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和新疆各民族的抗俄斗争
早在 17 世纪初年沙皇俄国就已开始侵入蒙古族聚居区。其入侵路线主要有二:一是以托博尔斯克为根据地,溯额尔齐斯河而上,侵入卫拉特蒙古地区;一是以叶尼塞斯克为根据地,侵入贝加尔湖和喀尔喀蒙古一带。他们利用物质引诱,强迫屈服和武装蚕食等办法,步步为营,不断深入,把许多原属于我国蒙古族人民的重要牧区,逐步变为沙皇俄国的辖地,其阴险毒辣,
①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五○,第 12 页,第 11 页。
② 同上。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七,第 29 页。
④ 苏巴尔苏科夫:《穆拉约夫—阿尔伯爵》卷二,第 295 页。
⑤ 纳达罗无:《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及其他》,第 33 页。
为广大蒙古族人民深恶痛绝。面对沙俄殖民者的罪恶行径,蒙古族人民前仆后继,同侵略者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给沙俄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关于 17
至 18 世纪前期之抗俄斗争,前面第七编已有论述,兹不复赘。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一步走向腐败。沙俄政府加紧扩大对中国西北和蒙古地区的侵略。居住在边疆各地的蒙古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边防和自己的家园,他们又与边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并肩战斗,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新篇章。例如 1871 年(同治十年)在反对沙俄霸占伊犁的战争中,新疆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军民就积极参予了对敌斗争。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 沙皇尼古拉二世企图利用义和团运动,清朝政府无暇顾及中国北部边疆而乘势霸占中国东北。呼伦贝尔盟蒙古族人民,与汉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清军统领保全率领下,于免渡河和牙克石等地,坚决给予沙俄侵略军以重大打击,有力地支援了各地人民抗俄斗争。
-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统一西北地区后,继承了在额尔齐斯河上游至沙宾达巴哈以南和沙俄接壤的原准噶尔领地及其所管辖的唐努乌梁海。沙俄并不以占有我国大片土地为满足,他们在唐努乌梁海进行侵略活动的同时,亦将其触角伸向清政府伊犁将军直接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地区。
1847—1854 年(道光二十七年至咸丰四年),相继以武力建立“科伯尔”、“维尔纳”(今阿拉木图)等侵略据点,并把势力扩张至伊塞克湖周围和楚河流域。
1856 年(咸丰六年),沙俄派上校军官哈明托夫率领骑兵侵入伊塞克湖柯尔克孜族布库、萨尔巴噶什部落的所在地,从事各种侵略活动,遭到萨尔巴噶什等部落的顽强反抗,被迫撤退。殖民军对柯尔克孜族群众进行残酷镇压,惨杀其首领和牧民 40 多人,并抓走不少牧民作为人质。①对于萨尔巴噶什等部落的抗击,沙俄十分惊恐,多次潜入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间谍和分裂活动的谢苗诺夫曾向沙皇将军加斯弗尔德献策:“必须立即臣服布库人,然后再臣服跟布库人一样处在锤钻之间危机状况的萨尔巴噶什人⋯⋯这样一来,包括了整个伊塞克湖流域的俄国国界线就会一直延伸到天山雪峰。而占领了楚河平原的巩固基地以后,连接外伊犁边区可能性的钥匙也就不难找到了。”②
1860 年(咸丰十年),沙俄派大量侵略军进犯楚河上游,并占领托克马克、皮什别克等柯族地区。
沙俄为使其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的侵略活动披上合法外衣,就与英、法帝国主义相勾结,采用武力进攻和政治讹诈等卑劣手段,迫使清政府于 1860 年十一月签订《中俄北京条约》。由于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沙俄侵占了从沙宾达巴哈到浩罕之间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居处在内的广大地区。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贪婪的沙俄一方面违反条约规定,在边疆上不断制造事端,袭击杀害清朝守卡官兵,派人潜入中国境内搜集情报,修筑堡垒等等。虽然清朝政府对沙俄的上述侵略行径据理谴责、一再斗争,并坚持在这些地区行使自己的管辖权,但沙俄的阴谋活动从未有所收敛,且以较
