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辛亥革命中各民族的革命活动

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地区的民族矛盾与其它社会矛盾都异常尖锐。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族民主主义,客观上代表了该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赢得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因此,武昌首举义旗,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风暴立刻刮遍全国,国内各民族与汉族联合一体,积极投入这场革命,为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民族平等的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首义之区的两湖地区,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率先响应起义。武昌起义时, 邓玉麟等许多土家族、苗族革命青年都参予了起义的准备工作,有的还成为重要的领导成员。武昌起义爆发,湘鄂西各民族人民率先响应。

1911 年(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八日,鄂西土家革命党人联络会党,策动军队倒戈,促使施南府宣布独立,听命于湖北军政府。在湘西,革命党人与土家族苗族首领联合发动各族人民起义,组成“光复军”。十一月二十七日, 提前宣布起义,进攻凤凰厅城,遭到清军镇压而失败。但是湘西各族人民不为清军的白色恐怖所吓倒,积极策划更大规模的起义。迫于革命形势,道台朱益浚交出湘西地方政权,1912 年(民国元年)元旦,湘西军分政府宣告成立。

云、贵、川三省各民族人民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四川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川督赵尔丰穷于防堵,无暇顾及其它。西昌彝、回、藏、汉等族人民,在同盟会员张耀堂的领导下,趁机宣布起义。起义之初,参加义军者即达 5000 余人。周边各民族人民受其影响也相率起义响应。在贵州,自治会领导了贵州起义。大定府苗、彝、汉等民族人民响应自治会的号召,在彝族知识分子黄济舟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推翻清大定府政权。云南受武昌和邻省革命的影响,革命形势急剧高涨。九月二十七日,干崖第 23 代土司傣族知识分子同盟会员刀安仁与张文光,以“自治同志会”为核心,在腾越宣布起义,成立滇西军都督府,刀安仁出任第二都督。腾越起义对云南全省产生巨大冲击,九月三十日,李根源等人在昆明起义, 组成云南军政府。滇西军政府是云南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刀安仁即代表滇西军政府所属土司呈文孙中山,表示拥戴共和,维护统一,为巩固边陲出力。②

东北满族与其它各民族人民的联合反清斗争,直接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东北的发展。武昌起义不久,同盟会会员张榕(汉军旗)、宝崑(满族)与其它革命党人在奉天省城(今沈阳市旧城)“分头秘密集会,共谋起义,促动关外三省独立”①。十月十七日,针对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策动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张榕等人联合各股革命力量,在奉天成立“联合急进会”,张榕出任会长。由于东北是满族聚居区,联合急进会十分重视处理革命与民族问题的关系,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思想,提出“尊重人道主义,且以建

② 《批刀安仁呈二件》等,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① 郭孝成:《东三省革命纪事》,《辛亥革命》第 7 册。

设满、汉联合共和政体为目的”②的宗旨。为了消除民族融阂,增强民族团结,革命党人对民族民主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同胞请看》的传单中,宣告“民主立宪,是其宗旨,种族排挤,岂其主义?谓为排满,尤属无稽,满蒙回藏,咸与汉一。排满谣传,官忌所致,有心肝人,谁能信此”③。由于正确对待民族问题,满族人民消除了疑虑,积极投入东北革命运动。联合急进会最初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达到革命目的,在遭到清军镇压后,开始转向武装斗争,在各地发动起义,但均为清军镇压而失败。尽管如此,东北各民族人民在斗争中提出各民族共建共和制的主张,对实现民族团结仍有一定的价值,而起义的实践客观上牵制了清军,使赵尔巽的勤王计划破产,宣统皇帝东归偏安一隅的企图落空。

武昌起义还加速了内蒙古各民族人民的革命进程。武昌起义前,许多蒙、汉、满族知识分子已经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的人加入同盟会,蒙古族青年云亨、经权是其代表。经过他们的艰苦工作,归化域和包头革命势力逐渐发展,“同志入(同盟)会者日众”④,同盟会成为内蒙古革命的核心。内蒙古革命党人的工作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昌起义后,云亨等人相率从外地“驰赴绥远、包头,运动军队,响应起义”⑤。并与晋北大同等地革命党人“时通声气,互相响应”,共谋光复西北各省。十月九日,由满、汉、蒙等族士兵组成的清巡防队率先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起义,揭开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反清起义的序幕。十二月初,受大同革命党起义的影响,丰镇农民军发动起义,攻克丰镇。云亨等人在包头起义,攻占包头,成立军政府。革命军得到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当其入包头城时,“一日之间,旌旗变色, 全市庆祝,欢声雷动”⑥。清政府在归化、包头的统治土崩瓦解。但是,由于清帝宣布退位,袁世凯窃取政权,封建军阀卷土重来,恢复封建统治,内蒙古革命斗争失败。

新疆各民族人民对清王朝怨恨已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立刻掀起反清革命的高潮。十一月二十八日,革命党人发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起义, 旋即失败。革命中心转向伊犁(今伊宁市),当时伊犁将军志锐、陕甘总督长庚和新疆巡抚袁大化密谈:“万一清廷危急,则联络新、甘、蒙古为一气, 拥宣统西迁,暂谋偏安,徐图恢复。”⑦革命党人针锋相对,结合新疆多民族的特点,积极“运动回教、会党,密为布置”⑧。他们在联络争取新军和会党的同时,通过回、维等民族上层人物在新疆各民族中做了大量工作,“释汉回宿仇,同起义”。由于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反清的民族民主思想,革命党人赢得维、回、汉等族人民的拥戴。

1912 年(民国元年)元月七日,由各族人民组成的革命军在伊犁起义, 先后成立“五族共进会”和伊犁军政府。此时孙中山已经提出“五族共和” 主张,伊犁军政府积极实践这一主张,创办维、汉文的《新报》,宣传五族

② 《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十月四日。

③ 李培基:《辛亥关外革命始未记》,《近代史资料》1975 年第 4 期。

④ 《郭鸿霖传》,载《绥远通志稿本·忠烈》。

⑤ 杨云阶:《辛亥绥包革命史实纪述》,载《近代史资料》1955 年第 2 期。

⑥ 方仲纯:《辛亥塞北革命纪略》。

⑦ 杨筱农:《伊犁革命回忆录》,载《近代史资料》1980 年第 4 期。

⑧ 杨赞绪等:《致陈其美、黎元洪、伍廷芳电》,载《近代史资料》1980 年第 4 期。

共和思想,“保国何分种族,举动最重文明,汉、满、蒙、回、维、哈,切应一视同仁,平日私仇私利,此时概无寸心,同造共和幸福,众志可以成城, 将来大局底定,大家何等光荣”①。军政府还发布告禁止使用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派少数民族代表人物赴民族地区,宣传民族政策,各民族人民也积极支持革命军,军政府在伊犁地区招兵,数日内,“即达三协,(各民族)兼收并蓄,畛域全消”。五族共和的思想和实践,促进了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伊犁军政府成立后,与来自迪化的清军展开战争,重创清军。由于清帝退位改变了全国革命的形势,袁大化在中央政府的申令和战场上屡遭挫折的双重压力下,被迫与伊犁军政府和平谈判,双方签订《新伊和议条件》,宣布新疆地方政府承认共和,但是,继任者杨增新利用权力,对伊犁军政府实行镇压,建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在伊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