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蒙古族的文化
蒙古族被统一于清朝后,由于结束了战乱,政治上趋于稳定,经济上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加强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的交流, 互通信息,使蒙古族的文化也相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一)语言文字
这个时期,蒙古的语言文字有所发展。清统治者为便于统治蒙古族人民, 大力倡导学习和使用蒙古语文。在清廷理藩院和盟、旗都使用蒙古语文文本。有些蒙古学者精通数种民族语文,如蒙、满、汉、藏、维吾尔等语文。清廷还设立“蒙古官学”,在一些官方编纂的书籍中,都有蒙文本,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律例》、《八旗通志》等。由于蒙古语文的广泛使用,对于蒙古语言文字、文化和历史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48 年(顺治五年),西蒙古和硕特部喇嘛咱雅班第达在回鹘式蒙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托忒文字,它又称卫拉特文。“准噶尔字本名托忒,共十五个字头,每一字头凡七音⋯⋯其法直下,右行,用木笔书”②。托忒文吸收了人民日常方言,密切了书面语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元音字母,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使文字更接近于口语。托忒文流行于西蒙古地区,在传播我国各民族的宗教、医药、天文、历史、文学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咱雅班第达及其学生用托忒文翻译的著作就有 200 余部。③
为了推行蒙古语文,清代的一些官方机构和翻译机构,组织编写了一些蒙古语法著作,如《蒙文指要》、《阿里嘎字母》等。编纂了蒙语辞典和多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典,如《四体合壁清文鉴》、《五体清文鉴》、《西域同文志》、《蒙古托忒汇集》、《蒙藏语汇》、《蒙汉合壁字典》等等,这些语法和辞典的编纂,对蒙古语文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历史著作
蒙古族统治阶级和学者,十分重视蒙文古籍的整理和历史著作的编纂, 较著名的史籍,有蒙古史学家鄂尔多斯萨囊彻辰编著的《额尔德尼·脱卜赤》
(《蒙古源流》)。它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有满、汉文译本,主要记载自元至明清的史实,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宗教方面的价值。18 至 19 世纪的蒙汉文史籍,有乌珠穆沁人衮布札布编著的《恒河之流》,拉西彭楚克的《大元朝盛史》、《水晶念珠》,塔哈冉巴顾实所撰的《金轮千幅》,罗卜藏丹津之《大黄金史》①,噶尔丹编撰的《宝贝念珠》,金巴道尔吉的《水晶鉴》等等。还有八旗蒙古人法式善撰写的《清秘述闻》16 卷、《槐厅载笔》20 卷、《陶庐杂录》6 卷,博尔济吉特氏希哲(简名博明)的著作《西斋偶得》,松筠的著作《绥服纪略》、《西招图略》、《西陲总统事略》等。一些喇嘛学者还编纂喇嘛教方面的书籍。这些蒙古文本或汉文本的历史著作, 对于保存和弘扬蒙古民族文化、丰富中国的史学宝库起了很大作用。
(三)文学
在蒙古文学方面,其中包括故事、民歌、童话、寓言等,清代也有很大
② 傅恒:《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七,《杂录一》。
③ 参阅奥勒托:《卫拉特文字》,载《蒙古学手册》第 1 编,第 5 卷,第 2 分册,第 198 页。
① 关于此书编成年代,各说不一,有 17 世纪下半叶及 17 世纪末或 18 世纪初等看法。
发展。流传于蒙藏民间的著名史诗《格萨尔汗传》,到这时期内容更为充实, 赋予新思想,其锋芒直指当时封建统治者,传中塑造了为民除害和创造生存及劳动条件的英雄形象。《额尔戈乐岱的故事》,也是一部以叙事诗形式描述蒙古族英雄与封建王公贵族及清帝作斗争的作品。此外还有民间寓言故事
《巴达尔沁努乌勒格尔》(云游僧的故事)和《巴拉根仓》,其内容和手法都具有反封建的特色,揭露和讽刺了上层封建僧侣和不法商人的丑恶行为。清代,蒙古族的文学艺术与内地各族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翻译了大
量的汉地文学作品,来充实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学宝库。从汉文本中翻译了大量古代文学名著,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蒙古族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此同时,蒙古族地区还翻译了许多西藏的优秀作品,如《潘查丹特尔》(灵水滴)、《苏必喜地》、《三十二个木偶的故事》等等。这些对于蒙古族人民了解祖国务民族人民所创造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蒙、满、汉、藏等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友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蒙古族的文学著作这时期亦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著名作者尹湛纳希著有《大元盛世青史演义》、《泣红亭》、《一层楼》等历史长篇小说,其内容主要是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农牧民的苦难遭遇;另一方面是蒙古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吏的奢侈荒淫的生活。在作品中,还介绍了汉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了蒙汉两个民族之间意识形态的交流,加深了两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清代著名的蒙古族文学家及其作品还有:察哈尔部格布希鲁布桑·楚鲁腾著有《宗喀巴传》、《养生滴》注疏、《萨迦格言》注疏及《祭祀火神仪式诗或曰欢乐之源泉》,喀尔喀蒙古女诗人那逊保兰著有
