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落集团间的战争
相传黄帝凡 55 战,而天下大服,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黄帝与两昊、蚩尤冀州、涿鹿之战。这两次大战,在古代文献及注释中多有相混,近代考证也有人认为是同一次战争①,因而阪泉与涿鹿两个地方也混淆不清。按《五帝本纪》所记载,明显是两次不同的战争。黄炎战于阪泉,是两大亲缘部落集团间的兼并;黄帝与两昊冀州、涿鹿之战,是黄河中下游东西两大部落集团间的兼并。
(一)黄炎阪泉之战
当距今第五个千年纪时,部落间的界限被加速打破,“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兵振德,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②。阪泉所在,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大溢;大旱,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太平寰字记》卷四六也说,解州安邑有蚩尤城。按宋解州今地理为山西运城市,安邑即今运城市安邑县,盐泽今称解池。其地正当晋南涑汾平原与豫西伊洛平原接壤地带,此为夏人兴起之区,在夏人以前即炎黄两大亲缘部落集团交错分布之区。
(二)黄帝与两昊蚩尤冀州、涿鹿之战
黄帝战胜炎帝,便成了炎黄两集团的共主,北上与两昊战于冀州、涿鹿, 两昊的军事首领,号为蚩尤。
在部落联盟时期,通常都是实行两首领的制度:酋长兼为宗教首领,一般为世袭贵族;战争中的英雄被部落所推举担任军事首领。当时男子以战争为职业,部落间的战争成为私有财产积累的主要手段。蚩尤不是某位英雄的私名,而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共同称号,因而在神话中,既是炎帝的后裔, 又是两昊集团的首领,也是九黎之君,其遗迹如蚩尤冢,蚩尤城,遍布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这个称号大概起源于炎帝集团或两昊集团,而九黎三苗集团也加以袭用。因两昊集团的蚩尤在与黄帝战争中所显示的威力,蚩尤成
① 《古史辨》第 7 册下,第 199、206 页。
② 《史记》卷二,第 3 页。
了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
相传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武器。《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黄帝诛之涿鹿之野。”③但《大戴礼记·用兵》记述孔子回答鲁哀公的提问,并没有这种说法。他说:“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何器之作!”《吕氏春秋·荡兵》也说:“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 胜者为长。”蚩尤即使不是武器的发明者,也是发挥兵器威力的英雄。
蚩尤与黄帝作战的地方,《逸周书·尝麦解》说在“中冀”,今人考证以为在涿县、保定一带。涿鹿之战是冀州之战的决战,其规模《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庄子·盗跖》说:“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相传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与之九战不胜,只是在天帝派遣“人首鸟形”的玄女传授了兵法,才制眼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 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谓蚩尤不死,八方殄服”①。
蚩尤在涿鹿被打败以后,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是为黄帝”②。但战争的实际对象,是两昊集团,《盐铁论·结和》说:“轩辕杀两曎、蚩尤而为帝。”是战败了两昊才取得炎黄两昊各部落集团共主(“天子”) 地位的。正像打败炎帝以后,炎帝称号仍在本集团传袭一样,黄帝打败两昊以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③。上节已叙,此少昊己改从姬姓。黄帝灭人之国而不绝其祀,以清为少昊抚少昊原属各部落, 而且在新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仍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三)颛顼与共工的战争
在黄帝以后,颛顼取得共主地位以前,经过颛顼与共工的大战。此战最富神话色彩。《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关于这一战争,
《淮南子·原道训》说共工是“与高辛争为帝”,《补三皇本纪》又说是共工“与祝融战”,传闻异辞,而以与颛顼战的记载较普遍。《淮南子·兵略训》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也说:“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剥去神话的外衣,历史的核心是“争为帝”,即争夺共主地位的大酋长宝座。
上节已述,共工为炎帝集团的著名首领,分布在今豫北冀南,古河济之间,正是炎黄与两昊集团交往的枢纽地区。《史记·律书》文颖注:“共工, 主水官也。少昊氏衰,秉政作虐,故颛顼伐之。”
颛顼,姬姓。按《五帝德》、《帝系》及《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 都肯定他是黄帝与嫘祖的曾孙,昌意的孙子。《五帝本纪》、《帝王世纪》等则说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然而《山海经·大荒东经》又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清人郝懿行引《说文》:“孺,
③ 《路史·后纪》,罗苹注引。
① 参见《太平御览》卷 79 引《龙鱼河图》;卷 15 引《黄帝玄女战法》。
② 《史记·五帝本纪》卷一,第 3 页。
③ 《逸周书·尝麦解》。
乳子也。”解释为:“此言昊少孺养颛顼于此。”④则颛顼是一位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少昊集团的古帝,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大约是黄帝共主地位应由颛顼继承,因为年少而由少吴清孺养,而“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为诸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位”⑤,故共工与之“争为帝”。
(四)尧舜禹与三苗之战
三苗,又称苗民和有苗。在经、史及诸子的记载中,与三苗之战,延及尧、舜、禹,甚至上推到帝颛顼。
战争的原因,据《尚书·吕刑》所述,是因为蚩尤始作乱,延及平民, 互相寇掠,有如鸱枭。苗民不遵上帝的约束,混淆天人神,又制作五刑,称之为法,使用割鼻、剜膝、奄割、黥面等酷刑,杀戮百姓。使得传统秩序泯灭。既不守信,叉不遵盟。上帝看到人间毫无美德可言,只闻到酷刑的血腥, 于是施用天威平服这种暴虐,遏绝苗民,使之不得延续。命重黎绝天通地, 天地神祗各有分司祀享。又命伯夷制定典礼,用刑适中;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这三大酋长成功了,才使得百姓殷富,教化开明, 上下有序,天下太平。①此处所说的蚩尤,《伪孔传》认为仍是指黄帝杀之于涿鹿的蚩尤,三苗只是效法蚩尤,“异世而同恶”。唐人孔颖达《疏》也认为是“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这些解释,合乎逻辑。
战争时间很长,在今陕西、河南、湖北接壤地带进行。《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三苗是南蛮的先民,故尧舜所战所却所变易其俗的都是指三苗。《汉学堂丛书》辑《六韬》说:“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今称丹江,浦即水边。丹江发源于陕西省东南终南山,东南流入河南省西南浙川县境,在河南、湖北两省交界不远处流入汉水。尧、舜沿丹江两岸与三苗战,正是在伏牛山脉以南,荆山山脉以北。
战争的规模也是惊天动地的。《墨子·非攻》下记述:“昔者三苗大乱, 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 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瑞令,以征有苗。”此后三苗才逐渐衰微。《古本竹书纪年》也有类似记载②。
战争的结局是三苗大败,舜于是把一部分三苗强迫迁徒到今甘肃“三危” 地区,而炎黄、颛顼集团融合所形成的祝融八姓南进丹江及江汉地区。后来楚国即在丹江地区筚路篮缕,以启山林,得以兴盛。考古学家发现,来自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北上到伏牛山麓,被仰韶文化的优势取而代之;随后便是中原龙山文化南下,使屈家岭文化的后延具有明显的龙山文化特征。这种远古文化遗存与三苗及中原部落集团的消长是相吻合的。