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颇罗鼐掌政时期

1727 年(雍正五年)清朝派僧格、马喇入藏时、并未宣布他们是驻藏大臣。次年阿尔布巴事件平定后,清朝始明确宣布二人为驻藏大臣的身份,是为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之始。①同时留川陕兵丁 1000 名驻藏,②改变了以往不在西藏常川驻军的做法。

阿尔布巴事件平息后,清朝还对西藏政务作出了重要的部署。

1728 年(雍正六年)九月,班禅五世自日喀则到达拉萨,清朝派来西藏的大员查郎阿向他宣读世宗的敕旨,将后藏直到。阿里地区都赏赐给班禅管辖。班禅一再辞谢,最后勉强接受了拉孜、昂仁、彭错林(今属拉孜)三地。

③这是清朝旨在削弱、分化西藏统治集团势力的一项政策。自此西藏地方政权

分为前藏的西藏地方政府和后藏的班禅政权,但后者的管辖范围是很有限的。

对颇罗鼐,清朝只令他管理后藏和阿里两地区的事务,前藏事务则由颇罗鼐推荐的两名贵族色朱特色布腾和策凌旺扎尔(今译才仁旺杰)负责,由清朝任命他们为噶伦。由于西藏乱事甫定,清朝要颇罗鼐暂时统管前后藏的事务。④显然,世宗此时对颇罗鼐仍不甚放心,不肯使他一人独揽大权。

清朝在阿尔布巴事件后,决定将达赖七世移往内地。主要是担心达赖喇嘛的声望和影响,足以左右西藏的政局。阿尔布巴事件中,前藏贵族之所以有恃无恐,达赖七世及其父索南达结的支持是众所皆知的原因。加以准噶尔部入侵西藏的历史教训,更令清朝提高了警惕,一旦再生动乱,达赖七世落入敌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728 年(雍正六年)十一月,达赖七世及其父索南达结在清军的护送下, 移住康区里塘(今四川省理塘县),1730 年(雍正八年)正月,又移住噶达

(今四川省康定县境)惠远庙,直到 1735 年(雍正十三年)三月,清朝在西藏局势已经全面安定时,才允许达赖七世返回西藏。⑤达赖七世之父索南达结在达赖七世移住里塘后,于 1729 年(雍正七年)六月到达北京,世宗对他干预西藏政事严加责备,在他保证今后再不干预西藏事务之后,世宗为了安抚达赖七世,封索南达结为辅国公。⑥此后历代达赖喇嘛之父(或兄)均被封为辅国公的爵位,成为定制。

达赖七世移住康区后,清朝封颇罗鼐为贝子(1729 年初),1731 年(雍正九年)清朝又封之为贝勒、多罗贝勒的爵位,颇罗鼐的地位扶摇直上,最

⑨ 《清世宗实录》卷七三,雍正六年九月丁丑条;参见《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第 148、149 页。

① 《清史稿·藩部八》卷五二五,第 14540 页。

② 《清世宗实录》卷七二,雍正六年十月已亥条。

③ 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第 90、91 页;参见《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第 155 页。

④ 《清世宗实录》卷七六,雍正六年十二月丁亥条。

⑤ 《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五,雍正十二年七月癸已条。

⑥ 《清世宗实录》卷八二,雍正七年六月丁丑条。

后晋封为郡王(1740 年初)。颇罗鼐的权限亦不仅是管理后藏、阿里事务, 而是管理包括前藏在内的西藏全区事务。⑦

颇罗鼐掌政期间,为整顿长期战乱带给西藏社会的生产调敝,人民生活贫困,在减免债务,减轻差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掌政的后期,西藏社会安定,仓廪充实,政绩成效突出。在对待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态度上, 他一视同仁,不加排斥。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期间,黄教以外各教派的寺院都程度不同地遭到破坏,颇罗鼐尽力加以修复,缓解了黄教和其它教派间的矛盾。他还主持镌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对保存和发展西藏宗教文化作出了贡献。①颇罗鼐晚年与达赖七世发生矛盾。这与阿尔布巴事件中,达赖七世曾支持阿尔布巴一方,以及清朝对颇罗鼐过于信赖,使他大权独揽有关。高宗弘历为此曾告诫颇罗鼐“若尔二人稍有不合,以致地方不宁, 甚负朕信任期望之恩”②,颇罗鼐才与达赖七世缓和了矛盾。

评价颇罗鼐的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明确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处理事务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准则,对清朝的政治态度始终一致。此外,他反对贵族间争权夺势的战乱,为西藏的社会安定,藏族人民的生活幸福,均做了大量的工作。颇罗鼐在藏族史上的地位,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