《芸香馆遗诗》,阿格旺·海珠尔著有《哲布尊丹巴四世传》、《绵羊山羊和公羊的谈话》等,丹津拉布札有蒙文作品 170 多篇,藏文作品 180 余篇, 其中有《具有高尚品格的女人》、《满月》、《可耻可耻》,剧本《月夜杜鹃传》、《蛇首上的青达曼巴》等等。青海蒙古族松巴堪布·益希班觉,也是清代一位闻名的学者,他精通文、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等多种学科, 有文学遗著 70 卷。这些蒙古文学作品,有的作品皆广泛流传于蒙古和藏族地区,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影响颇深。
蒙古文学早于元代就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至清代,在传统的基础上, 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蒙古文学的特点和内容,较之过去有很大不同, 逐渐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更广泛的群众性。内容上很多已具有反封建斗争的色彩,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和剥削,表达了对封建王公贵族、清廷官吏腐化生活和封建剥削的憎恨及反抗。还有歌颂家乡、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反映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的内容。因而当时许多蒙古族的文学著作,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广泛流传于蒙古和藏族地区,并常常成为他们用来对付统治阶级的斗争武器,在当时和其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手工艺品
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工匠,这个时期,由于和内地与及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工艺技术精益求精、工艺品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很多蒙古人过着定居和半定居的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修建了很多寺庙、在城镇和寺庙建筑方面,包括塑像、画像、壁画、雕刻、彩绘等等,都有较
高的艺术水平和民族色彩。农牧民服饰、蒙古包的装饰品和许多农牧用具上都有鲜艳的图案,华丽的装饰品和雕刻花纹,充分反映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歌舞体育
蒙古族善长歌舞,在生产劳动和反封建、反压迫和反奴役的斗争中,他们经常吟诗作歌,并从中吸取力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蒙古族文化瑰宝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音乐、舞蹈皆具有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奔放之特点。著名的音乐称为“什榜”,由笳、管、筝、琶、弦、火不思等演奏,常有声乐伴唱, “鼓喉而歌,和罗应节”①,被列入清代国乐之中。一般宴会、婚礼、节日用的合奏乐器是二股及四股胡琴、萧等。至近代,马头琴在民间占据了主要地位。传统的舞蹈有冯刀舞、安代舞、驯马手、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健壮豪放、纯朴热情的气质。体育方面盛行跳驼峰、摔跤、诈马戏、赛马、射箭等,一般多在那达慕和祭鄂博等节日期间举行。
(六)医学天文历法
清代,蒙古族在医学和天文历法方面,亦处于发展时期。其主要的原因, 为悠久而传统的蒙古医生吸收了汉、藏的医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医。当时蒙医吸收了藏地《四部医典》基本原理后,结合蒙医故有特点,写出了不少蒙古医疗著作。如衮布札布的蒙文著作《药方》,益希班觉撰有《认药白晶鉴》、《甘露之泉》,占巴拉多尔济系统整理的蒙医著作《蒙医正典》等。蒙古地区较大的寺庙都设有蒙医,培养了不少喇嘛医生,为群众治病。还翻译了很多医学著作,如把汉文传统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车马经》等翻译成蒙文。其它译著有《蒙藏合壁医学》、《医学大全》、《医学四部基本原理》、《药剂学》、《针炙法》等等。蒙医以接骨和治疗创伤为长,后经过蒙医绰尔济·墨尔恨之手,将医术传入八旗官兵和内地。②
天文历法方面,这个时期也有进步,正白旗蒙古族明安图为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曾任清廷钦天监时宪科五官正、监正,他将汉文《时宪书》译成蒙文,并根据长期观察天体、测量日影、积累了很多资料,编著的书有《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割圜密率捷法》等,是我国清代天文和数学方面的重要成果,在内蒙古地区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编著的《天文学》(手抄本两册)和呼和浩特五塔寺照壁上的蒙文标注石刻天文图“钦天监制天文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七)教育
在民族教育方面,这时期也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满族统治阶级采取满蒙联盟政策,比较重视对蒙古族贵族子弟和八旗蒙古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主要是设立蒙古官学,接收蒙古族贵族子弟到北京国子监和归化城所设立的蒙古官学中学习,以便在贵族中培养一批忠于清廷、的官员和笔帖式(翻译员), 这对加强满蒙联盟和促进各族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作用。在民间,随着蒙古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出现,有些封建主或依附他们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汉族地区的影响,在农村开办了私塾,后又在蒙古地区设立了许多新式学堂,引进很多汉文书籍,聘请本民族或汉人为教师,来培养
① 姚元云:《养吉斋丛录》卷一六。
② 《清史稿·艺术一》卷五○二,第 13880 页。
蒙古族子弟。有些地区的蒙古寺庙,为了能培养念藏文佛经的佛门子弟,也办起了经文学校。一些非宗教文化,也源源不断地进入蒙古地区,使蒙古族地区整个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提高,知识分子人数激增,他们在传播文化知识,加强蒙、汉与其它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上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