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蒙古族统一全国至满族兴起前的南北各民族

  1. 世纪至 17 世纪初年,活跃于中华民族政治舞台上除汉族外,主要是蒙古、回回、维吾尔、藏、女真、白蛮、苗、瑶、僮、彝、黎、傣等各民族, 他们相继为元朝和明朝所统治,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或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首先,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蒙古族的形成及其对全国的统一。因为它不仅结束了漠北地区各游牧部落长期的混战局面,并使之摆脱原有单纯从事游牧畜牧业的落后状态,同时,还降服畏兀儿与哈刺鲁、并吞西夏、征服金朝、招降吐蕃、平定大理、灭亡南宋,铲除了自 10 世纪以来各民族封建贵族在中华大地上的称雄争霸,使各民族人民免于继续罹遭战乱之苦;它造就了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把边疆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带至中原地区,又把内地汉族人民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到边疆,有效地推进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对边疆的开发, 大大地加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全国政权的少数民族,又是唯一一个建立起地跨欧亚大陆国家的民族;它出兵征服了中亚,但又促进了回回和维吾尔等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东西方交通。它既是这一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而且又贯穿着整个历史过程的始终。

其次,是回回民族的孕育形成。回回在元代被称为“色目人”。它是以13 世纪初年蒙古军西征时被签发东迁的波斯、阿拉伯及中亚各国的军士、工匠、商人为主体,并吸收部分汉、维、蒙古族成分在内。回回人向以刻苦耐劳、善于经商著称。在元、明两朝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造就了大批的学者、诗人和文学艺术家,为推进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三,是维吾尔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维吾尔族是 9 世纪中叶西迁的回鹘人,与原居住于新疆地区的土著民族融合后形成的。西迁的回鹘人在历史上曾先后在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起喀喇汗王朝和高昌王国。13 世纪初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始相继归附于蒙古,后大部分为察合台汗国管辖。

  1. 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分裂,先后为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治。因其文化发达,在前后数百年中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诗人和文学艺术家,在各民族大家庭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其四,是西藏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华民族历史版图。西藏在 13 世纪初年以前称吐蕃。吐蕃原是一个四分五裂、教派林立的地区。在后藏一带,主要是以款氏家族为中心的萨迦派势力最大。大蒙古国建立后,蒙古贵族为扩大实力,便与萨迦派建立联系,并敦劝其接受蒙古设置的官职,承认为蒙古藩属。及忽必烈继位,遂尊其法王八思巴为“帝师”,并将乌思藏十三万户以及吐蕃“地面”僧俗人等赐给八思巴作供养;1264 年,又在元廷中设立“总制院”

(后改为“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使吐蕃完全置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14 世纪后,明代元而兴。明朝政府在吐蕃地区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继续实施有效的统治。由于与内地各族人民往来密切, 促使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

其五,是女真族的衰而复盛。

13 世纪 30 年代,金朝在蒙古和南宋联军的夹击下灭亡,女真聚居区为大蒙古国所统治。女真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一部分同化于蒙古族,原有民族共同体实际上已经瓦解,只有居住于松花江和黑龙江等地的女真人仍保持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元末明初,居住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乘中原战乱之机,相继南迁,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和开原以北一带形成两个居住中心, 又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附近地区形成许多小聚居区。这三个区域的女真人,后因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15 世纪后又分别结成建州、海西和东海女真(野人)三个部落集团,成为明朝东北边境的一股强大势力。

其六,是土司制度的形成。

1279 年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蕃衍于南方各族人民俱为蒙古贵族所统治。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先后在各民族聚居区设置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诸司,以其原有首领为长官,史称“土司制度”。明清两代,又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这一制度,并在土司制度弊端严重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使之成为一代定制。

总之,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奠基于这一基础上新的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是构成这一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