① 《巴尔托里文集》卷 2,第 1 册,第 534 页。
② 谢苗诺夫,《1856—1857 年天山游记》,第 371 页,参阅新疆民族研究所所摘译稿。
前更大规模出兵占领清常驻卡伦不少辖地,以便造成既成事实,对清朝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在其占领地区内,镇压柯尔克孜和哈萨克等各民族人民的反抗,逼迫他们承认归属俄国。1862 年(同治元年),在伊犁西北清军博罗胡吉尔卡伦附近,“俄国兵队三四百人,执持器械炮车,以伐木挖土”
①,修建侵略工事营盘。当时在卡伦附近的“布鲁特头人,被俄国勒逼,携属
内附”②,“誓志不肯背顺”。清政府遣常清将军等“善为抚绥,加以激励”
③。次年,俄军又在伊犁西南集有五六百人,施放火箭火炮,闯卡扑压清军。
清军索伦营管领率领官兵和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族人民进行伏击,暗用抬炮, 将其击退到科斯莫銮。后来他们又纠集党羽扑攻,均被当地军民用枪炮击退, “杀贼将及百名”④。但是,沙俄复于 1864 年(同治三年)“带兵队五百余
名,强占西北之夏博罗胡吉尔卡伦,六月间又添兵 600 名,直入冬博罗胡吉尔卡伦,声言欲占图尔根地方”⑤。据《清实录》记载,“逸入卡伦”之“该国余众,驱逐出卡,并未尽数歼灭,以防俄人诬我劫夺”⑥。由于既进行了英勇斗争,又讲究斗争策略,因而受到清政府的赞扬。而在卡伦附近的柯尔克孜等族牧民,也积极配合了驻卡官兵的行动,和沙俄侵略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清政府在致地方将领的敕偷中指出:“至良善内附之哈萨克、布鲁特等,自不能任听俄人强行索去,致令回部人众解体。其出力报效,并打仗出力之官弁兵勇、并著常清汇案奏奖,以资鼓舞”⑦。清政府曾多次指示地方将领:“所有屡次获胜之出力将士,并哈萨克、布鲁特等,均著常清存记,汇案奏奖。”⑧又据《清穆宗实录》同治二年(1863)载,当时纳林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在鄂斯满等的领导下,组织 12000 余众,到松库勒参加战斗,“将俄人击败”⑨,有力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
正当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抗俄斗争如火如茶地燃烧起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一再妥协退让,又于 1864 年十月和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此条约除篡改原《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条有关西北中俄边界走向、沙俄攫取了中国更多的土地外,还规定“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⑩。这样,沙俄不仅侵占了伊塞克湖、楚河、塔拉斯河和纳林河等流域的广大地区,而且吞并了居住在这些流域原属我国的柯尔克孜、哈萨克族部落。
1884 年(光绪十年),沙俄为使其侵占喀什噶尔西北部领土合法化,进一步侵占帕米尔,借口《中俄伊犁条约》关于中国喀什噶尔与俄属费尔干省交界照两国现管之界勘界的规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第三条还规定,自伊尔克什坦自然界往南,至乌孜别里山豁,俄国界
① 《清穆宗实录》卷四一,同治元年闰八月丁未。
② 《清穆宗实录》卷四二,同治元年九月乙卯。
③ 《清穆宗实录》卷七一,同治二年六月己亥。
④ 《清穆宗实录》卷七五,同治二年八月辛已。
⑤ 《清穆宗实录》卷一一一,同治三年八月丁丑。
⑥ 《清穆宗实录》卷九六,同治三年三月己酉。
⑦ 《清穆宗实录》卷七七,同治二年八月丁酉。
⑧ 《清穆宗实录》卷八二,同治二年十月壬辰。
⑨ 同⑦。
⑩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1 册,第 217 页。
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所有界线以西归俄国属辖,界线以东归中国属辖。①这样,界线以西的帕尔米地区都被沙俄噬吞,仅剩下界线以东的郎库里帕米尔、小帕米尔和塔克墩巴什帕米尔。
