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辽时称斡朗改,原是森林狩猎民,或称之为“林木中主人”。⑧ 他们最初居住在巴儿忽真脱窟木(位于色楞格河下游东北巴尔古津河流域一带)境内,与豁里、巴尔忽惕、秃马惕诸部相邻,住在用白烨和其它树皮筑成的茅屋中,衣兽皮、靠狩猎和驯养山牛、山绵羊等为生。①10—11 世纪初年,相继移居于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地区。因与蒙古部毗邻, 彼此交往日密。成吉思汗兴起后被征服,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14 世纪后期,蒙古统治集团内讧迭起,势力渐微,故元辽王阿札失礼(成吉思汗弟斡赤斤裔)、惠宁王(又作会宁王)塔宾帖木儿(广宁王彻里帖木儿裔)和朵颜元帅府等因不忍骨肉相残,率属归附明朝。明廷为削弱“北元”势力,“分其部落”,②于 1389 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在其地分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为羁縻卫,令辽王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男答(一作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③从此,三卫便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活跃于明朝和蒙古的历史舞台而为世人所知。

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众,虽然统称为兀良哈,但实际上真正为兀良哈人的却只有朵颜一卫。据史料记载,“朵颜卫”蒙古语称“五两案”。“五两案”就是兀良哈异译。而“泰宁卫”称“往流”,意谓“王所在之部”, 因居处于元泰宁路而得名;“福余卫”称“我着”,“我着”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属民,以其地有瑚裕河而得名。④

三卫在名义上虽摆脱了蒙古统治集团的控制,成为明王朝藩属,但终明一代,其与明廷的关系,却一直是时服时叛;而于蒙古各部之间的斗争,则仍多卷入。结果,无论是明朝还是蒙古各部,都将其作为争夺对象。

朱元璋设立三卫,原是想借三卫力量,为之保塞。继又因对三卫不放心, 便采取“守在亲藩”⑤的政策,令宁王朱权驻守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老哈河北岸大名城)。

1399 年(明建文元年),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⑥三卫选派骑

兵 3000 名,击败宁王朱权。

1403 年(明永乐元年),朱棣即位,以三卫“从战有功”,徙朱权于南昌,移行都司于保定,将大宁地赐兀良哈,复置三卫,以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安出及土不申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忽刺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⑦与此同时, 又颁给耕牛、农具、籽种、布帛等物,令岁时贡献、经商市易,悉听其便。

⑧ 火源洁汉译:《华夷译语·脱鲁忽察儿书》,宝颜堂秘笈本。

① 汉译《史集》第 1 卷第 1 册,第 202 页。

② 魏焕《巡边总论》卷一《辽东边夷》。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郭造卿:《卢龙塞略》卷一五;田汝成《辽纪》。

④ 郭造卿:《卢龙塞略》卷一九;参阅贾敬颜:《明成祖割地兀良哈考辨》,《蒙古史研究》第 1 辑;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第 124 页。

⑤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六。

⑥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护卫甲士 3000 人—19000 人不等。因北方各王俱拥有重兵,惠帝朱允炆继位后,恐尾大不掉,用齐泰、黄子澄计策,先后废削周、齐、湘、代、岷五王。1399 年,朱棣于北平起兵,声言讨齐、黄,史称“靖难之变”。

⑦ 《明史》卷三二八,第 8504 页。

1406 年,还于广宁开设马市,以利其与中原人民进行贸易。可是,随着蒙古统治集团的振兴,三卫与之联系又日渐密切。还不时与之合兵,扰害明边。1422 年(永乐二十年),阿鲁台出兵进攻明兴和,就与三卫的积极支持有关。后朱棣统兵北征,阿鲁台败走,朱棣便在回师时突然出兵屈裂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使三卫受到重大打击。⑧

1424 年,科尔沁部为瓦刺脱欢击败,徙居嫩江,投奔福余卫。从此福余卫首领便由斡赤斤系转入哈萨尔系手中。

三卫与明廷关系在屈裂河战役后,曾一度有所缓解。但当其势力有所复苏时,又不断纵骑南下,进犯大宁、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宽河(今河北省遵化县)等地。1428 年(明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统兵亲征,双方战于宽河,三卫复败,积怨进一步加深。

