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狄联盟的瓦解与诸狄的华化

从公元前 662 年狄的名称出现于《春秋》时起,到公元前 627 年白狄的

名称出现以前,北狄都以狄的名称出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在这 30 余年中,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诸部落联盟较为统一的时期,先是皋落氏居于共主地位,自公元前 660 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其共主地位, 已逐渐被潞氏取代。晋文公的霸业使北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表面化。公元前 628 年,“夏,狄有乱”④,卫国趁机向狄发动进

攻,迫使狄向卫请和。当年冬,晋文公去世。公元前 627 年,狄又趁晋新丧, 晋襄公继位即与秦军战于崤的机会,向晋发动进攻,到达箕邑(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有直逼晋国都城之势。晋襄公与姜戎在崤一举全歼秦军,即回师, “败狄于箕。郤成子获白狄子”⑤。这是白狄部名初次见于记载。当时白狄虽仍是赤狄的从属处在北狄联盟中统一行动,却已经单独以其部落名称出现。公元前 616 年,鲁国公孙得臣“败狄于卤,获长狄侨如”⑥。长狄和白狄一样,

虽仍在北狄联盟中受赤狄控制,也以单独的部名活动了。公元前 606 年,赤

⑥ 《史记·齐太公世家》卷三二,第 1494 页。

①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②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③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⑤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⑥ 《左传》文公十一年。

狄也单独以其部名活动,连年“侵齐”、“伐晋”⑦,说明其它各部,已不再听从赤狄统一调遣。公元前 598 年,“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⑧。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于是完全瓦解,此后,赤狄即次第被晋国兼并。公元前 594 年灭潞氏,其酋长婴儿被晋俘虏带归晋国,晋景公将“狄臣千室”赏给灭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将军及诸大夫也分别得到“狄臣”和封邑,还向周王献俘⑨。

潞氏灭亡,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前 593 年,晋灭甲氏及留吁、铎辰⑩,

前 588 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从此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及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并入晋国。但狄人在晋仍有相当长时期合而未化。整个春秋时期,晋军中仍有“狄卒”的记录,晋国境内也有狄人的活动,公元前 496 年晋国诸大族矛盾激化,范氏、中行氏之党析成鲋、

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①。到战国初,公元前 378 年还有翟(狄)败魏师于浍的记录②,此后被晋国拆散而分属于晋国诸大夫大族的赤狄余众,都已华化。

在晋灭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以后长狄不再见于记载,大概是由于随赤狄灭亡,部众离散,不复成为部族的缘故。

分布在秦、晋两国之北的白狄,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前 601 年,“白狄及晋平”,即脱离北狄联盟与晋结好。晋国这一成功,不仅当年与白狄进攻秦国,还可以认为这实际上已拆散了以赤狄为首的联盟,从而可以利用众狄对赤狄役使的痛恨,拉拢众狄与晋结好。因此,白狄脱离赤狄与晋结好,是晋国在北狄联盟彻底瓦解以前所取得的关键性的胜利。在白狄与晋结好以后,白狄也曾与秦国联合进攻晋国。秦、晋两国,二方面都想拉拢白狄,同时又都一步步侵蚀白狄的土地,逼白狄东迁到太行山以东才得以存在。

在白狄东迁以前,最重要的事件,是晋悼公“和戎”政策所取得的成功。公元前 569 年,分布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的无终部酋长嘉父③,派人请晋

国强族魏绛转送给晋悼公虎豹之皮,请求推行和戎的政策。魏绛向晋悼公进言和戎有五利:戎狄游牧,贵货轻土,可以用货物换取戎狄的土地;边鄙不再有惊恐,人民习于耕作,可以得到丰收;戎狄听命于晋国,四邻为之震动, 诸侯就会屈从于晋国的威严;以德使戎狄安宁,晋国无军事的劳累,装备也不致损耗;以后羿恃其武力而亡为鉴,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远方戎会来归附,国内也会得到安定④。这主要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夺取以获得戎狄的土地,并得到戎狄的人力来加强其争霸实力的政策。推行八年,结果晋悼公“九合诸侯”,加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⑤。自晋悼公以后,秦、晋两国的北面已没

