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吐蕃封建割据的出现一、吐蕃王室后裔与佛教复兴
被称作“邦金洛”的吐蕃奴隶平民大起义后,原吐蕃辖区内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政权。原吐蕃王室后裔欧松之子贝考赞,于公元 895 年为起义军擒杀,①其子尼玛衮西逃泽布隆(今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尼玛衮三子分据三地:长子日巴衮据玛域(今克什米尔列城),形成拉达克王系;次子扎西德衮据普兰(西藏今县),是为普兰王系;三子德祖衮据泽布隆,形成古格王系。三部分割据势力,被称作“阿里三围”(阿里,藏语领域之意)。后,拉达克王系单独发展,普兰王系绝嗣,遂与古格王系合而为一。②
古格王系的德祖衮生二子,长子柯日继父位,后出家为僧,取法名意希沃,让位与其弟松艾。松艾卒,传位与其子拉德。其时,意希沃虽已出家, 但仍左右古格小王朝的朝政,力图恢复、发展佛教,曾资送民间聪颖子弟去天竺(今印度)等地学习佛教经典,仁钦桑布(958—1055)译师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仁钦桑布曾先后在摩揭陀(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潜心学经,返回古格后,在意希沃建立的托林寺(996 年建) 内主持译经。古格王拉德为表彰仁钦桑布译经的功绩,将辖区内普兰一带的协尔等三个地方封赐给他,作为谿卡(即庄园),这是藏族古代史上有关封建领主庄园的最早记载,时当公元 11 世纪初叶。①
另一支吐蕃王室后裔永丹的六世孙意希坚赞据桑耶(今西藏扎囊县)一带,自称“阿达”,意为领主,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桑耶寺的寺主,身兼两任:领主和寺主,形成集政教权力于一身的封建割据势力。②
此外,吐蕃王室后裔中,还有亚泽(今尼泊尔西北部)、雅隆觉卧(今西藏乃东县)等封建割据势力。这些吐蕃王室的后裔在奴隶制崩溃以后,又陆续形成为新兴的封建领主,而且都采取利用佛教以维护其新建立起来的封
① 东嘎·洛桑赤列著,郭冠忠、王玉平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第 32 页,贝考赞卒年,藏籍《增续源流》作公元 923 年,异。
② 刘立千译,《续藏史鉴》,第 3 页。
①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 37 页;参藏文手抄本《仁钦桑布传》。
② 《续藏史鉴》,第 6、7 页。
建统治的手段。显然,这是与佛教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有密切关系的。
8 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玛禁佛,佛教在吐蕃全境遇到很大的破坏。但佛教并未就此一蹶不振:一部分佛教僧侣逃往吐蕃统治的边远地带,伺机东山再起;一部分佛教徒慑于禁佛命令,在家族内部传承佛教。
宗喀(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带)是吐蕃王朝统治的边远地带。9 世纪中叶达玛禁佛后,有一部分吐蕃僧侣携带佛教经典,逃来宗喀传教授徒,到 10世纪后半期,宗喀的丹底(今青海省平安县境内)已成为著名的佛教中心。 978 年(宋太平兴国三年),桑耶地区的政教首领意希坚赞得知宗喀一
带佛教盛行,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资送鲁梅·楚臣喜饶等 10 人前往宗
喀学习佛教,西藏佛教史遂以 978 年为“后弘期”③之始。鲁梅等人在宗喀学经受戒,返回吐蕃时意希坚赞已去世,在其子阿达赤巴的大力扶植下,鲁梅等人分别在乌思、藏等地建立寺院,剃度僧人,吐蕃地区的佛教重新得以流传,史称“下路宏法”。④
与宗喀地区佛教盛行的同时,吐蕃西境阿里古格地区的佛教势力也有所恢复和发展。前已述及,意希沃派遣仁钦桑布等人出国留学,返回古格后, 建寺译经。为进一步发展佛教,意希沃又极力主张迎请摩揭陀国超岩寺上座高僧阿底峡来古格。多方搜罗黄金以作礼聘阿底峡之用,最后被敌国杀害。古格王族绛曲沃秉承其叔祖意希沃的遗愿,于 1042 年(宋庆历二年)迎请阿底峡来古格托林寺译经传教 3 年,1945 年(宋庆历五年)阿底峡应堆垅(今西藏堆龙德庆县)富豪仲敦巴(1005—1064)之请,离古格前往乌思藏地区传教授徒,是为自西路传来的佛教复兴势力,史称“上路宏法”。⑤
史实表明,10 世纪后半期吐蕃新兴的封建领主,极力投身于佛教的恢复和发展的活动。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或不远千里派人受戒学经,或迎请域外著名高僧讲经传教,终于使佛教重新在吐蕃得到发展。“后弘期”中的“下路宏法”和“上路宏法”的实质,应从统治阶级的实际需要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