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磨些蛮

“磨些蛮”是现代纳西族的先民。汉、晋时期,它称为“摩沙夷”,到了唐代才称“磨些蛮”。“磨些蛮,亦乌蛮种类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②。铁桥即今云南丽江县境。昆池等川, 则在今四川省的盐源县和盐边县。这一分布情况,一直延续至元、明时期。

大约在南北朝年间,一部分“磨些夷”南迁至今云南省宾川县境内,建立了越析诏。“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今云南省宾川), 旧越析州也”。③737 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南诏兼并了越析诏,南迁的这部分磨些人又被迫向北迁回盐源、盐边一带。“磨些夷”居地“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④说明他们的畜牧业生产比较发达,否则, 不可能达到每个家庭都有羊群。其“俗好饮酒”,酒为粮食酿造,这也说明

② 《南诏源流纪要》。

③ 向达:《蛮书校注》卷七。

① 李京:《云南志略》。

② 《新唐书·南蛮传中》卷二二二,第 6282 页。

③ 同上书,第 6322 页

④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

他们的农业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居住在各地的“磨些蛮”,因自然环境不同,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异。元、明、清时期,有的磨些人“依江负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⑤以林寨为单位,受酋长统领,部落界限仍未打破;有的磨些人“善劲弩骑射,勤俭治生,饮食蔬薄”,①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有的磨些人“男薙头辫发,妇人戴毡笠,衣与僰人同”。②受到白族较深的影响;有的磨些人。“近城池,其性淳朴。男女悉以棉布、麻布为衣, 种莜稗以资生,卖枋板以为业”,③“其读书入学者,衣冠悉同士子”。④他们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程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尤其在“改土归流”之后,丽江一带的磨些人直接同汉族的交往更加频繁,其经济文化生活已与汉族趋于一致。此外,磨些人也很擅长手工制造,“能制坚甲利刃”。

⑤他们所造铁剑,锋利无比,“所指无不洞”;所制牦牛尾帽,“非矢镐所能

穿”。⑥以上情况,一直延续至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