⑦ 《左传》宣公三年、四年“赤狄侵齐”,六年、七年“赤狄伐晋”、“侵晋”。

⑧ 《左传》宣公十一年。

⑨ 《左传》宣公十五年。

⑩ 《左传》宣公十六年。

① 《左传》定公十四年。

② 《史记·魏世家》卷四四,第 1842 页。

③ 无终即前所叙“代狄’和“代戎”、“北戎”,其酋长称子,是中原诸夏对夷狄酋长的爵称。

④ 《左传》襄公四年,原文较难懂,意译为白话文。

⑤ 《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狄人的活动。白狄的主力已转移到太行山以东。《左传》襄公十八年《经》: “白狄始来。”杜预《集解》:“白狄,狄之别种,未尝与鲁接,故曰始。” 鲁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 555 年,这是太行山以东出现白狄最早的记录。白狄东迁以后,活动的中心在今山西省东北部的盂县以东至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围。

到了春秋时期的晚叶,已不见白狄的名称,而以鲜虞包举白狄其它各部。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述晋国灭肥,《春秋》记为“晋伐鲜虞”;《左传》昭公十五年记晋师围鼓,《春秋》也只记“伐鲜虞”。大概在春秋晚叶,白狄中鲜虞、肥、鼓等各部,虽有部名自立,实际上受着鲜虞的控制。

鲜虞的名称,最早见于《国语》。公元前 774 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问史伯何处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说,在洛阳王城以北除有燕、卫等诸侯, 此外还有“狄、鲜虞、潞、洛、泉、徐、蒲”⑥。所提到的狄诸部落,除鲜虞属白狄,其余大体都属赤狄,所以史伯所说鲜虞实际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这一次提到以后,直到公元前 530 年(周景王十五年)鲜虞才再度出现于

史册⑦,其间 244 年,该部并非不存在,只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统称当中。白狄东迁,鲜虞迁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一带。白狄东迁以后,仍不能得到宁居,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虽屡经攻击,却于公元前 507 年,向晋国进攻,败晋师于平中(今地不详),俘晋大夫观虎①。在取得平中战役胜利之后的下一年,鲜虞即以中山的‘名称出现于史册②。可能在胜利之后,建立了中山国,并迁居中山城。中山城在今河北省唐县境,“城中有山,故曰中山”③。鲜虞之所以从今正定县北迁百余里,大概是为了避免晋的报复,迁到有险可守的地方以自固。以后晋国虽屡次伐鲜虞、围鲜虞,终于未能达到兼并鲜虞的目的。相反,在公元前 497 年一前 491 年晋国强族智、韩、赵、魏四氏联合起来兼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中山国应齐、卫等国要求,出兵救范氏、中行氏④。虽未能使范氏与中行氏免于灭亡,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山国俨然以诸侯的姿态与齐、卫等国并列了。

在范氏、中行氏既亡之后,晋国赵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公元前 489

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⑤。大约在公元前 457 年至前 453 年间,“赵襄子使

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⑥。此后直到公元前 414 年“中山武公初立”

⑦有三四十年,中山国大概被赵国打散,国虽未完全灭亡,也已非常残破⑧。

⑥ 《国语·郑语》。

⑦ 《左传》昭公十二年《经》。

① 《左传》定公三年,杜预《集解》:“平中,晋地”不能确指所在。

② 《左传》定公四年。

③ 《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上,第 14 页李贤注:“中山,国,一名中人亭,故城在今定州唐县东北。张曜《中山记》曰: ‘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④ 《左传》哀公三年。

⑤ 《左传》哀公六年。

⑥ 《国语·晋语》九,置此事于三家共灭智氏之前。据《史记·六国年表》赵襄予于公元前 457 年继位, 公元前 453 年与韩、魏共灭智氏。

⑦ 《史记·赵世家》卷四三,第 1797 页。

⑧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 1 期,在王爨方壶铭文中有“惟皇祖文、武、桓 ”的记载,则武公之前还有文公,文公也许是追谥,可证明当时中

