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父权制阶段以前的史影

考古学所证明的中华民族远古先民已有近 200 万年的历史,而现在所知的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历史,大体只有五六千年。前此的遥远洪荒时代,只有若干关于开辟、创造的神话,反映着不同阶段的史影。这些创造神话有:盘古氏、伏羲氏、女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虽然至东汉末三国初才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见于记载,今仍按神话所述时代先后为序。

(一)盘古氏

大约在东汉末南方已流传着关于盘古的神话。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记载较为详细,说天地初开,“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

③ 对《山海经》成书的时期与地区特点,自本世纪 20 年代以来各家考证甚多,近有《山海经新探》,由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 1986 年出版,集各家所论,颇便参考。于顾颉刚、谭其骧、蒙文通、袁柯等各家考证,不再——注明。

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南朝梁人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与之大体相同,并记述:“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所以任防说:“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关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最初流传于岭南,然后传至长江流域, 与《后汉书·南蛮传》中关于槃瓠与高辛氏女为婚的神话各有渊源,不能相混①。

(二)伏羲和女娲

伏羲,又写作包牺、庖羲、宓羲、虑戏、伏戏、伏希,同名异写。《易·系辞》下叙述他是始创八卦和结网署发明渔猎的古帝。茆泮林辑本《世本·作篇》说:“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才开始有了婚姻嫁娶。至东汉《白虎通·号》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论衡·齐世篇》也记载:“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群居聚处,知母而未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 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把伏羲描绘成从蒙荒朴野至文明时代的象征。

先秦文献,伏羲与太昊完全是两不相关的神或人,《世经》始将二者合而为一,作为始以“木德王”有天下而列于三皇之首。故后世考伏羲地理, 多依太昊遗裔分布与关于太昊活动范围而推论伏羲的神话源于山东泰山以北以西今豫西鲁东地区。

女娲见于《天问》及《山海经·大荒西经》,到汉代所记录的神话,女娲不仅曾抟土造人,使世界有了人类②,还炼石补天,战胜洪水使百川东南流归于大海③,是一位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伟大女神。《淮南子·览冥训》叙述女娲补天的伟绩,归结为“虑戏之道”,没有说明他们是什么关系。《风俗通》说明:“女娲,伏羲之妹。”④到晋代,《帝王世纪》,记叙女娲“承包牺制度”,“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唐代的记录却多叙二人以兄妹为夫妇。卢仝《与马异结交诗》说:“女娲本是伏羲妇(原注:一作伏羲妹), 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李冗《独异志》卷下记有一则神话,说宇宙之开,天下未有人民,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 议欲为夫妻,又自羞耻,于是请求天的示意。恰有两股烟升向天空,兄妹相祝说:“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祝后,烟果然合而为一,于是兄妹结婚,世界降生了人类。

伏羲、女娲的形象,汉晋以来的记载,一般都说是人面蛇身,考古发现的汉到隋石刻画像与绢画所绘图形与文字记录一致。尤其是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与东汉石刻,以及隋高昌故址阿斯塔娜墓室彩绘绢画伏羲、女娲,都是各持规、矩,人头蛇身交尾合体的图像⑤,也证实汉代文献虽未说明伏羲兄妹是夫妇,在民间流传说他们实际是夫妇。此外河南、四川、山东、江苏等省,

① 盘古非槃瓠,吕思勉《先秦史》、《读史札记》中《盘古考》等早已加以辨析,今已成定论。其来源, 或以为南方民族中的固有神话,或以为来自印度,两说各有所据,可备一说。

②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③ 《淮南子·览冥训》、《论衡·谈天篇》。

④ 《路史·后记》女皇条罗苹注引。

⑤ 参见《伏羲考》,《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第 4—7 页考证与插图。

还多处发现两汉的伏羲、女娲画像,所捧除规矩之外,还有日、月或灵芝的, 而且一般也都是人首蛇躯,交尾合体①。

在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已征引今在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关于洪水漫天,人类绝灭,只剩兄妹二人传人类得以延续的神话。这类神话至今仍广泛传播中东南与西南各民族当中,尤其是苗、瑶、壮、侗、亿佬、布依等民族关于上述传说,往往直指兄妹二人为伏戏兄妹②。清人崔述已辨“太昊非包羲氏”③, 而徐炳昶更明确推断:“太昊氏族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伏羲与女娲同一氏族,在南方,属于苗蛮集团”④,其主要依据是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记述:“苗人腊祭日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并征引民族学调查来印证。

伏羲始画八卦的记载也证明关于伏羲的传说可能起源于南方。直到民主改革以前,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其卜筮方法仍保留着八卦起源的痕迹⑤。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有关于金川彝人“八索之占”的记载,于省吾断定: “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发展。”“由于庖牺氏始作八索之占为八卦的起源,故《易传》遂谓庖牺‘始画八卦’”⑥。在考古学上,目前所知为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精致的玉龟和一块玉版上所刻历法图。这些距今有 4500—5000 年的遗物,是当时表示四时历法的原始“八卦图”,为伏羲的神话起源于南方长江下游提供了物证⑦。

