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夏建国和经济文化一、西夏国的建立

1032 年(宋明道元年)李元昊继承父李德明的王位后,立即着手采取一系列正式建国的措施。首先废除了从唐、宋中原王朝“赐”给党项拓跋氏王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汉语可汗之意)。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以避父讳,旋改开运,使用自己的年号。是年三月,下“秃发令”,在党项族中推行秃发,以复旧俗。1033 年五月,升首都兴州为兴庆府,大兴土木,扩建宫城,营造殿宇。仿宋制设立官制。李元昊即位前,党项所领的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由中原王朝封授,在党项内部则以族帐部落首领为长官,担任由中原王朝授予的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职。从李继迁、李德明开始“潜设中官”,李元昊建国则仿宋朝制度设立文武两班朝官。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职掌与制度基本与宋制相同。皇帝之下的各级官员均可由党项人或汉人担任。党项贵族功臣被封为“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后来也实行中原王朝的封王制度。文职官员戴幞头、着靴、穿紫色或红色衣服,执笏;武职则在冠帽上区别等级,低级官吏不戴冠。无官职的庶民百姓只可穿青、绿色的衣服。

李元昊建立的党项国,为了增强民族意识,巩固民族语言,在继位后亲自主持仿照汉字形体创制一种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命大臣野利仁荣加以演绎,编纂成 12 卷,尊为“国字”,颁行全国。在国家机关中设立“蕃字院” 和“汉字院”,培养人才,掌管翻译对外的往来文书。在札乐方面,李元吴

⑤ 同③。

认为党项人从唐宋王朝完全学习汉人的礼乐“为不足法”,主张“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番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因此在“吉凶、嘉宾、宗祀、燕享”诸场合中“裁礼之九拜为三拜, 革乐之五音为一音”⑥。简化了礼乐制度,并下令国中实行,有敢不遵者,格杀勿论。

李元昊建国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兵制的建设。党项建国时,原有部落军事民主制传统的军事组织与军事制度已不能适应封建国家防卫和进攻的需要, 因此,在原有部落军事组织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兵制。新建立的军事组织最小的单位为“抄”:系由“正军”和“负赡”组成。“正军”是担任直接作战任务的健壮士兵;“负赡”为随军服劳役者,故身体疲弱者亦可充任。据《宋史·夏国传》载:“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①可以看出,西夏兵制从建国初期的“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①的全民皆兵制度向常备兵制过渡。除步兵外,还有骑兵、炮兵。军种的侍卫军,“擒生军”等都具有常备军性质。为便于调兵遣将,李元昊采用地方军区性质的“监军司”制, 把军事指挥机构与地域性的防卫措施结合起来。全国被划分为左、右两厢, 共设立 12 个监军司,各立军名,规定驻地。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党项贵戚豪右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数十人,分别由党项人和汉人担任。为了国家安全与防卫的需要,全国拥有50 余万兵力,重点部署在以首都兴庆府为中心的三角线上,特别是加强了对宋、辽及吐蕃和回鹘的防卫。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前的西夏领土已是“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①。连同首都兴州在内近 20 个州了。所辖范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①

李元昊继位后,用了整整 6 年时间为立国称帝做了充分的准备。

1038 年(夏大庆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干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 即皇帝位,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大封群臣,制定朝仪,追谥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祖母野利氏称顺成懿孝皇后。追谥父李德明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母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 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

1039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一月,遣使到宋朝上表,表中阐述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皇帝称号。宋朝对李元昊的称帝与建西夏国深恶痛绝,必欲铲除而后快。但是并不依宋朝的意志为转移,党项人建立的大夏国,已巍然屹立在它的西边,先后同辽、金形成鼎足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