公元前 414 年,中山武公以当地诸侯最高爵位自立,从中人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县),其后继者桓公迁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又一次从太行山东侧交通要道迁入山地。当时中山国可以说在邻近赵国的腹心地区, 与北面燕国相距也不甚远,中山武公称公而燕、赵之君都称侯。公元前 408

年,魏文侯派乐羊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 406 年才攻克灵寿⑨。当时中山国可能桓公在位,他是一位较年青的国君,利用地势险要和兵民顽强守卫与战国初叶最强大的魏国战斗了三年。中山国灭后,魏文侯封太子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乐羊于灵寿以镇中山余众⑩。鲜虞中山自公元前 506 年建国,到前 406 年灭于魏,历时百年。

魏灭中山,境土扩张到了赵国腹地,魏、赵、韩三家所结成的分晋联盟矛盾越来越公开化,只是慑于魏的强大未完全破裂。公元前 383 年,赵军攻卫,被魏国救兵打败,赵求救于楚。赵、楚夹击魏,占领了中山国的棘蒲和魏国的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于公元前 381 年战争结束,强大的魏国被打败。魏属中山自然不可能在赵国心腹地带继续存在,中山国故地要么为赵有,要么被中山余众复国。历史事实证明是后者。

《史记·乐毅列传》说:“乐毅者,其先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大约在前 381 年前后, 中山桓公又得以复国①。

公元前 377 年,“(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次年“(赵) 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是中山已复国与赵不能共立的证明。此后中山国大概存在了 70 余年,于公元前 296 年灭于赵国,公元前 295 年绝祀②。

中山国前期存在 100 年,后期也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存在 70 余年,是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叶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可观的诸侯③, 尤其后期中山国,运用其内政、外交,周旋于七雄之间,曾经称王,《战国策》有《中山策》,当时的纵横策士,颇看重中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实力, 说明中山国足以立身于七雄之间。据记载中山国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的腐败,日以继夜地歌舞才至于身死国灭,该国文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从出土文物看,后期中山国虽仍保留某种程度的戎狄之风,但已经华化,中山国的青铜铸器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中山王■方壶铭文,在迄今发现的铜器铭文中, 有很长和很出色的铭文。这些出土文物,证实了历史文献所记中山国的存在是可信的,当时诸夏已经不以戎狄看待中山国了。中山国的王族攀附姬姓或子姓,也是鲜虞华化以后的一种与诸夏认同的表现。

白狄的其余部分:肥氏,东迁后分布在今山西省昔阳县一带。公元前 530 年,“晋伐鲜虞⋯⋯遂入昔阳,灭肥”④。肥灭以后,其余众大概有一部分越

山未完全灭亡。

⑨ 《战国策·秦策》:“乐羊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⑩ 《史记·乐毅列传》卷八 0,第 2427 页:“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① 参见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第 105—109 页。

② 依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的考订,见该书第 167 页。

③ 参见《北狄族与中山国》,第 123—160 页。

④ 《左传》昭公十二年。

太行山,迁到了今河北省藁城县境⑤,以后白狄鼓氏被晋灭亡,肥氏余众一部分逃奔今河北省卢龙西北⑥,一部分逃到今山东省肥城县境⑦,都相继华化。

鼓氏,分布在今河北省晋县以西,公元前 527 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围鼓⋯⋯克鼓而反,以鼓子◻鞮归”⑧。晋攻克鼓城以后,献俘于宗庙,却把鼓子◻鞮放归,使他叛鲜虞而附晋,在肥氏故地昔阳复立。公元前 520 年, “(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

⑨。此外,狄有仇由氏,分布于今山西省盂县境,也是鲜虞的附属⑩,灭于赵。

狄无终氏,又名代狄或代戎,在太行山北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战国初, 赵襄子先以女弟妻代君,又邀代君饮晏欢舞,伏兵杀之,灭代(11)。赵国在灭代与中山两狄人建立的国家之后,北与燕国为邻之外,又与林胡、楼烦、匈奴相接,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