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渤海人的抗辽斗争
素号“骁勇出他国有”的渤海人,自 926 年阿保机破其国起,反抗契丹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直至契丹国亡。综观渤海人的一次次反辽斗争:一为王族大氏为夺回失去权力而作的抗争;一为望族为反抗民族压迫领导的武装斗争,参加者多数为广大的渤海民众。属于前者的有两次:阿保机灭渤海国后,虽然对渤海王族采取了“存其族帐”,地位仅次于契丹遥辇氏;东丹国的左右四相以契丹贵族和渤海大氏参半为之的政策③,在各地渤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的鼓舞下,趁阿保机“班师”途中死于扶余府,东丹王耶律倍和契丹大元帅尧骨护柩回临演府之机,“渤海王弟领兵马攻围扶余城”留驻的契丹军④,企图把契丹人赶出渤海境。
1029 年(辽太平九年),大祚荣裔孙大延琳,⑤时为辽东京舍利军详稳, 趁辽户部使韩绍勋在东京横征暴敛,“民怨思乱”之机,于八月在辽阳(今辽阳市)首杀韩绍勋等人,囚禁驸马肖孝先及辽圣宗之女南阳公主,宣告起义,建国兴辽,建元天庆。大延琳虽然派人四出联络,取得了南、北女真的
⑩ 《辽史》卷四六,第 757 页。有人还说有“东阻卜”(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第 137 页;董
万仑:《东北史纲要》第 214 页),查《辽史》无此名。
( 11)据其贡辽物品主要为马驼,其次为貂皮、青鼠皮及海东青鹘(《辽史》卷二○,第 239 页;《辽史》卷六○,第 932 页;《辽史》卷一六,第 186 页;《辽史》卷三;第 34 页。
( 12)《辽史》卷一六,第 186 页。此定额后又变更,1048 年(重熙十七年)阻卜向契丹贡马、驼共 2 万匹(头),1069 年(咸雍五年)现定其只贡马 2 万匹(《辽史》卷二○,第 239 页;卷六○,第 932 页)。
( 13)以上见《辽史》卷一,第 12 页;《辽史》卷二,第 19—20 页;《辽史》卷一○三,第 1447 页;《辽
史》卷一三,第 145 页;《辽史》卷一四,第 158 页;《辽史》卷三七,第 451 页;《辽史》卷一五,第
169、172 页。
① 《辽史》卷二五,第 298 页。
② 《辽史》卷九四,第 1385 页。
③ 《辽史》卷三○,第 355 页。
④ 《辽史》卷一,第 4 页。
⑤ 以上见《辽史》卷四六,第 759 页;《辽史》卷六,第 78 页;《辽史》卷二七,第 327 页。
同情和支持,终因其内部叛变,使契丹贵族及时调兵遣将断其东、西通路, 加上高丽国首鼠两端不出援兵,故当诸道辽军次第到达东京,大延琳只得婴城固守。次年八月,内部又出现部将杨详世夜开辽阳城南门降辽,辽兵顺利进入城内,大延琳被擒,使持续了一年的起义终归失败。⑥
渤海望族领导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与前者相比,不仅次数多, 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兹择主要的按时间先后简介于后:
渤海遗民以武装割据建立的抗辽政权首推定安国,《宋史》等有传。起迄时间史无明文,只知其通过女真人通贡北宋在 970 年”宋开宝三年),991
年(宋淳化二年)后不再与宋往来。仅此,坚持斗争长达 20 余年之久。其成员主要是在渤海亡国时屡起兵反辽的定理府和安边府的居民。后期活动在今鸭绿江和松花江上游一带⑦。国主有烈万华和乌玄明,均先后上表北宋,请北宋出兵助讨契丹;宋太宗曾两次答以诏书,令其在征契丹时“同举”,“张犄角之势”,但均未付诸实施。⑧
与定安国先后起兵反辽的,还有乌舍国(一作兀惹)与燕颇,其事迹散见于《辽史》。均各材旗帜,未能结成一体。
995 年乌舍国与燕颇等一道进攻铁骊,辽发大军征讨,兵临兀惹城下, 虽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辽兵久围不退,被迫请降。乌舍国后对辽时叛时服, 延续至 1114 年(辽天庆四年),与铁骊等叛辽归附女真阿骨打,此后不复见。
⑨
1115 年二月,阿骨打起兵的第二年,辽上京饶州渤海人古欲,联络附近
头下州城,一时拥有步骑 3 万多人,据地叛辽。辽调重兵围剿,两次进攻皆被挫败。辽都统萧陶苏斡改用两手,六月古欲等被“招获”,起义失败,起义虽只数月,但发生在契丹国腹地,客观上起了配合女真军事行动的作用, 加速了辽朝的溃亡。⑩
因辽东京留守肖保先对渤海人过于“严酷”,1116 年元月有 10 余青年夜潜入留守府杀之。事发,户部使大公鼎滥杀无辜,时为辽东京稗将的渤海人高永昌,趁“人情汹汹不可禁戢”,率部入据东京城,称大渤海皇帝,建元隆基(亦作国号大元,建元应顺)。旬余间,远近 50 州响应。由于在与辽军作战中“颇有杀掠”,颇失人心,故与辽军屡战皆不胜,被迫退保东京城。高永昌派人向阿骨打求援,时已称帝的阿骨打先以其“潜大号”不发兵,继以“表辞不逊”于四月命大将斡鲁统兵往攻。当高永昌闻女真兵在沈州(今沈阳市)大败辽军,惧,即遣使向阿骨打表示“愿去名号,称藩”。或谓为缓兵之计,斡鲁遂率军进围东京城。永昌出战首山不利,率 5000 余骑奔长松岛,旋被部下擒送斡鲁斩首,起义失败。①
⑥ 均见《辽史》卷三,第 32 页;《辽史》卷四六,第 758 页;《辽史》卷六,第 70 页;《辽史》卷八,
第 96 页。
⑦ 《辽史》卷四五,第 711 页;《辽史》卷二,第 22 页。
⑧ 《旧五代史》卷三七,第 512 页。《册府元龟》卷九九五中亦有同样记事。
⑨ 《高丽史》说大延琳为大祚荣七代孙,按大祚荣死于 719 年(唐开元七年),至此已过 300 年,七代孙之说不确。
⑩ 据《辽史》卷一六,第 203—205 页;郑麟趾:《高丽史》卷五,《显宗二》二十年条。
① 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第 105 页。一说为鸭禄府一带的渤海人(王承礼:《渤海简史》,第
1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