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诏的起源和建国一、南诏建国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

南诏建国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各民族地方势力群雄争霸,形成“朋仇相嫌”、“喜相仇怨”的分裂局面。早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南中或南宁州的“大姓”和“夷帅”发展很快(第三编第四章已详述), 到 4 世纪初(东晋初年)南中大姓势力曾一度受到东晋南夷校尉宁州刺史的严重打击而衰落一时,但此后“大姓”、“夷帅”之间的兼并更为激烈,互相兼并的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爨氏“大姓”集团。爨氏便趁机盘踞宁州,只在形式上仍对中原王朝“奉正朔”,而实际是在地方闭关自守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到公元 6 至 7 世纪(隋末唐初),爨氏已形成为两股强大的地方势力,称为“两爨蛮”,即“东爨”和“西爨”,于是爨氏便称王于一方, “土民爨瓒窃据一方,国家(北周)遥授刺史”,爨瓒之子爨震袭职后,更是“臣礼多亏”。④爨氏势力所占据的地区“延袤二千里”,“遂王蛮中”。

①爨氏的强大已对统一的中原王朝造成危害,因此在公元 6 世纪末任益州总管的梁睿就曾两次上书北周大丞相杨坚,建议征伐爨氏豪酋势力,但当时北周还没有力量去经营南中地区。581 年,杨坚建立了隋王朝,这时打破南中爨氏割据,改变南中地区纷争的状况已势在必行,于是隋王朝派兵开通到西南的道路,接着又派遣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梁毗为西宁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市)。还在南中地区设置恭州(今云南省昭通市)、协州(今云南省彝良县)、样州(贵州省境)。此时割据宁州的爨氏代表爨翫亦归附隋朝, 隋朝便委任爨翫为昆州(今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刺史。隋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对稳定这一地区的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隋朝派到南宁州官吏的苛暴,引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不满,“(韦冲)起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冲既至南宁(州)渠帅爨震及西爨首领皆趋参谒。其兄子伯仁随冲在府,掠人之妻,士卒纵暴,边人失望”。②于是以爨翫为首的地方贵族势

② 《册府无龟》卷九七六,第 11467 页下。

③ 《王统世系明鉴》,第 193 页;《智者喜筵》第 7 品,第 140— 第 141 页。

④ 《西藏王臣记》,第 77 页。

① 关于南诏由谁建立的问题学术界认识有分歧,有的认为是彝族建立的,有的则认为是白族或其它民族所建,多数人认为是以彝族为主建立的多民族集合体政权。

② 南诏世系各书记载不一,多数文献记载舍龙为第 1 世至舜化贞共 13 世,但《资治通鉴》、《云南志略》、

《滇载 记》缺第 1 世舍龙。详见向达《蛮书校注》附录 3。

力便起来反抗。隋朝为了彻底消除爨氏割据势力,于公元 597 年(开皇十七年)派遣史万岁率兵前往镇压爨翫的叛乱。隋军自西宁州(今四川省西昌市) 南下,“自晴岭川(云南省永仁县),经弄栋(云南省姚安县),次大勃弄

(云南省祥云县)、小勃弄(云南省弥渡县)⋯⋯度西二河,入渠滥川(云南省昆阳县),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爨翫投降。但是由于史万岁受贿,没有给予叛乱的爨氏首领爨翫以致命打击,第 2 年爨翫复起反抗,隋朝再派杨武通率兵前往镇压, 俘虏了爨翫及其子爨宏达等,并将他们押解长安。经过这两次大的军事打击, 爨氏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被消灭,爨氏势力遭到致命的打击,爨氏统治区域缩小到原建宁、晋宁 2 郡地,但终隋之世,隋朝并未彻底解决爨氏在南中的豪酋势力。

公元 7 世纪初(唐初),南中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部落支离”,“首领星碎”的局面。洱海一带六诏争相崛起;滇东的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内部也很不统一;边远地区的各部更是经常互相进行掠夺性战争。这就严重影响了南中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生产生活的安定,这一地区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也成为各族的迫切要求。因此,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便立即着手“开南中”的工作。唐朝首先释放了爨翫(这时已死)的儿子爨宏达,并将其送回云南,任命他为昆州刺史,利用爨氏在南中的影响, 以“诱诸部”④归附,于是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贵族上层纷纷归附唐朝,唐朝便在其领地范围内广者设州,狭者设县,任命这些上层为刺史、县令。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更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然后广设羁縻州县,从 621 年到 649(唐武德至贞观年间)唐朝先后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了 104 个羁縻州县。为了进一步开发南中,679 年(调露元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与北部的戌州都督府(治今四川省宜宾市)、东北部的黔州都督府(治今四川省彭水县)相配合,从四面向西南民族地区推进。

对滇西洱海地区唐王朝也积极进行开拓,早在 621 年(武德四年)就在接近洱海地区的姚安一带设立云南郡,以此为据点,招诱西洱河地区六诏中乌蛮上层,任命他们为羁縻州具的刺史、县令。到 664 年,唐王朝改云南郡为姚州都督府,进一步加紧对洱海地区的控制。然而洱海地区的乌蛮贵族也在那里“兵戈相防”,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兼并邻部的领土,实际上姚州都督府并未起到控制洱海各部族的作用。

在爨氏称霸滇东和唐初经营南中时,滇西洱海地区的“河蛮”和“乌蛮” 势力亦逐渐发展壮大。公元 6 至 7 世纪初,滇西西洱河(洱海)周围地区居住的许多河蛮部落,大小数百个,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有数十种姓氏,其中杨、赵、李、董是豪族大姓。“河蛮”即西洱海河区的“白蛮”, 这些河蛮无大君长,各姓分散,不相统一,各自发展着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

在西洱河地区除众多的分散的河蛮村社外,还有更多的乌蛮部落与河蛮相互交错聚居,特别是得海西南地区山谷中有很多的乌蛮部落,这些乌蛮部落是南诏建国的主要民族。

洱海地区的河蛮、乌蛮,由于他们地处滇西受南中大姓、夷帅战乱的影响较少,并有从滇池、滇东因战祸而迁往洱海地区的汉族移民,他们直接促

③ 《隋书·梁睿传》卷三七,第 1126 页。

④ 《新唐书·两爨蛮》卷二二二下,第 6315 页。

进了洱海各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河蛮有使用汉字记音的白文,有了历法,社会组织已进入了以地域为单位的农村公社阶段。经济上农业较发展, 农作物有稻、粟、麦等,掌握了养蚕缫丝,种麻纺绩的技术,能畜养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和家禽。①这些都为南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打下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