实际上,关于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始生人类的神话传说,是远古血缘公社内婚制在神话传说中的反映,夹杂种种得天的旨意的情节,是血缘公社内婚制已废之后,人们对于兄妹为婚以为羞耻,相信当初兄妹为婚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受天之命繁衍人类才有的行为。这些传说广泛流传于属百越人后裔的民族和中南西南一些民族中。含山新石器文化中又出土了迄今所知最原始的八卦图,都说明伏羲、女娲最初大概起源于长江流域,最先流传于长江下游各部落,后流传至中原,被奉为“人文初祖”;继续流传在中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中,则仍保留较原始的形态,是兄妹为婚始生人类的神话人物。

(三)燧人氏与有巢氏

《庄子·盗跖》叙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 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韩非子·五蠹》已将原始巢居与取火的创造人格化,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些记载,描述了农

① 陈履生著:《神画主神研究》,紫禁城出版社,附录一:《汉代神画中的伏羲、女娲》。

② 参见闻一多:《伏羲考》;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洪水篇。

③ 《崔东壁遗书》,第 41—42 页。

④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 37 页。

⑤ 参见汪宁生:《八卦起源》,收入所著《民族考古学论集》,第 145—150 页。

⑥ 于省吾:《伏羲与八卦的关系》,收入《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第 1—4 页。

⑦ 参见《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9 年第 4 期;陈久金等:《含山出土玉器图形试考》,《文物》1989 年第 4 期。

业发明以前,远古初民依靠采集渔猎生活的时代,穴居巢处与对火的重视①。考古学已证明,旧石器时代已有使用火的遗迹,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钻孔技术发明后,发明了磨擦取火和钻木取火。

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巢处,以避虫兽,也许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构木为巢,到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建筑已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为距今 7000 年以前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其构巢方法兼用榫卯和绑扎,在此以前应还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黄河流域及辽河流域流行由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建筑,再发展为地面上木骨泥墙构成的圆形和方形房子。后世把这种由穴居巢处到构木为巢与建筑居室的发展归结为有巢氏。

(四)神农氏

最初发明并主宰农业生产的是妇女,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支配权转移到男性手中。这一伟大发明的人格化与神格化,就是神农氏。

在先秦,神农与炎帝原是传说中的不同的人或神,秦汉间或许已有炎帝神农氏的说法,《史记》仍按不同的神话人物叙述;《世经》与《汉书·古今人表》才明确记叙炎帝与神农合为一位。此即按“五德相生终始”的理论所作的合并。

《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②,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完全是一幅母权时代原始社会的理想化图景。而《易·系辞》下描述“神农氏作,■木为耜,柔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盖取诸噬嗑”。耒耜一类农具的发明,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以物易物,日中为市,也是新石器晚期才有的事物。这里,神农氏所代表的是原始社会行将崩溃的父权制阶段农业发展的人格化。

农业和土地分不开。中国的农业起源,在新石器时代已是南北两大系, 应有不同的与神农氏相关的神话人物。北方农业以稷(粟)为代表,神农与后土的神话,主要反映着北方农业的起源,也有各地的地区特点。

《国语·鲁语》上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共工氏之伯[霸]九有[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淮南子·氾论训》说:“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

烈山,又以音义均近而写作厉山,南北朝和隋唐的记载,都认为烈(厉) 山在随州,即今湖北随州市境。实则烈山氏为远古烧山开土以播农作物的人格化。直到宋代,湖北、湖南仍盛行畲耕,即烈山播种的耕作方式。

夏商周不可能同以禹或勾龙为社,以后稷为神农,《鲁语》与《左传》关于夏以上祀柱为神农,商周同祀稷为神农的记载,这也许是以周人的崇拜

① 《管子·轻重戊》、《礼记·礼运》等篇都有关于燧人氏取火以前人食草木,茹毛饮血而燧人氏取火使民少肠胃疾 病的记载。

② “居居”、“于于”均形容人们生活完全自由自在而不受礼法约束的面貌。

概述三代。东方海岱地区另有神农的祭祀对象,比如伊耆氏①等;南方水田农耕起源与北方旱地的农耕起源年代相仿,必自有神农的传说,而文献失载,

《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崩,葬长沙”②,而《路史》具体指出为长沙郡之茶陵州(今县),或即传说中南方关于神农的葬处。

秦汉全国统一,各地传说随之统一,“整齐故事”,神农氏被列于燧人氏与黄帝之间,为“三皇”之一,并且与炎帝合并。本为代表农业起源的创造神,已被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