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人由戎狄而认同于华夏

秦,嬴姓。其始祖母名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③。其始祖感生神话,具有东方以鸟为图腾各部落的特点。大业娶少典部落的女子名女华,生子名大费,因佐禹平水土,舜妻以姚姓之玉女,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柏翳。前已述及,柏翳即伯益,在舜禹为黄河中下游东西两大系部落大联盟首领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是出自东方少昊集团的重要首领。直到秦襄公在春秋初正式立为诸侯时,“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④,仍奉少吴为天神,把东方祖先起源时代的天神迁到了西方。

大费(柏翳)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叫大廉,称为鸟俗氏,另一支叫若木,以祖名为氏,称为费氏,“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⑤。大廉的玄孙孟戏、中衍“鸟身人言”,为商王帝太戊驾车,太戊许以婚姻,“自太戊以下, 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蠃姓多显,遂为诸侯”⑥。

中衍的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⑦,大概在商的西境、今山西陕

①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为《春秋》所记鲁国诸公的谥号。

②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及何休注。

③ 《史记·秦本纪》卷五,第 173 页。

④ 《史记·夏本纪》卷二八,第 1358 页。

⑤ 《史记·秦本纪》卷五,第 174 页。

⑥ 同上书,第 173 页。

⑦ 同②。

西接壤地区,与羌戎杂处,为商“保西垂”⑧。

周灭商,中潏子孙颇多忠于殷纣而被杀。有些归顺周朝被更西迁到了陇山以西,与西戎杂处①。周穆王时造父为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为赵氏。秦、赵同祖,在秦人有秦的封邑以前,同为赵氏。

秦受封的始祖名非子,“居犬丘”②,以善养马被周孝王召去在“汧渭之间”(陕西省扶风县、眉县一带)为周养马而“马大蕃息”。于是周孝王封非子“邑于秦”③为附庸,“使复续嬴氏(姓)祀,号曰秦嬴”④。同时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以和西戎”⑤。成这一支在周厉王时被犬戎灭掉,周宣王即位,命秦仲诛西戎,反被西戎所杀。宣王召秦仲的五个儿子,“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收复了秦邑和西犬丘,被宣王立为西垂大夫,并移居西犬丘。

前 777 年(周幽王五年),秦襄公继位,一方面,以女弟缪嬴为西戎丰王妻,以结好西戎,同时和西戎中与秦为敌者斗争。幽王被西戎大戎部所杀,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 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⑥尽管如此, 中原诸侯仍因秦人起源于东方以鸟为图腾的部落集团,西迁后又多杂戎俗, 而秦穆公伐晋新丧,远袭郑国,更被认为非礼。在整个春秋时期秦都被视为戎狄⑦。

周平王东迁以后,秦襄公与戎争斗了四年而死,未能收复岐周,直到前750 年(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⑧,将中心稳定地迁居“汧渭之会”(陕西省眉县附近)。岐山周原地区有发展农业的优良自然条件,周人又有丰富的农业经验。此后秦人与周人共处才完全脱离游牧转向定居农业,并在周文化影响下向华夏化发展。到秦宪公(前 715—704)⑨时迁都平阳(陕西宝鸡县东平阳村),东向灭汤社(杜), 汤杜毫王逃奔西戎。这大概是商朝灭亡以后被迁到丰镐地区的一支商遗民,

⑧ 在商朝,其西边境外各方泛称羌,西周称为西戎。商西边至晋南、关中。

① 据《秦本纪》,周孝王原拟让非子继大骆,结果姜姓申侯反对,申侯说,秦的远祖就与他的远祖有过婚姻关系,而 大骆之妻是申侯的女儿,已生嫡子成。因为“申骆重婚,西戌皆服”,周西境才得以安宁。可见秦的祖先与从羌人中分化出 来的姜姓申侯,在陇山地区西戎中有很大的影响。

② 此为西犬丘,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参见林剑鸣《秦史稿》,第 34 页。

③ 《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 ”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境。

④ 《史记·秦本记》卷五,第 177 页。

⑤ 同上。

⑥ 《史记》卷五,第 179 页

⑦ 《春秋公羊传》昭公五年:“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何休注:“令于四竟择勇者立之”,是说秦不遵宗法制度,不立 嫡长,而择勇者继立。《春秋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狄,秦也 乱人子女之教, 无男女之别”,并指出在这一年秦穆公因 晋文公新丧远袭郑国,结果大败,中原从此完全把秦看作戎狄。

《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八第 2234 页:“商君曰:‘始秦戎翟 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

⑧ 《史记·秦本纪》卷五,第 179 页。

⑨ 秦宪公,《史记·秦本纪》误为宁公,以金文材料证明《秦始皇本纪》记为宪公为不误。详见《秦史稿》第 52 页注②。

西周灭亡后又打起汤的旗号⑩,但此时他们已经戎化被称为戎人。至秦武公(前 697—前 678)灭戎人彭戏氏和小虢,于是东至华山。秦德公(前 677—前 676) 迁都于雍(陕西省凤翔),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雍为都。秦穆公最初准备继续向东往中原发展,其三十三年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联合姜戎邀击, 败于崤山。于是西向,在穆公三十七年打败西戎“益十二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11)。秦地已达今甘肃东部与中部。至此,秦在崤山以西发展的格局已定型。以后数百年中又向西灭西戎义渠等国,向南越秦岭灭蜀、巴开五尺道准备往滇中发展,向东南与楚争汉中及黔中,成为最雄强的诸侯。

民族融合的过程,在秦国进展迅速。秦人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大部分: 占统治地位的秦公族,起源于海岱,西迁而戎化,进至关中而华化。秦穆时, 即已经以“诗书礼乐”自居,穆公以后又经过两个世纪,“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①。此外秦还为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少昊又称白帝。秦这种多元的天帝祭祀反映了秦人宗教思想的多源特点,而祭黄帝、炎帝是秦人华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秦人的第二大来源是“周余民”,其数量当不少于占统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秦人的融合,在文化上以“周余民”为核心,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西周时被西迁的商遗民, 而商遗民中也有西迁后己戎化的汤杜一支。在秦人中,被征服的西戎,也占相当数量。秦国在征服的西戎地区设郡县,沿边修长城,表明长城以内原有的西戎已经农业化。由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对山东的先进文化、经济及各种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对原有的奴隶制度进行了较之其它各国都彻底的改革,所以秦人来源虽然包括原属不同民族的几大部分,但到战国中晚叶,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秦陇地区的华夏,是华夏民族稳定地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