1891 年(光绪十七年),沙俄派上校军官杨诺夫率领数百名轻骑兵潜入我国帕米尔。“六月二十二日,俄马兵三起越界,一赴墩巴什与阿黑素睦尔瓦,一赴雪底拉,一驻伯什拱拜孜,其步队驻苏满。又于阿克塔什、塔(克) 墩巴什交界之毕依比达权,竖杆粘帖,安抚布回(按:指柯尔克孜族),声称今已属俄国百姓”②,并与当时入侵外帕米尔的英国和阿富汗军队,互相火并。为此,清政府和新疆巡抚魏光煮提出强烈抗议,指出上属卡伦皆为清朝所设,斥责其违约入侵活动。次年,沙俄先后派遣陆军中尉勃尔热齐茨基和杨诺夫带着火炮辎重和 1000 多名侵略军窜入帕米尔,在穆尔加比等地建立军事要塞,并占据了苏满、六尔阿乌、郎库尔、阿克塔什等柯尔克孜族地区及清所设卡伦,胁迫柯尔克孜族服役,并不断增兵已占领的地区,“于让库尔、六尔阿乌,增兵二千多人,欲夺色勒库尔等处”,“情形叵测“③。清政府和新疆地方当局虽一再交涉,俄军不但不撤,反而大量增兵帕米尔,悍然武装占领萨雷阔勒岭一带,从而出现中俄军队对峙的局面。
沙俄为使占领萨雷阔勒合法化,1892 年(光绪十八年),迫不及待地向清政府提出划界帕米尔,要求清政府从乌孜别里起,先向东再向南,直至萨雷阔勒岭为中俄双方边界线。④清政府加强在色勒库尔一带的武装力量。在这些防卡官兵中,不少是当地的柯尔克孜族,他们和各族旗军,共同捍卫着祖国的西北边防。此外,清政府在外交上,始终拒绝以萨雷阔勒岭为两国分界线的要求。沙俄面对清朝的强硬态度,不敢坚持以萨雷阔勒岭为界,并提出在此岭对峙的军队,暂扎原地,互不进犯,实际上是要维持沙俄军事占领线。之后,它既不提出复议,又拒不撤兵,占领了 100 多年,使中俄西段待定地区的边界问题一直成为悬案。
沙俄在侵占帕米尔东部地区后,又妄图把军事占领扩大到南部。帕米尔南邻印度、阿富汗等,是英帝国主义势力范围。英帝国主义为了阻止沙俄势力的南侵,就煞费心机向俄提出瓜分帕米尔,以保持其在帕米尔的势力。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英俄背着中国,私自达成瓜分帕米尔的协议, 双方议定以萨雷库里湖东为起点,沿湖直至萨雷阔勒山脊为一线,此线以南属英,以北属俄。这样,中国帕米尔柯尔克孜族地区,除塔克墩巴什和部分朗库里帕米尔外,其余皆为俄、英瓜分,而绝大部分为沙俄所有。当时清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对俄,英的丑恶行径,曾多次提出强烈抗议,宣布保留重申前说的权利。
沙俄的种种侵略行径和实力政策,并没有阻止住阿赖和帕米尔地区柯尔克孜等族的反侵略斗争。自沙俄侵略军踏上帕米尔的第一天起,就遭到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人民的猛烈反击。1876 年(光绪二年),当沙俄侵略军占领浩罕和南吉尔吉斯一些柯尔克孜族地区时,西布鲁特 14 个部落的各头目, 即于翌年刘锦棠平定阿古柏收复喀什噶尔城后,陆续往见,坚决表示仍愿归
①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1 册,第 457 页。
② 柯宗:《帕米尔和奥瑟斯河的河源》,《英国地理学刊》第 8 卷第 2 期,1896 年 8 月,第 103 页。
③ 《清德宗实录》卷三二○,光绪十九年正月丁酉。
④ 《许文肃公遗稿》卷四、七。
属中国。①同年,当沙俄侵略军的铁蹄蹂躏阿赖地区时,该地希布察克等部落的柯尔克孜族在阿卜都拉伯克的领导下,进行顽强反抗。他们以猛烈的炮火伏击侵略者,还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办法,在喀拉湖围歼了大量侵略军。
②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有 44 户牧民到热斯坎木附近边卡“垦牧守边”。次年,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联合组织“色勒库尔绥远回队”,领导各民族人民开展反侵略的斗争。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又有“布民四十五户” 迁至明铁盖、推古鲁满苏守卫边境,③使占领帕米尔的侵略军陷于给养极其缺乏的困境。至 1916 年(民国五年),大批俄占区的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族为反抗沙俄的黑暗统治和征兵,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而来到新疆天山南北,估计总数有 30 多万人,其中进入南疆喀什、乌什一带的布鲁特等族就有五六万人,给沙俄殖民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有不少人后留居新疆,成为我国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一部分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