本属霍集斯管辖,也不让两和卓进城。于是小和卓奔叶尔羌,大和卓前往喀什。
兆惠进抵阿克苏后,派遣鄂对前去招抚和阗等城,命霍集斯随同自己进兵叶尔羌。当时大军尚未齐集,兆惠仅率领马步兵 4000 人出发。十月初六日, 兆惠军抵叶尔羌城东。敌军三战三败,婴城固守)叶尔羌“城大十余里,四面十二门,兆惠以兵少不能攻城”④。于是在城东喀喇乌苏(黑水)南面挖壕, 扎下大营,名为黑水营。十三日,兆惠率 1000 多名骑兵向叶尔羌城南英峨奇盘山进发,准备掠取敌畜群,被敌军击败,退守黑水营。波罗尼都从喀什噶尔率领 5000 人马至叶尔羌,与霍集占的 1 万多人会合,包围黑水营。兆惠一面派人去阿克苏求救,一面固守。一个多月后,因英吉沙尔遭到额色尹等与布鲁特联合进攻,波罗尼都回防喀什噶尔⑤。
1759 年(乾隆二十四年)初,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 3000 余兵丁,南下救黑水营之围,一路上与敌军且战且走,正月初九夜,巴里坤领队大臣阿里衮和爱隆阿所率领的人马赶到,与富德军三路奋进。黑夜中,敌军不知进攻的官兵有多少,甚至自相残杀,终于被击散。自此,清军长驱直入,至黑水解围。兆惠、富德振旅回阿克苏⑥。
是年四月十六日,富德等进军至和阗境内,与被围的副都统瑚尔起等会合。六月,兆惠从乌什进军喀什噶尔,富德由和阗直趋叶尔羌。两路大军各有 15000 人。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早在四月间霍集占即将家属及行李、财物等移往叶尔羌西面的赫色塔斯克,准备在情况紧急时逃往巴达克山。波罗尼都亦于六月初十前,陆续将财物运到塔勒克河。在清军抵达以前,他们二人早已分别逃离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西上葱岭(帕米尔高原)。喀、叶两城的维吾尔族官员和群众争先恐后地欢迎清军进城⑦。
八月,参赞大臣明瑞追击大、小和卓至霍斯库鲁克岭(今帕米尔高原上喀拉湖北哈尔古什),以 900 人击败贼众 6000 多人。接着富德等击败大、小和卓于阿喇楚勒(今阿尔楚尔帕米尔),追至叶什勒库勒淖尔(湖,今帕米尔高原上雅什库里)上。清军一面进攻,一面招降。被大、小和卓裹胁的群众,在总管和阗六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和阿克苏阿奇木伯克鄂对等人挥动维吾尔文旗帜,用维吾尔语喊话劝降之下,不顾霍集占持刀阻拦,“漫山蔽岭, 投奔而下”。当时,归降清军的群众共达 12000 多人①。大、小和卓及其仅存的余党四五百人,逃入巴达克山(位于今阿富汗东北)②。
巴达克山素勒坦沙,接到清军的檄文后,将霍集占等拘禁于柴扎布地方,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七,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
⑥ 《圣武记》卷四。
⑦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二,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丁巳。
① 《西域图志》卷一七,《藩部要略》卷一六。
②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五,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庚子。
后因霍集占阴谋偷袭该部,被素勒坦沙处死,并将霍集占首级送交清军。③ 至此,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完全统一新疆。
1762 年(乾隆二十七年)十月,设立“总统(管)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天山南北两路,为整个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当时委命明瑞为第一任伊犁将军。④翌年正月,又设参赞大臣一员,在喀什噶尔总理回疆(指维吾尔族地区)事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