1434 年(宣德九年),阿鲁台为瓦刺脱欢所杀,东部蒙古封建主浸微, 而瓦刺日盛,三卫于是又与脱欢暗中联络,利用其贡使经常出入中原地区的机会,为瓦刺刺探明朝虚实。1439 年脱欢死,子也先嗣位。三卫阴结也先, 企图利用瓦刺力量挟制明朝。明廷得悉,于 1444 年(明正统九年)遣朱勇、吴克忠分道北征。三卫受重创。①时值也先势炽,也先为将三卫置于自己直接控制之下,于 1446—1447 年率兵分道进袭,三卫畏惧,被迫归服,福余卫部众被迫徒居脑温江(嫩江),大都融合于科尔沁部中。

1450—1451 年,脱脱不花与也先内讧,彼此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战败, 避入兀良哈,为沙不丹杀死。②也先并其众,授朵颜卫首领哈儿兀歹(又作哈孙)孙孛罗为达鲁花赤,代理政事。

1454 年(明景泰五年),也先为加强对三卫控制,胁三卫西迁,使朵颜众移居黄河母纳地(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内乌拉山一带)。又令“尽发丁壮,随营攻战”。③三卫封建主请求明廷准于边境 100 公里外居住,明廷许之。

三卫初置时,泰宁最强,福余次之,朵颜最微。但自受也先残虐后,泰宁卫和福余卫逐步衰落,而朵颜卫因受害较小,势力渐次侪居三卫之首。

瓦刺在也先死后,部落分散,势力渐弱;东部蒙古封建主孛来、毛里孩乘机称雄。三卫封建主为维护自身权益,经常依违于东、西蒙古统治集团之间,或与之连和,共同进犯明塞;或参与内争,互相攻掠;而当实力受到削弱时,则极力与明通好,并为之通风报信。

15 世纪后期,东部蒙古复兴。三卫虽然一向与之联系密切、但由于其内

部纷争影响,三卫仍不时罹遭劫难。例如 1425 年(明成化十一年),满都鲁在癿加思兰拥立下称汗后,三卫就因受劫杀,过着颠沛流离生活。④达延汗巴图蒙克登汗位不久,其权臣亦思马因又多次出兵攻略三卫。⑤三卫后虽与达延汗联兵,将亦思马因击败,但仍无法摆脱受压制地位。

1486 年(成化二十二年),三卫再次受到那孩等的掳掠,部众走匿于长

⑧ 参阅《明太宗实录》卷一二三,永乐二十年六月戊辰条。

① 参阅茅瑞征:《皇明象胥录八·兀良哈》。

② 《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二,景泰四年八月甲午条。

③ 《明英宗实录》卷二四二,景泰五年六月丙申条。

④ 参阅《明宪宗实录》卷一四六,成化十一年十月己卯条。

⑤ 参阅《明宪宗实录》卷二○八,成化十六年十月壬申条;《明宪宗实录》卷二三一,成化十八年闰八月乙未条。

城沿线一带,⑥企图谋求明廷的庇护,但明王朝不但没有满足其愿望,反而乘其危难,恣意欺凌。嗣后,又借口出边“烧荒”,“掩杀无辜”。⑦延焚其“奥鲁、穹庐,剽夺牲畜”。⑧更有甚者,明辽东总兵李杲、张玉等,为了冒功取赏,于 1499 年(弘治十二年)竟虚设酒席,杀其前往互市群众。三卫积恨难平,反过来又投靠达延汗,并与之联姻,而与明廷为仇。其中尤以朵颜卫花当(和通)一支最强悍,经常予明军以重要打击。

1549 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达赉逊汗率察哈尔万户东迁,三卫进一步与之靠拢,俱听其约束。不久,以虎刺哈赤为首的罕哈部(内喀尔喀)和以巴雅思哈勒为首的右翼喀喇沁等封建主也依次进入三卫区域,于是三卫部众便逐步分散于前述各部落中。所谓“三部诸帅,分部散居,莫能自振”,① 便是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