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忽必烈统一全国和元朝兴衰一、忽必烈统一全国
蒙古国自建立时起,围绕着汗位继承问题,就一直存在激烈的斗争。起
初是在窝阔台系和拖雷系之间,随后又发生在拖雷各支系之间。1259 年(蒙哥九年),当蒙哥在四川病逝的消息传出后,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便利用其驻守和林的有利条件,发布敕令,命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事于燕都(今北京市),按图籍,号令诸道;与此同时,又调集各地军队,令阿蓝答儿、浑都海发兵,图据关陇;使刘太平、霍鲁海筹办粮饷,谋据秦蜀,企图夺取继承权。其时在平宋前线的忽必烈,在汉族谋臣郝经等的提议下,也匆忙北返,与蒙古宗王共商夺权大计。
1260 年三月,忽必烈抵达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后称上都), 集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带,东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刺忽儿等举行忽里勒台,并在他们拥戴下宣布继为蒙古大汗,号“薛禅汗”。又将称汗之年(即1260)定为“中统元年”③。
阿里不哥为与忽必烈对抗,当年四月,于和林城西按坦河畔也举行袭位仪式,并分兵两路南下,向忽必烈发动进攻。
忽必烈是一位深沉有雄略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而阿里不哥在这两方面都无法与之相较。因此,战争开始后不久,阿里不哥便很快陷入被动局面。忽必烈除在军事上派兵给以迎击外,还利用其占据中原地区的有利条件,对阿里不哥实行经济封锁,断其交通,绝其粮饷,促使和林地区陷于混乱:“物价腾涨”,出现“大饥荒”。①阿里不哥为解脱危机,派遣阿鲁忽前往主持察合台汗国国政,并令筹集武器和粮饷。但阿鲁忽在夺取汗国权力后,不仅公开与之对抗,还转而拥护忽必烈,并受命管辖自阿尔泰山至质浑河(阿姆河) 之兀鲁思及各部落。②
阿鲁忽的倒戈,使阿里不哥处境更为不利。1261 年九月,阿里不哥出兵进攻忽必烈。忽必烈怒,统兵亲征。十一月,双方战于昔木土脑儿。阿里不哥战败“北遁”。③忽必烈乘胜追击,直至和林而返。
③ 《元史》卷四,第 65 页。
① 汉译《史集》第 2 卷,第 296 页。
② 同上书,第 299 页。
③ 《元史》卷四,第 76 页。
阿里不哥自知一时难以与忽必烈争锋,不久又挥兵指向阿鲁忽。但由于纵兵恣意杀掠,不得人心,结果众叛亲离。
1264 年,阿里不哥走投无路,被迫向忽必烈投降,持续数年的争夺汗位斗争从此宣告结束,而忽必烈的汗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忽必烈早就有霸取中原、统一全全国的打算,当在漠北“潜邸”时,就非常赞赏唐太宗一统“天下”治理国家的伟大业绩,并先后罗致了海云禅师
(宋印简)、刘秉忠、张文谦、张德辉、李冶、王鹗、赵璧等一批信佛崇儒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被统治汉人的深处建立起精神统治的力量。及受命主管漠南汉地后,又进一步延揽了杨惟中、姚枢、宋子贞、郝经、许衡和王文统等儒学名士,询以经国安民之道,欲“思大有为于天下”。④此外,还于亡金过程中,笼络了部分汉族地主武装,如董俊、严实、史天倪、张柔、史天泽等人,实施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和整顿财政等政策。1260 年,他继为蒙古大汗后,为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进而为统一全国作准备,又接受部分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建议, “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⑤实施“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⑥以强化原有的国家机器。1267 年,更将都城从开平移至燕京(今北京市),颁布帝师八思巴创制的八思巴字。
1271 年(至元八年),又仿照中原传统,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
⑦“盖取《易经》‘乾元’之义”,⑧史称元朝。
元朝建立时,因南宋朝廷还苟延残喘于东南地区,于是,忽必烈在地位日渐巩固后,便发动对宋战争。忽必烈为了灭宋,早在 1268 年(至元五年) 就已派人围攻宋汉水中游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经数年苦战,1273 年破城。时值蒙古军已控制四川。次年夏,忽必烈便命伯颜⑨为统帅,分兵两路,大举南下。元军在沿途虽然受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但由于南宋朝廷不作战备, 结果,伯颜等很快便夺取了鄂州(今武昌)、汉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蕲州(蕲春)、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安庆、池州、建康(今南京市)、镇江等地。
1275 年冬,复分兵 3 路,约期攻取临安(今杭州市)。在元军大军压境下,1276 年春,南宋皇室被迫出降,临安为元军占领,南宋亡。
在元军进入临安后,以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为首的抗战派,仍拥立南宋幼主赵◻兄弟赵昰,赵昺,辗转于东南各省之间继续进行抵抗。但由于力量悬殊,1278 年文天祥兵败被执,陆秀夫和张世杰于次年也战败而死。至此,蒙古军遂全面统一中国。
全国统一的实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现象。因为它不但结束了 300 多年来南北长期对峙、诸国并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减少了各族人民由于统治阶级的混战而造成的灾难,同时,还为中国南北、以及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它在促进边疆各民族人民
④ 同上书,第 57 页。
⑤ 郝经:《陵川集》卷三二《立议政》。
⑥ 《元史》卷一五七,第 694 页。
⑦ 《元史》卷七,第 138 页。
⑧ 同上。
⑨ 在《元史》中有 3 位伯颜,一是八邻部人;一是蔑儿乞人;一是哈刺鲁人。此伯颜为人邻部人。
纳入中华民族历史版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